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周日正式對外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意見》提出了兩個階段目標: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綠色轉型轉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逐年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不過當前仍面對化石能源占比較低,傳統產業占比較高等問題。經濟學家指出,低碳綠色產業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長期研究中國經濟增長動能,今年3月,他在2024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提到,通過推動新興的綠色技術、數字技術開發,可支持中國經濟持續5-10年的中速增長期。
他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存在兩大新增長潛能,一方面是縮小中低收入群體與中高收入群體在消費和非生產性投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是“縱向升級動能”,核心是以新技術推動新產業或未來產業生成與發展,而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將會為縱向升級全面賦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去年底舉行的202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提到了未來中國經濟的五大增長動能,其中一個動能就是綠色轉型。他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光伏和動力電池的重要生產國,也是技術的領先國。中國新能源已經具有市場競爭力,但技術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為實現2030、2035年的目標,《意見》圍繞五大領域做出一系列部署,分別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意見》還對每個領域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例如,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到2030年,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意見》同時提出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涉及財稅、金融、市場化機制等多個方面。
財稅政策方面,《意見》提到,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體系,落實相關稅收優惠,完善綠色稅制。金融工具方面,延長碳減排支持工具實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積極發展綠色股權融資、綠色融資租賃、綠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投資機制方面,中央預算內投資對重點項目積極予以支持,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低碳項目。價格政策方面,深化電力價格改革,完善水價政策,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
市場化機制方面,《意見》提出,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
“上述政策將共同形成合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界面新聞表示。
他指出,財稅政策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激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綠色轉型,降低綠色發展的成本。金融政策可以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為綠色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投資政策可以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綠色產業和綠色技術的投資力度,推動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