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刀財經 朱末
“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周末在家一趴,日子快樂無邊”。
近期,全國多地進入“炙烤模式”,局部地區可達40℃以上。持續的高溫轟炸下,作為“保命神器”的空調,毫無懸念又賣爆了。
據奧維云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20周(5月13日~19日),空調產品銷量環比增長218.42%,銷售額環比增長237.47%;另據蘇寧易購發布的統計情況,7月19日以來,空調品類線下門店銷售同比增長達到121%,銷售火爆。
如今,說起空調品牌,大家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三巨頭”:格力、美的、海爾。但事實上,早在八、九十年代,還有一個獨占了半壁江山的空調品牌——春蘭空調,雖然這個名字已經走向邊緣化,但曾經卻是如雷貫耳般的存在。
時間回到1994年,那時的美的還未做到“一晚低至一度電”,格力也沒有“掌握核心科技”,作為一代“空調霸主”,春蘭在空調尚未普及的年代,就創造了銷售額53億,凈利潤6億的奇跡。
巔峰時期,春蘭不僅連續8年蟬聯銷冠,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40%,當時市場上每賣出三臺空調,就有一臺是春蘭牌的,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然而,時移世易,眼看后浪們相繼崛起,春蘭這個前浪卻被拍倒在了沙灘上。2003年以后,春蘭先是利潤大幅下滑,緊接著是營業收入斷崖式下跌,最終導致2005~2007年凈利潤連虧3年,于2008年5月被暫停上市,累計虧損超過4億元。
兵敗如山倒,據2023年年報顯示,春蘭空調2023年的銷售量僅有2.2萬臺,空調業務營收僅有0.38億元,同比下降34.84%,僅有格力的1/4000。因為銷量過低,春蘭空調早已被擠出主流市場,只能靠賣房續命。
明明拿著一手王炸,卻將整副好牌打得稀爛。從神壇跌落泥潭,春蘭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這個昔日龍頭,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01 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春蘭空調起死回生
一個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真相是,為空調行業打響第一炮的,不是格力美的,而是來自江蘇泰州的企業——春蘭。
春蘭空調的前身是泰州冷氣設備廠,1985年,由于經營理念落后,生產設備條件破舊等原因,泰州冷氣設備廠瀕臨破產,成了個無人愿意碰的“燙手山芋”。
生死存亡之際,陶建幸臨危受命,挑起了廠長的重擔。陶建幸是南京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后在泰州機械局做技術員,之后因為能力過人晉升為技術科長,“雷厲風行”是陶建幸的做事風格。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陶建幸上任之初,便力排眾議,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陶建幸燒起的第一把火是精兵減將,將很多無用臃腫的部門裁掉;第二把火則是燒在技術上,陶建幸果斷砍掉了當時公司自主生產的40余種質量不過關的產品。
第三把火,則是將全廠所有的人力物力全部投入到做一件事情上——“制造冷氣”。這并非一拍腦門的想法,相反,陶建幸在著手計劃前,已經做了充分的調研。
當時,市場上的空調容量基本都是在2000-3000卡,使用體驗很難滿足人們的新需求,這讓陶建幸敏銳地捕捉到了轉機,陶建幸決定集中開發研制7000卡以上的柜式空調。1987年,經過艱難的攻堅戰,產品終于得以推向市場,不到一年時間,春蘭的7000大卡空調,就壟斷了國內市場,春蘭因此名聲大噪,扭虧為盈。
1989年,江蘇春蘭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春蘭制冷成立后,在陶建幸的帶領下,迅速組建了國內一流的全性能空調生產線,專門生產以“春蘭”牌為注冊商標的系列空調產品,年產輛近10萬臺,產銷量、利稅均躍居全國空調業之首。
好勢頭還在持續。1990年,春蘭兼并4家企業,總產值從幾百萬元猛升至1.2億元,產能大增;到1994年,春蘭的年產量已經突破100萬臺,實現銷售額53億元,市場占有率高達40%,遠遠超過僅有6億元年銷售額的格力,時任格力董事長的朱洪江公開表示:“作為春蘭的粉絲,格力一直在模仿春蘭。”
在這個時期,春蘭員工的收入是一般市民的好幾倍,大家伙都以穿上春蘭的制服為豪;春蘭的經銷商同樣“躺賺”,供不應求不愁銷路,賣一臺就能賺取近千元。
趁熱打鐵,春蘭又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后,隨著市場的繁榮和公司的發展,春蘭的股價一路上揚,最高一度攀升到每股64.3萬元。
從1990年到1997年的八年時間里,春蘭空調一直蟬聯國內空調行業的銷售量首位,可謂傲視群雄。期間,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春蘭研發出國內首臺一拖多變頻空調、全球首臺靜音空調,率先實現“平均6萬小時運行無故障”,因為卓越的表現和實力,春蘭被國家統計局冠以“空調之王”的稱號,風光無限。
就在業內外都認為春蘭會進一步擴建工廠,深耕空調領域的時候,陶建幸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春蘭日后的命運。
02 又造摩托又產卡車,放棄空調改多元化
“轉型”這件事,在陶建幸心里醞釀已久。
一次從日本考察回來后,陶建幸陷入了對空調業前景的擔憂。在對日本的夏利、東芝、三洋、松下四家家電生產廠家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詳細了解后,陶建幸發現,除了一家還在生產外,其他三家都已不再生產空調。
基于這樣的背景,在內部發展戰略研討會上,陶建幸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經過長期的發展,國內的空調市場已經飽和,利潤也越來越少,已經是個夕陽產業,反觀摩托車、汽車等產業才是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所以春蘭應該將重心,放到摩托車和汽車等行業上。
雖然意見并不統一,但春蘭還是斥資20億,一頭殺入了與空調毫不相關的摩托車領域。1994年底,春蘭集團新建了年產100萬臺摩托車的生產線,為了避開正面交鋒,春蘭提出“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戰略,主做高檔摩托車市場。
1996年,“春蘭虎”、“春蘭豹”兩款產品問世,每款車型售價高達5000元,掀起輿論熱議。雖是半路出家,但春蘭在造摩托上毫不含糊,無論是硬件設計,還是技術層面,反應都非常不錯。
第二年,春蘭摩托的銷量就達到6萬臺,收入接近10億;1999年銷量達到9萬臺;2000年銷售則達到10萬臺。
嘗到勝利的甜頭后,春蘭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陶建幸計劃攜百億巨資啟動轎車項目,但由于準許證遲遲無法下來,最終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卡車市場。
不得不說,陶建幸深諳“出其不意”的打法精髓。那時國內貨運以中卡為主,市場份額基本被“解放”、“東風”兩家老牌國企占據,但中卡里面的大噸位、重卡里面的低噸位(5~15噸)則是市場空白,春蘭決定就從這里切入。
1997年10月,春蘭以7.2億元收購南京東風汽車制造廠,組建了南京春蘭汽車公司,又高調投入6億多元用于生產線改造和產品研發。
2001年,春蘭卡車正式推出市場,春蘭的卡車因為外形新穎,駕駛室豪華舒適而廣受好評,尤其是標配冷暖空調,在卡車司機之間很受歡迎,春蘭卡車的人氣和口碑節節攀升。
接二連三的成功,讓春蘭的“野心”不斷膨脹,步子邁的越來越大。春蘭先后與韓國LG合資生產電冰箱,將產品線延伸到洗衣機、電視、微波爐等;還投身于電視大戰,涉及新能源,開發高能動力鎳氫電池;就連電腦制造、芯片等領域也有進軍。
2000年,志得意滿的陶建幸前往美國通用電氣總部學習。陶建幸向通用電氣掌門人杰克·韋爾奇描繪了春蘭多元化、全球化的美好愿景,卻不想對方態度凝重地告訴他:“多元化不取決于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這個產業。”
很不幸,韋爾奇一語成讖。
03 市場變天連連敗退,春蘭空調終嘗苦果
2000年開始,面對快速迭代的液晶顯示器項目,春蘭顯示器首先遭遇了滑鐵盧,損失了6億多美金,而這場打擊僅僅只是開始。
還沒緩過神來,2001年,中國多個大城市對摩托車實行限牌,春蘭摩托的銷量開始肉眼可見的下滑,以至于銷量萎縮陷入停產。2005年,難以為繼的春蘭摩托業務,被以約55萬元的價格轉讓了出去。
禍不單行,2004年,卡車行業風云突變,卡車重型化成為大勢所趨,這使得春蘭的中小型卡車,瞬間失去了生存優勢。加上春蘭在卡車制造方面沒有自主科技,嚴重依賴采購,幾經掙扎之下,春蘭卡車賣給徐工科技,造車夢徹底破滅。
厄運仿佛纏上了春蘭。和主業相近的洗衣機業務一直沒有大的起色,反響平平;至于和LG合作的電冰箱業務,長期以來,LG的銷量要遠遠高于春蘭,久而久之,這塊業務變得食之無味,最后也干脆全賣給了LG。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精力太過分散,春蘭空調的霸主地主不復存在,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實現反超,躍居第一,美的、海爾、奧克斯也在迅速跟進。
2003年,春蘭空調市場占有率僅剩3%,從行業第一垂直落體跌到第八;2007年,春蘭銷量只有55萬臺,比起巔峰時期,已經不是腰斬,至少斬到膝蓋,甚至不及曾經小弟格力銷量的十分之一。
2005年~2007年,春蘭連續三年虧損,股票被迫停牌。為了扭轉困境,陶建幸不得不四處游走,然而投資者要么對陶建幸避而不見,要么婉言拒絕,所有投資者都明白,春蘭空調已經是昨日黃花。
2009年,眼見投資無望的陶建幸,為了保住春蘭,只好用6.56億元的應收賬款和旗下3間子公司的股權,置換了母公司春蘭集團所擁有的泰州電廠10%的股權、泰州星威房地產公司60%的股權以及15.55萬平方米的土地,才讓春蘭重新恢復上市。
但經歷重組后的春蘭,不再以家電業務為主,房地產成為春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春蘭的地產業務蝸居在泰州,項目少、開發進度慢,“賣房”前景并不樂觀。
當年的空調巨頭,淪落到這般地步,根本原因在于,春蘭錯誤判斷了空調市場的巨大潛力。空調作為中國電器第一大品類,最大的特點是,一個家里至少每個房間都要有一臺,這使得空調市場發展相對平穩,空調市場一直到2010年前后,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臺期。
“悲觀”的心態,導致春蘭在拓展多元化產品時,漸漸失去了對主營業務的堅持和投入,活生生錯失了空調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最終覆水難收。
時也、勢也、命也,春蘭空調自以為撿了芝麻,卻丟了最重要的西瓜,但世上并沒有后悔藥可吃。
參考資料:
1.IC實驗室《春蘭空調覆滅史》
2.極客財經社《“中國空調教父”花100億買來的教訓,格力董明珠卻在重蹈覆轍?》
3.毒sir財經《連續8年銷冠,年收入56億,如今靠賣房續命,“空調一哥”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