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龍談
8月14日,騰訊控股公布了半年報。
2024年上半年,騰訊營收320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凈利潤89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2%。
平均每天,騰訊凈賺小5個億。
整體業績不錯,尤其是凈利潤的增速,十分亮眼。
對騰訊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來說,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并不容易。
騰訊是中國已上市互聯網公司里面最值錢的,目前市值約3.48萬億港元,約等于4466億美元,比第二名拼多多和第三名阿里的市值加起來還要多。
中國互聯網的格局,一度從BAT(百度阿里騰訊)三足鼎立變成AT(阿里騰訊)爭霸,這兩年隨著阿里放慢腳步又成了騰訊一枝獨秀。
當然,還沒上市的字節跳動,是未來最有可能改寫這一格局的重量級選手。
騰訊家大業大,在騰訊發布財報之前,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閱文集團(截至2023年底騰訊持股57.03%)、騰訊音樂(截至2023年底騰訊持股53.09%)也都發布了自己的半年報。
閱文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都還不錯。騰訊音樂上半年營收同比減少,導致股價有所下跌。
閱文目前市值32億美元、騰訊音樂目前市值191億美元。
游戲回暖,廣告兇猛
騰訊把自己的業務主要分成三塊:
1.增值服務,指的是游戲收入和其他虛擬道具銷售收入;
2.網絡廣告,指的是包括媒體廣告、社交廣告在內的廣告收入;
3.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主要是金融業務收入和云服務收入。
今年第二季度,這三塊業務對營收的貢獻占比分別是:
增值服務49%、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31%、網絡廣告19%。
游戲仍然是騰訊最創收的業務,金融和云排第二,廣告第三。
但是仔細觀察三個業務的增長速度你會發現,廣告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9%,勢頭很猛,未來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會越來越高。
關于游戲業務,騰訊財報里提到,《無畏契約》、《地下城與勇士:起源》拉動了國內市場收入;《PUBG MOBILE》和Supercell的游戲拉動了海外市場收入。
扭轉了騰訊游戲之前的萎靡狀態。
廣告業務,主要推動力是視頻號和長視頻。
騰訊財報特別提到了《慶余年2》和《與鳳行》,說這兩部改編自閱文網絡文學IP的作品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網絡視頻平臺上播放量前兩名的電視劇。
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金融科技受消費大環境影響增速較慢,但云服務(包括企業微信商業化)以及視頻號商家技術服務費增長迅速。
對這三駕馬車,光看營收貢獻還不行,還得看對利潤的貢獻。
游戲業務的毛利率最高,達到57%;廣告業務其次,達到56%;金融和云最低,但是也有48%。
相比于去年上半年,這三大業務的毛利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騰訊賺錢能力又強了。
03視頻號,摸著抖音過河
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3.7億,還在繼續上漲。(QQ有點停滯不前了)
騰訊的財報不披露視頻號的用戶數和用戶使用時長,只說總用戶使用時長同比“顯著增長”。
為什么增長呢?因為推薦算法增強了,本地化的內容也增加了。
我之前寫過《騰訊,復制抖音》,詳細分析了視頻號的增長路徑。
簡單說,2023年以前的視頻號,一直在“補課”——補產品課、用戶課和內容課。
2023年以后,課補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放量機器推薦,視頻號各方面的數據從而迎來大爆發。
第三方報告(來自國海證券)估算,視頻號2023年的日活躍用戶數為4.5億,即平均每天有4.5億人使用視頻號。
這份報告還估算,抖音2023年日活躍用戶數為7.6億??焓重攬髣t顯示,快手2023年的日活躍用戶數為3.8億。
也就是說視頻號去年超過快手成為了短視頻用戶數第二名,它和抖音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國海證券的報告還估算,2023年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這個指標上,抖音是126分鐘、快手是124分鐘,視頻號是54分鐘。
騰訊在2023年報里說,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翻番;在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里說,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80%。
這次說的是,“顯著增長”。
總之,很猛。
那么機器推薦這個“激素”,能刺激視頻號多久呢?
張小龍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可以概括為“1210”,說的是理想狀態下,關注、朋友點贊、機器推薦的比例應該是1:2:10,也就是說機器推薦的占比應該達到77%。
視頻號機器推薦的占比在2023年應該剛過50%,還有空間。
騰訊財報里哪哪都有“視頻號”這三個字,不夸張地說,確實是全村的希望。
商業化,或者說變現、賺錢,是視頻號的下一課,跟以往一樣,它需要摸著抖音過河。
未來的騰訊財報,三大業務的收入都會受益于視頻號:
1.增值服務。視頻號直播收入(打賞收入)應該會被算到游戲業務為主的增值服務里。
2.網絡廣告。隨著視頻號商業化能力的提升,騰訊的網絡廣告收入占比會繼續上升。
3.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視頻號的電商收入會被算在這里。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視頻號不只帶用戶數、帶使用時長、帶收入,還帶毛利率,因為超強的平臺屬性和網絡效應,與視頻號相關的業務,成本低、邊際效應明顯。這些都有助于提升騰訊整體的盈利能力。
有沖鋒陷陣的,也有拖后腿的
2018年9月30日,騰訊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調整,形成了下面的組織結構。(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非官方,如有紕漏歡迎指正)
如今過去快6年了,回頭看,騰訊核心的幾個事業群經營得都有聲有色。
比如CDG,金融業務主打一個“穩”;騰訊廣告跟著微信和視頻號主打一個“進”;騰訊投資,因為各種原因,整體的策略有變化,也拋了一些被投公司的股份,比如美團,也是沒辦法的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一直在悄悄做好事,99公益節、碳中和實驗室,在行業里也比較有影響力。
IEG,守好游戲這個騰訊巨輪的“壓艙石”,雖然有時候會羨慕海上飄過來的那只叫“米哈游”的快艇,但是放長遠看大可不必,米哈游也許也在天天羨慕你呢。多說一句,小游戲(小程序游戲)是為數不多的還在高速增長的游戲類目,這個機會騰訊也抓住了。
WXG,視頻號接過了和抖音競爭的大旗,目前看張小龍成功做到了微視之前做不到的事。(當然也不怪微視團隊,微視當時能享受到的資源也有限)
CSIG,主打騰訊云。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對云服務垂涎三尺,特別是在AI成瘋的當下。因為國外云服務太賺錢了,亞馬遜和微軟一年靠賣云服務各自就能進賬1000億美元。國內市場目前沒那么大,騰訊云的份額也排在阿里云和華為云之后。但是,未來還是很有前景的。
PCG,有點尷尬。QQ、騰訊新聞,都不在增長的勢頭上。倒是騰訊視頻,具備經常出爆款的能力。做內容是長跑,與愛奇藝競爭,也挺有趣。
最后說說員工數。
截至2024年6月30日,騰訊有105506名員工,比半年前多了89人。
終于不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