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海關總署周三公布數據稱,以美元計,7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7.0%,漲幅較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7.2%,增速比上月大幅提升9.5個百分點。當月實現貿易順差846.5億美元。
7月出口增速不及預期,但進口大幅高于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7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7月,出口同比增長9.0%,進口增長2.5%。
盡管7月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去年同期的低基數和海外需求韌性依然是拉動出口的主要因素。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從基數來看,去年7月出口同比下降14.2%,且環比也明顯弱于季節性。另外,外需整體偏強仍是一大利好因素。截至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已連續6個月處在擴張區間,且持續處于51%左右的較高水平。
他指出,7月出口增速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當月我國對頭號貿易伙伴東盟的出口增速稍有下滑,從6月的15.0%降至7月的12.2%,這或與近期東盟經濟景氣度有所下滑有關。
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盡管7月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還是保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這既有全球經濟保持適度擴張的因素,也有我國外貿紓困、幫扶政策措施的支持。此外,由于歐美政治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不排除部分貿易進口商“提前備貨”。
7月,我國前三大出口市場分別是東南亞聯盟、歐盟、美國,其中,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12.2%,對歐盟出口增長8.0%,對美國出口增長8.1%。當月主要出口商品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長19.3%,集成電路出口增長27.7%,汽車及汽車零配件出口增長10.1%,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下降4.4%。
展望后市,分析師表示,伴隨低基數效應消退,以及外貿環境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出口增速可能會繼續放緩,外需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有所下降。
王青提到,7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為49.7%,較前值大幅下降1.1個百分點,近7個月以來首次進入收縮區間。歷史數據顯示,我國出口走勢同這一指數關聯度很高。此外,近期美國制造業PMI及就業數據顯示出較為明顯的經濟走弱勢頭,都表明外需放緩信號正在出現。
“我們預計,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速將呈現趨勢性下行態勢,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會相應減弱。為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下半年內需要及時頂上來,預計宏觀政策在促消費、擴投資方面會持續加力。”王青說。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此前指出,下半年最大的風險來自美國總統換屆后中美經貿沖突的可能升溫,如果美方再度上調關稅、加強原產地規則、向日韓墨等國施壓、打壓中間品貿易,可能會沖擊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的穩定。
7月進口增速由負轉正,且遠超預期,除了得到去年同期低基數的提振,進口價格上漲也是一大原因。
海關數據顯示,7月,大宗商品中,原油進口量同比下降3.1%,但進口金額同比上漲7.9%;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同比上漲10.0%,進口金額同比上漲10.8%;成品油進口量同比下降27.9%,進口金額下降3.4%。
此外,王青提到,7月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多2個,這會推升當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對進口增速也會產生一定拉動。但是,推升7月進口增速的兩個因素在8月均會出現反轉,即同比基數會有所抬升,且工作日比去年8月少一天,這就意味著8月進口同比增速大概率將有所回落,預計將降至2%左右。
周茂華表示,從趨勢上看,我國進口有望逐步改善。國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加大,消費和內需復蘇,企業經營改善帶動補庫存需求,加上低基數效應,預計年內進口有望保持擴張。
“盡管近期經濟存在一定波動,但整體而言,中國宏觀經濟新周期的正循環可能正在啟動,經濟將繼續溫和復蘇,而內需的修復將對進口形成支撐。”國聯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樊磊在研究報告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