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2022年,現任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先后發布《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推出總計超400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貸款和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以新能源和半導體行業為代表的制造業回流本土。兩年過去,這項雄心勃勃的制造業回流計劃看起來進展不順。
英國《金融時報》周二發布獨家調查結果稱,在上述兩大方案背景下宣布的造價過億美元的大項目中,近四成項目進度滯后或停擺。導致項目難以落地的原因包括成本超預期、需求放緩、政策缺乏細則以及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
《金融時報》稱,與上述法案相關的過億美元大項目共114個,總投資2279億美元,但其中總投資約840億美元的項目進度滯后兩個月至數年,還有些項目被無限期暫停。報道稱,該報記者在查閱了公司新聞稿和文件、以及采訪了100多家公司和地方政府后得出以上結論。
這些“難產”的項目包括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在俄克拉荷馬州投資10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韓國LG集團在亞利桑那州投資23億美元的電池廠,以及全球最大鋰礦生產商美國雅寶公司(Albemarle)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13億美元的鋰精煉廠。
在《金融時報》的調查發布前,今年7月,天風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有一些跡象反映美國“制造業回流”可能并沒有按預期順利展開。比如,盡管設備投資增速在《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出臺之際有所回升,但整體增速依然保持在較低水平;兩大法案實施后,在廠房建設階段的確促進了制造業回流美國,但在進入設備投資階段后,回流的速度有所放慢;生產過程中所用的機械和設備更多依賴進口,而非通過國內工業設備來滿足需求。
天風證券指出,相比之下,在清潔能源領域,光伏的“制造回流”進展相對順利,但半導體產業的“回流”步伐較為緩慢,這主要是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美國政府補貼能否持續,二是專業技能人才存在缺口。
對于企業來說,要拿到美國政府補貼并不容易。雖然《通脹削減法案》的稅收抵免延長至203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也為選定的申請人提供了慷慨資金,但這些補貼通常只有在企業完成特定目標后才能獲得。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最大的外包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Integra Technologies去年宣布在堪薩斯州貝爾艾爾市建設一座價值18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但由于政府資金的不確定性,該項目尚未推進。另外,由于氫氣稅收抵免政策的不確定性,挪威電解器制造商Nel Hydrogen暫停了位于密歇根州的一個4億美元項目。
此外,在高利率背景下,融資成本上升也是導致項目難以及時落地的一個原因。為應對通脹,美聯儲自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連續11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5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推至5.25%-5.50%的高位,創2001年以來的新高。同時,通脹也給剛剛起步的項目增添了壓力,自2021年1月拜登就任總統以來,美國物價上漲了20%以上。
“由于勞動力和供應鏈的原因,每個人的成本都高于預期。”亞利桑那州卡薩格蘭德市市長克雷格·麥克法蘭對《金融時報》稱。今年3月,日經新聞曾報道稱,由于建筑成本上升和勞動力短缺,臺積電和英特爾的五家供應商推遲或縮減了其在亞利桑那州的建設項目。
市場需求放緩是導致項目進度滯后的又一個原因。比如,由于光伏電池價格下跌,Maxeon、Heliene和Meyer Burger等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推遲了在美國建廠的計劃;受電動汽車銷售放緩的影響,韓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Samkee將其在阿拉巴馬州建廠的時間往后推了1-2年。
還有一些項目則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比如,太陽能制造商VSK能源取消了原計劃在科羅拉多州布賴頓市的一項2.5億美元投資,以保障該項目免受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可能上臺的影響。在此前的競選集會上,特朗普明確表示,如果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將廢除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
對于《金融時報》的這篇調查報道,美國白宮發言人羅賓·帕特森表示,項目建設時間表發生變化是很常見的,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制造業投資連續六個季度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每個月新增2萬個建筑業崗位。
自巴拉克·奧巴馬以來,美國總統都將制造業回流寫入其施政綱領,但長期以來,美國國內一些機構對“制造業回流”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經濟持懷疑態度。比如,今年6月,卡托研究所赫伯特·施蒂費爾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總裁斯科特·林西科姆在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發表演講時稱,《芯片和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制造業總就業人數、產出、訂單和產能利用率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他表示,雖然近幾個月來半導體和交通運輸等行業表現較好,但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并沒有出現“制造業繁榮”。與此同時,他擔心美國可能會形成二元工業經濟結構,即得到政府補貼的大公司發展前景更加樂觀,而規模較小、不受政策支持的本土制造商前景更加悲觀。
“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太陽能、電動汽車、半導體和其他政府支持的行業在未來幾年不會成為高效、創新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林西科姆說,此外,補貼政策還可能引發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和其他國家的補貼競賽乃至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