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2024年成都聚焦建圈強鏈,堅定把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成都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和彭州市委十五屆八次全會精神,天府中藥城聚焦產業建圈強鏈,以“鏈主企業+公共平臺+產業基金+領軍人才+中介機構”五大產業生態為關鍵“建圈”,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重點“強鏈”,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天府中藥城以彭州工業開發區為基礎規劃建設,是全省起步最早、綜合實力最強、三次產業鏈條最完整的中醫藥產業聚集地,中藥產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區縣30強。2023年,醫藥制造企業共計納稅9.46億元,規上醫藥制造企業增加值在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中占比12.5%,醫藥健康產業是我市除石油加工業之外,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最大的工業行業,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建強產業集群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瞄準中醫藥細分領域,著力構建全品類集中、全鏈條集聚的“種研制貿醫養”醫藥健康產業體系。緊盯行業龍頭企業持續項目招引攻堅,2019年-2023年共新簽約醫藥健康重大產業化項目64個,協議總投資366.98億元。全面構建“拿地即開工”工作機制,2019年-2023年累計實現80個項目動工建設,75個項目竣工投產。

挖掘存量潛力,鼓勵新綠色藥業等本地鏈主“種苗”企業沖刺中國醫藥工業百強,帶動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積極搶占合成生物學、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衍生品等新賽道,聚集中國醫藥百強企業3家,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全面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藥貿易中心”,已入駐商貿流通企業42家,2023年實現醫藥貿易流通額近45億元。

搭建創新平臺 筑強強鏈聚鏈功能
圍繞企業研發及技術需求,搭建“一縱一橫”公共平臺體系。“縱向平臺”搭建涵蓋創新藥物研發全流程的立體深度研發技術平臺體系,建成國內首家現代中藥概念驗證中心、誠景鑫CRO平臺、四川綠色衡立檢驗檢測有限公司。“橫向平臺”搭建覆蓋多領域、多賽道的跨界廣度研發技術平臺矩陣,落地四川省經典名方二次創新開發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天然小分子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化妝品中試中心等平臺。


加速企業科技創新生態優化,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成國家級醫藥類技術平臺2個,省級、成都市級醫藥類技術平臺24個。園區在研品種數量持續增長,擁有在研新藥品種94個(1類新藥12個,臨床Ⅱ期1個,臨床Ⅲ期3個)、在研醫療器械14個。
增強人才供給 推動圈鏈提質升級
緊盯產業鏈細分領域領軍人才、核心團隊,采取“人才+項目”等柔性引才模式靶向引才聚才,現已吸引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士林等行業領軍人才11人在園區開展新藥研發開發和成果轉化,努力形成“引進一名領軍人物、落地一個重大項目、集聚一批優秀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強化產教融合夯實人才支撐,構建由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組成的人才培養體系。

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共建全省首批現代中藥產業學院,每年可培育“理實交融、專精兼具”的現代中藥產業創新型人才3000人。加快四川中醫藥職業學院建設,每年可輸送全日制應用型人才3000人。鼓勵企業創辦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依托已創辦的新綠色藥業綠色菁英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企業訂單式培訓行業技能型人才。

發揮資本效應 賦能圈鏈集群發展
創新“專家項目投資一體化”資源嫁接模式,聯合川發展成立總規模10億元的彭州全球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基金,2019-2023年共為濟全土藤草顆粒等14個現代中醫藥創新項目投資1.94億元。

成立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出資,首期規模為5000萬元的“產業基金池”,已實現成一制藥“氫溴酸樟柳堿用于腦小血管病的研究”等3個項目合作。聯合成都市醫保局推出全省首個以醫保系統結算數據為企業授信額度的“醫保貸”,授信規模達20億元。聯合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等金融機構,通過“蓉易貸”“天府信用通”等各類融資產品,著力解決企業融資問題,2019-2023年共協助園區近500家企業融資120億元。

搶抓機遇 奮起直追
當下,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天府中藥城作為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生態圈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將嚴格落實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要求,搶抓機遇、主動擔當、奮起直追,做大做強優勢細分領域,助力成都市打造中國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新極核,為全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