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深圳市安居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安居”)發文宣布,為積極構建“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和雙方自愿原則,深圳安居所屬企業擬開展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安居為深圳市屬國有獨資企業和保障性住房專營機構,于2016年6月30日注冊成立,截至去年年底,集團總資產1965億元,凈資產1043億元,實現總投資1691億元;累計籌建保障性住房28.2萬套,供應12.2萬套,約占深圳全市同期總量1/3。

從本次房源征集的范圍來看,包括深圳市(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范圍內商品房性質的住宅、公寓、宿舍等,優先選取整棟或整單元未售、可實現封閉管理的樓棟項目(房源)。
在戶型面積方面,其要求被收購房源的主力戶型面積應滿足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戶型、面積(65平方米以下)要求。
與此同時,深圳安居還要求被收購房源處于交通便利、配套設施較為齊全的區位,貼近區域發展核心片區,具備產業基礎、發展優勢;臨近地鐵口、公交站,具備基礎設施、生活配套相對完善等宜居條件。
并且,收購房源需要手續齊全,擬收購項目須四證齊全,保證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滿足金融機構的貸款要求。征集期限為自通告發布之日起至2024年10月31日。
自此,深圳也成為一線城市第二個開啟“以購代建”模式的城市。
此前5月30日,廣州增城政府公告顯示,其公開征集廣州(新塘)至汕尾鐵路項目(新塘段)符合條件商品性安置房源報名,即向社會征集符合條件的住宅房源(房企),再依照相關流程選定安置房源。
“廣州之前的做法還是帶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因為是特定項目下的“以購代建”。但從深圳來看,其是針對全市開展的,所以示范效應更強,也更具有信號意義”,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界面新聞表示。
嚴躍進指出,此次深圳收購庫存房源的操作,其標準和其他城市相似,總結起來即是四個維度,即樓棟完整性、區位有優勢、戶型匹配保障房要求、設施配套齊全、產證合規。實際上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區域具備產業基礎,這也和當前各地保障房中落實職住平衡的導向有關。
但從政策效果來看,預計前期住宅項目可能落地的收購量相對有限,對商品房市場短期的影響有限。
“不過,整棟的公寓和宿舍可能會落地,因為公寓和宿舍市場價格相對比較低,開發商愿意以大宗的體量交易出去來緩解資金鏈。政府收回來也可以作為人才公寓類租賃型保障房”,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界面新聞表示,
從全國范圍來看,據中指研究院監測,目前已經有10余個城市已發布征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公告,明確房源征集范圍、條件和價格。
主要的政策背景是此前在4月30日政治局會議中,明確了存量房消化和增量房優化相結合的新指示。在此之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主要以劃撥土地和新增建設為主。在5月17日國務院視頻會議以后,各地便開啟了存量收購這一政策。
“當下,新建商品房銷售去化下降,開發商資金鏈緊張,保交房和債務償還存在一定壓力,導致防風險的任務開始吃緊。通過存量收購,既可以解決保交房的任務,也可以去化庫存穩定商品房市場,還可以緩解開發商資金鏈,更好的去償還債務,也增加了保障房籌集渠道。而且在14號文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存量籌集是一個渠道”,李宇嘉表示。
數據表現上,在去化動力持續不足的情況下,當前新房庫存量并未有明顯下降效果,去化周期升至近年來新高。
根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監測,7月份全國重點15個城市,新房庫存面積為12239.79萬平方米,環比微增0.6%,同比上漲1.1%,去化周期為18.3個月,較上月再增加0.1個月。

具體來看,一線城市中,深圳當前庫存量有相對明顯的下降趨勢,環比下降4.9%,但去化壓力仍然較大,去化周期達21.3個月,大于北上廣,且較去年同期增加6.4個月;北京、上海、廣州當前去化周期分別為21.1、8.4、19.9個月,去化壓力依舊很大。
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再次強調支持收儲商品房,預計接下來收儲范圍將逐步擴容發力,助力商品房去化。
而深圳安居此次的操作意味著一線城市已經開啟了“以購代建”的模式,政策的落地也會加快,預計接下來京滬兩地有望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