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曉娟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8月2日,中國圣牧(HK:01432)發布業績預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個月(報告期間),預期凈利潤將由盈轉虧,虧損金額在1.3億元至1.5億元之間,而2023年同期凈利潤為2300萬元。
時間拉長至去年一整年,中國圣牧去年已經出現了利潤下滑的跡象。2023年,中國圣牧營業收入約為35.2億元,同比增長5.5%;凈利潤8607.6萬元,同比減少79.3%左右,凈利潤下滑的原因在于原料奶的產量增長速度大于下游需求的增長速度。
今年上半年虧損原因仍然與原奶周期以及供需失衡導致。
在公告中,中國圣牧將虧損原因具體歸因于以下三方面:受國內原料奶供需失衡影響,報告期間原料奶售價呈持續下降趨勢,導致集團銷售收入規模同比下降,進而導致毛利額同比下降。
此外,為應對原料奶供需失衡影響及升級牛群結構,該集團主動退役低效牛只數量同比大幅增加,同時疊加牛肉市場價格低迷,造成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的變動產生的虧損較2023年同期增加。于此同時,肉牛需求比預期弱且銷售價格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圣牧育肥牛銷售虧損額較同期增加。
上述原因與目前整個奶牛養殖行業所處的周期低谷所帶的行業虧損相關。目前已公布中期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無一從這一周期中走出。
此前的7月11日,原料奶生產企業澳亞集團(HK:02425)的業績預告稱,預期2024年上半年將取得綜合虧損凈額約人民幣6億元至7億元,而去年同期的虧損凈額則為3.1億元。公告稱,澳亞集團預期虧損主要歸因于,來自其他生物資產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變動的虧損(重估虧損)增加。
中國奶牛養殖業自2018年觸底反彈,奶價上行周期一直持續到2021年。當時的奶價上行給奶牛養殖企業帶來了樂觀的長期前景,導致2020年至2022年大型牧場集中建設浪潮出現。據奶業專業雜志《荷斯坦》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新擴建牧場項目166個,涉及存欄98萬頭;2022年約148個,涉及存欄超100萬頭。
到2023年年初,原料奶的售價已經下滑明顯,幾乎在飼料上漲高潮中接近倒掛。當時一名河北張家口牧場廠長告訴界面新聞,在張家口和河北其他城市,原奶價格1公斤在3.78元-3.8元,但是2022年成本大幅度上漲,飼料牧草都漲價,而售出價格下滑,利潤空間會迅速被擠壓。
隨著越來越多的牧場投產,奶源供給過剩情況愈發嚴重,盡管去年養殖企業加大去產能力度,但這一過程的陣痛隨著消費端的不振需要更長的時間彌合。
縱觀奶牛養殖整個行業,售價低、訂單不穩、消耗減緩的情況到2024年仍未緩解。
界面新聞查詢農業農村部2024年8月份第1周數據,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21元/公斤,同比下跌14.4%。事實上,從2021年8月起,生鮮乳價格就從高峰的4.38元開始下落。目前的價格與當時的高點相比,已經下滑了27%。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今年7月在一次行業會議上分享的數據顯示,奶牛體系監測2024年5月奶價3.34元/千克,同比下降0.55元/千克(全成本下降0.31元/千克),公斤奶利潤空間是奶牛體系記錄以來首次進入負值。
這意味著本輪調整周期是嚴峻程度超過2016年-2017年,行業虧損面超過80%。彼時,蒙牛集團總裁高飛也在行業會議上,中國奶業正面臨著2008年以來的最嚴峻挑戰。
和生豬養殖模式一樣,應對虧損的策略通常以去產能、減少投資為主,例如澳亞集團在2023年年報中就推遲了醇源牧場4的建設期,并決定未來五年,除醇源牧場4外將不會再有資本密集型新牧場投資。
養殖企業在低谷期更聚焦于提升母牛單產和繁育水平,中國圣牧在公告中表示,雖然公司業績因行業供需失衡而同比回落,但牛群質量、成母牛單產、繁育水平均獲得增長,尤其在成乳牛年化平均單產,同比提升約10.3%,首次突破12噸。
與此同時,中國圣牧基于當前進口奶牛成本大幅下降,從澳大利亞進口高質量荷斯坦奶牛(育成牛)3600余頭,提升乳牛群質量的同時,也是對未來產業周期回暖積極預判下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