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
私募股權公司Quantum Capital Group宣布,已經與PE巨頭凱雷集團達成協議,從后者手中收購美國電力生產商Cogentrix Energy,總對價約30億美元(約200億人民幣)。
無獨有偶,凱雷集團剛剛公布最新財報——今年Q2募集了124億美元,總營收10.7億美元,但可分配收益同比下降11.7%。深究利潤下滑背后,是退出不利。
由此,才有了最近凱雷忙碌賣項目的一幕。迄今執掌4350億美元,凱雷在投資圈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同樣為退出所困,算是全球一級市場退出困境的生動寫照。
一筆退出,PE將收回200億
凱雷松了一口氣。
此次被賣的Cogentrix Energy,來頭不小。這是美國一家頂級獨立電力生產商,由5.3千兆瓦的天然氣發電廠組成,分布在美國幾大獨立區域電力市場——德州和新英格蘭各地,為美國電力市場提供支持。
數十年來,Cogentrix一直致力于深耕美國各地的常規和可再生發電資產,目前擁有70多項天然氣、煤炭、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資產。
透過買家的一番話語,我們可以看到此次交易的邏輯:
“由于數據中心和AI的爆炸式增長、制造業的回流,電力需求正在迅速增長。與此同時,電網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可靠、高效的電力基礎設施——這正是Cogentrix資產所提供的?!?/p>
說起來,它與凱雷集團淵源深厚。2012年,凱雷從高盛手中收購Cogentrix Energy和五項運營資產,并在當年12月成立凱雷電力合伙公司。自那時起,凱雷就陸續投資美國各地的幾十家發電廠。正是依托Cogentrix Energy的技術和管理能力,2016年凱雷集團還順利籌集了15億美元的電力基金。
如今,大手一揮,凱雷即將落袋200億,這不失為一場漂亮的退出。
正如凱雷全球基礎設施團隊合伙人坦言,“這是一項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都是雙贏的交易?!彼忉專珻ogentrix將在Quantum的幫助下開啟下一個發展篇章,抓住快速發展的美國電力行業中的眾多機遇。
據悉,這筆交易目前仍需要監管部門批準,預計將在2024年第四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之間完成。交易完成后,公司將繼續由現任首席執行官John Ragan和現有的Cogentrix管理團隊領導。
凱雷甩賣
梳理下來,凱雷今年正在忙退出。
根據凱雷日前發布的財務數據,2024第二季度收入10.7億美元,實現凈業績收入5600萬美元;今年籌集了180億美元,接近2024全年募資400億美元目標的一半。至此,凱雷資產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4350億美元。
得益于募資進度,凱雷本季度管理費增長了2%,達到5.25億美元,全球信貸和解決方案部門的管理費同比增長兩位數,創下歷史新高。凱雷預計,下半年管理費總額將加速增長,原因是:“待定收費資產管理規模接近200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p>
但退出方面的表現并不突出——本季度可分配收益的下降,正是由于“私募股權部門從退出交易中獲得的利潤下降”。實際上,該業務是凱雷可分配利潤的最大貢獻者。
凱雷集團首席財務官約翰·雷德特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態,“在退出活動方面,我們看到現在競爭更加激烈,IPO是真正的退出途徑,戰略買家的興趣也有所增加,預計2024下半年將會增加?!?/p>
最近一段時間,凱雷忙于搞退出的身影留給外界深刻印象。
最轟動的一筆是麥當勞中國。去年底,凱雷集團宣布麥當勞全球同意收購凱雷在麥當勞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戰略合作公司中持有的少數股權。交易完成后,中信聯合體將繼續持有52%的股份,麥當勞全球作為少數股東,持股比例將由20%增加到48%。
回想2017年初,凱雷聯手中信集團以20.8億美元的價格拿下麥當勞中國20年經營權,才有了今天的“金拱門”。據悉,凱雷以18億美金的價格出掉了所持麥當勞中國業務的全部股份,六年獲得6.7倍的回報——這是他們在中國的最佳交易之一。
全球IPO降速背景下,凱雷還拉出了一份長長的“甩賣清單”——
今年凱雷還計劃出售旗下的航空維護服務供應商StandardAero,估值高達100億美元,據悉黑石集團和CVC資本都考慮競購。更早前,凱雷還尋求出售德國軟件公司SER。
同時,凱雷宣布同意向Nihon Kolmar Holdings出售日本美妝生產商Tokiwa Cosmetics Group 100%的股份,交易金額或達10億美金。凱雷在聲明中稱,自2019年投資Tokiwa以來,后者在日本國內市場以及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國際市場都實現了強勁增長。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PE市場的一縷風向標。
全力搞退出
退出之困,歷歷在目。
由于全球私募股權市場都在經歷急劇收縮,幾大PE的成績單都不太好看:從2023年“績效收入”這個數據來看,凱雷同比下滑53%,KKR和黑石也都下降了超過50%。其中讓人尤為印象深刻的是,凱雷第三季度凈利潤更是下跌了71.05%。
究其原因,退出之難最為突出。數據顯示,全球PE通過投資組合上市、被收購等退出途徑收獲的資金,降至10年來的冰點。于是,大量的未變現資產積壓在了GP的手里,給LP返錢的壓力與日俱增。
LP需要見到真金白銀的回報——即便是海外PE巨頭也逃不過這個最樸素的道理。
很顯然,退出如若不到位,LP資金無法回籠,新一期基金的募資則難有保證。正是這樣的“循環”,讓這些全球資本巨鱷不得不積極推動項目的退出。
正如黑石最新的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實現退出235億美元。印象中,黑石自去年起就在接連拋售手中的辦公園區、辦公樓等資產。今年5月,黑石又將持有的美國鳳凰城標志性豪華酒店“亞利桑那比爾特莫爾”,以7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國際私募股權房地產公司亨德森。
KKR聯席CEO Scott Nuttall在最新財報會議上預判,2024下半年會看到更多交易和退出活動。
甚至,PE開始不惜打折出售資產——據彭博社報道,老虎環球基金一直在積極推動出售旗下中后期初創公司數億美元的股份,以便向其一些較老基金的LP提供現金分配。
唯有退出順利,資金回籠,PE巨頭們才有更多的子彈“抄底”。
當我們把目光轉回國內,退出已是懸在所有PE/VC頭上的一把劍。正如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延續下滑態勢,退出方面,共發生746筆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5%——令人擔憂。
迫在眉睫,退出潮席卷一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