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隨著債券基金數量和規模雙雙創新高,有消息稱“暫停債券基金審批”。界面新聞記者從多家公募了解到,“上報后的新債券基金并非全部被叫停,只是相比之前的速度稍慢,目前仍有產品陸續拿到批文”。
“并沒有接到監管停發債基的明文指令或者窗口指導,但是審批的速度確實比之前慢了一些”,一家受訪的公募人士告訴記者,公司目前仍在正常申報債券基金。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證監會對于新基金的審批實行簡易程序,從提交書面材料到拿到批文一般在15天-20天左右。而在整個7月份,該頭部公募的產品部并未拿到一只債券基金的批文。
記者了解到,最近一次是5月22日拿到批文的招商中證國債及政策性金融債0-3年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基金。
從數量來看,雖然債基審批的速度稍慢了一些,但新產品成立的數量并未明顯減少。Wind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共有19只中長期純債基金成立。在今年上半年,每個月中長期純債基金成立的數量分別是9只、15只、20只、24只、15只、23只。
“‘發不過來’,我們手上現在還有幾只債基的批文。這半年債券基金確實太扎堆了,增長的太快,連小眾冷門的政金債都被看上了,一般這些只是機構配置的工具,個人投資者很少會留意到。”
Wind數據顯示,僅7月份以來就有18只純債基金選擇提前結束募集。其中博遠增匯純債、國壽安保泰寧利率債、金元順安乾盛利率債等三只新產品首發規模分別為62.3億元、59.95億元、58.98億元。
“主要是機構客戶比較多,等他們的資金到位后,一般就提前關門了。“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利率債基金可選的標的有限,對規模比較敏感,為了鎖定收益,往往募集期限不會拉太長。
債券基金審批速度變慢的背后,是債券基金的持續火爆。
證監會數據顯示,僅8月份以來,就有包括中金恒嘉穩健3個月持有、華安灃鴻債券、平安元昭60天持有、匯添富穩晟純債等9只債券基金上報,均尚未得到書面反饋。
今年以來,債市走勢較強,疊加股市維持相對弱勢,個人投資者對于債券型基金的追捧熱度極其高漲。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債券基金的凈值規模為6.89萬億元,相比5月末增加了0.4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的3454只債券基金(只含主代碼)中,有3246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其中,有708只債券基金進行了單日的申購限額,更有中歐興利、東海祥利兩只基金將單日申購限額控制在10元。
也有多只債券基金暫停向個人投資者發售。多位公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保護基金賬戶收益以應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二是保護現有投資者權益。“如果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過高,當機構出現大額贖回后,基金凈值會出現較大的變化,這對個人投資者是不利的。所以當產品即將出現大額贖回時,基金經理往往會先暫停個人申購。”某公募固收人士表示。
此外,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多家公募對于債券基金的投資評級要求比之前有所提高。“以我們最新上報的一只純債基金為例,該基金的招募說明書在信用債券投資策略上明確規定:投資于信用債(含資產支持證券,下同)的評級須在AA+(含AA+)以上,投資于AA+級的信用債占持倉信用債的比例不超20%,投資于AAA級的信用債占持倉信用債的比例不低于80%。”某家以固收類產品為主打的公募人士表示。
“其實很多基金經理并不愿意在基金合同中對債券的評級要求做如此細致的劃分:一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在基金合同中標明債券信用評級要求,會束縛基金經理的手腳,很難做出收益;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旦持倉債券信用評級被動下調,那么就必須將期賣出,而此時賣出可能就會面臨非常大的虧損。”上述人士表示,但鑒于此前2022年11月債券市場波動的經驗,產品設計部門還是希望更穩妥一點,避免出現較大的凈值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