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8月14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共同發布2024年第二季度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下稱:《通報》)。
截至2024年6月30日,債券市場存續發行主體共計5052家。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含企業債)和金融債發行人分別為3001家、4162家和493家。
就業務情況看,2024年二季度,全市場16家信用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626只,同比下降8.25%,環比增長16.92%;共承攬主體評級2671家,同比增長45.72%,環比增長94.96%。
不過,今年二季度,評級機構共對81家發行人進行了82次評級調整,超七成為負面調整,負面占比環比提高44個百分點,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此外,正面調整22家,其中級別上調21家,展望上調1家。

“從評級更新規模來看和往年一樣,債券發行人評級調整一般一年一次,且集中在年報發行后的六七月份。今年二季度主體被下調評級數的確超過往年?!睖嫌蟹治鰩熛蚪缑嫘侣動浾弑硎?,“不過,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預期下,大批量下調評級符合認知?!?/p>
《通報》顯示,二季度,評級機構共進行負面調整59家,包括級別下調54家,展望下調5家。
分機構看,中證鵬元、聯合資信的級別下調家數最多,分別有15家和12家;中誠信國際、東方金誠也分別下調9家和8家等。

本次協會披露數據與wind統計較為一致,wind明細顯示,今年二季度,主體評級下調發行人當中,涉及可轉債占比接近7成,比重同比增長超過2成。
國聯證券近期研報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2024年轉債評級下調占比更大,反映市場對信用風險的擔憂。
“轉債主體評級下調主要原因包括公司業務過于集中、經營能力下降、市場波動、募投收益不確定等。其中公司經營情況惡化、業績預虧、償債能力下降依然是評級下調的最主要原因?!眹撟C券提到。
例如,Wind披露,今年二季度,5只可轉債的主體評級已降至A類評級以下。其中,亞藥轉債(128062.SZ)主體評級由B-降至CCC;中裝轉2(127033.SZ)主體評級由A降至BB;嶺南轉債(128044.SZ)主體評級在二季度下調至BBB-后,最新評級又進一步降至CC。上述三只可轉債主體評級下調均系償債能力惡化所致。
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通報》曾提到,多數評級機構的級別與債券違約率呈反向關系,但大公國際、中誠信國際、上海新世紀和中證鵬元所評AA級與AA+級的違約率出現倒掛。
而在二季度在信評機構大幅下調發行人評級后,一季度違約率倒掛情況在二季度《通報》中并未提及。
但另一方面,《通報》提到,二季度,兩成企業獲得多評級,同一發行人級別不一致率環比增加。這是自去年二季度以來,各季度《通報》中首次出現“同一發行人級別不一致率環比增加”。
截至2024年6月30日,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共有1026家發行人獲得2個及以上評級機構出具的主體評級,占存續債券發行主體的20.31%;其中70家發行人的評級結果不一致,不一致率6.82%,環比增加0.99個百分點。
此外,二季度,共有121家發行人變更評級機構,環比減少15家,同比增加18家。其中3家發行人的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環比減少1家,同比增長2家。
《通報》表示,2024年以來,交易商協會加大對評級上調、更換評級機構上調等情形的監測,并約見談話評級機構12家次、現場問詢評級機構1家次,了解評級調整理由和評級模型使用情況,要求相關評級機構充分披露級別調整依據,保障評級獨立、客觀,不得開展級別競爭。
下一步,交易商協會和證券業協會將繼續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協同加強評級行業自律管理。信用評級機構應當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不斷優化評級技術體系,依法合規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切實提升評級質量和投資者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