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谷趨勢 海焰
車企大佬們,終于舉起了“反內卷”的大旗!
廣汽老總曾慶洪率先呼吁:“卷下去不是辦法,沒錢賺、沒有效益,企業不可能生存。汽車企業打價格戰,讓利可以,讓本不可取!”
吉利集團掌門人李書福也坦言,中國汽車工業內卷程度已經是全球第一。“過度內卷和價格戰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汽車行業需要可持續發展。”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則旗幟鮮明地表示,中國汽車現在無序內卷的狀態,需要有人站出來,敢于發聲,撥開迷霧。“應該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要做維護秩序、主持正義的捍衛者”。
車企大佬集體表態“反內卷”,陣仗之大,極不尋常。不“內卷”的車企,底氣從哪來?
汽車行業,已經卷成麻花了。
2023年,總共有70款新能源車型加入價格戰,降價最狠的一批車型10萬起降,完全是一副“就算血本無歸,也要卷死對手”的決然姿態;
2024年前5個月過去,又有56款新能源車被卷入價格戰。其中路虎Discovery運動版PHEV甚至從40萬腰斬,降到了20萬!
有人說,車企們卷生卷死,一定是壞事嗎?車企們競爭充分,技術不是越卷越強嗎?消費者省了一大筆錢,購車意愿不就上升了嗎?
這樣看,就想得有點簡單了——“內卷”是一場所有人被迫卷入的惡性競爭。
目前,在大部分車企都瘋狂降價的情況下,整個行業的利潤率都在走低。2021年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還有6.2%,到2023年已經下降至5.0%,今年前四個月汽車行業的利潤率更是直接降到了4.6%!
價格內卷,利潤下滑,很多車企越賣越虧。今年一季度零跑虧損10.1億,小鵬虧損13.7億,蔚來足足虧損了52.6億!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如果蔚來不進行新一輪融資,目前的現金儲備只夠蔚來消耗2年多。
而即便是銷量和利潤都比較好的理想,也大刀闊斧地裁了5600人(內部傳聞稱超過萬人),車企們降本增效的壓力可見一斑。
現在,一種怪象出現了:
中國的汽車行業,技術越來越強,銷量越來越好,市場消費意愿也在上升——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利潤越來越低,汽車越賣越虧,許多車企開始大規模裁員,不少企業站在了破產的邊緣。
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行業應有的模樣嗎?
顯然不是,一定有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不久前的政治局會議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第一次出現在官方通稿里,充分說明了國家對于類似現象的態度,以及“反內卷”的決心。
所幸,已經有一批車企為行業作了示范,證明“反內卷并保持領先”,是可以做到的。
沖在“反內卷”第一線的大佬里,有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李書福在2024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態,中國汽車工業內卷程度全球第一,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市場成熟、競爭公平,行業當然會進步;但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只能帶來偷工減料、造假售假,讓行業陷入無序競爭。
話說得沒錯。但面對“價格屠夫”比亞迪,把賣得最好的車型之一秦PLUS榮耀版價格下調至7.98萬,一副要卷死同行的架勢,如何應對?
吉利走的,從來不是無腦低價路線。吉利完全有能力在各個差異化賽道上,打一場高質量的價格戰,而且是持久戰。
比如2010年收購沃爾沃后,吉利繼續擴大沃爾沃的安全優勢,用行業第一梯隊的安全技術和材料選擇,以及數萬次的仿真碰撞測試,“最安全的車”早已深入人心。
2024年“年中大考”結束后,上半年沃爾沃全球銷量達到38.8萬輛。尤其是在6月份,沃爾沃插電式混動車型環比增長高達55%。
另一個被吉利寄予厚望的品牌領克,更是蓄勢待發:6月全球首發的領克Z10,最高純電續航達800公里,充電15分鐘后續航可達573公里!
在幾乎每項核心數據上,領克Z10都向行業最高標準看齊,顯然是想用質量打造品牌護城河,憑硬實力在內卷中殺出重圍。
2024年上半年,吉利集團累計銷量95.57萬輛,同比增長約41%,穩居國內第三,是毫無疑問的優等生。
不過最讓人吃驚的,還是吉利身為優等生的自信——
在卷死人不償命的價格戰愈演愈烈時,吉利宣布把2024年銷量目標上調至200萬輛!
這種自信,是在價格戰里苦苦掙扎的友商們想都不敢想的……
吉利的底氣從何而來?
從百花齊放的新能源汽車矩陣來:
電混轎車領克6月銷量環比增長23%,新能源占比超62%創歷史新高
高端純電車極氪上半年累計交付近9萬輛,同比增長106%
主打中高端電混SUV的吉利銀河上半年銷量突破8萬輛,同比大增742%
說到底,吉利不內卷也能領跑市場的秘訣,就是在多個差異化賽道上同時發力,“用質量贏銷量”。
而這一點,正是那些只能用低價作為武器的車企學不來的。
不內卷也能領跑的另一種底氣,來自上半年數據驚艷業內的長城汽車。
根據長城汽車發布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長城有望實現凈利潤65億-73億,與上年相比,同比增加377.5%到436.3%。
長城終于找回場子了。
前幾年,由于在新能源戰略上反復橫跳、主力品牌增長乏力,市場一度認為長城汽車有可能在行業內掉隊。
如今,長城汽車的造血能力重回巔峰,賺到手的利潤成了絕地反擊的最好武器。這正符合董事長魏建軍的理念:“車企是一定要盈利的,沒有盈利就沒有未來。”
言出必行,在國內無休無止的降價狂潮中,長城汽車的降價幅度一直是眾多車企里最小的一批。
長城汽車不內卷的底氣又從何而來?同行都在虧損,憑什么長城汽車可以盈利?
答案是長期主義和大舉出海。
上半年,長城汽車20萬元以上車型銷售14萬輛,同比提升64%;海外銷售20.1萬輛,同比增長62%。
不賣白菜價,拿應有的利潤;擁抱國際化,賺全世界的錢。
這就是長城汽車跳出內卷、領跑市場的根本策略。
一條一條說。
以主打20萬元以上車型的越野SUV品牌坦克為例,今年上半年,坦克品牌累計銷量11.6萬輛,同比增長98.9%,成為長城汽車增長的主要引擎。
越野SUV是長城汽車的優勢賽道,自然得到了傾力支持——
但不是通過大幅度降價的方式。
無論價格戰打得怎樣如火如荼,坦克品牌的官方降價幅度基本不會破萬,始終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這種穩坐釣魚臺的底氣,源自堅持“過度研發”的態度。
今年第一季度,長城汽車研發費用達到了19.6億元,同比增長27.73%。這個增長幅度,在今天各家車企因利潤下滑而“節衣縮食”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突出。
“過度研發”帶來過硬的汽車質量,高質量的汽車帶來穩步上升的銷量,中高端車型銷量上漲帶來可觀的利潤,利潤的增長又反哺技術研發。
這就是長期主義的力量。
如今,長城汽車的單車凈利潤接近1.2萬,這個數字冠絕所有自主品牌。
作為對比,2023年長安的單車利潤是4400元左右,而廣汽的單車利潤只有1800元。
能盈利的長城汽車,跑得快,也跑得遠。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長城汽車,出現在海外廣袤的土地上。
在巴西,哈弗H6登上了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第一的寶座;在俄羅斯,每賣出十輛車,就有一臺哈弗;在泰國,長城汽車已經占據了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半的份額。
能在海外取得這樣的成績,自然是因為長城汽車提前多年就開始布局。實際上,在長城汽車34年的歷史上,出海的時間就有27年。
而長城汽車出海的策略,是“生態出海”。也即,把研發中心、制造體系和銷售網絡都遷往目標市場,形成反應速度快、競爭力突出的產銷全體系。
但這也意味著,長城汽車將直面海外市場的頭部車企,與國際汽車巨頭們“貼身肉搏”。
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二十幾年的布局和闖蕩,長城汽車已經在歐洲、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種用幾十年籌劃換來的實打實的優勢,是國內忙著內卷的同行們輕易模仿不來的。
2019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說:“我也和大家開玩笑,我們到底是死在國內,還是死在國外?長城汽車還是選擇死在國外,怎么也要去挑戰。”
不在國內卷生卷死,偏在海外開天辟地。與長城汽車反內卷的堅持,一脈相承。
不靠低價內卷,也能領先同行,吉利和長城分別交出了它們的答卷。
它們的答卷雖有不同,但歸根結底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靠低價死撐的車企,一定等不來曙光;靠實力突圍的車企,才能走得又快又遠。
更多的車企,會怎么選呢?
在“內卷”廝殺趨近白熱化的中國汽車行業,不打價格戰也能贏,才夠彰顯車企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