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7月1日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下稱“傭金新規”)正式實施生效。傭金新規實施滿一個月威力顯現,公募產品在新發和持營方面雙雙遇冷。
Wind數據顯示,7月份,共有78只新基金成立,合計規模為512.22億元。從單只產品規模來看,僅有8只新基金發行規模超10億元,均為中長期純債型基金。今年1-6月份,共有620只新基金成立,合計規模為6647.19億元。
7月,78只新成立的基金中有5只ETF,合計規模僅為15.97億元。而在今年2月份,平安、大成、華泰柏瑞等多只中證A50ETF紛紛超募到20億元的上限,最終提前結束募集。

從清盤數量來看,7月份清盤的基金數量為27只,成為今年以來清盤數量最高的月份。其中股票型基金11只,混合型基金有10只,債券型基金4只,FOF有2只。
為何新發和持營雙雙遇冷?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與市場行情、投資者情緒、資金走勢都相關,此外,傭金改革導致基金公司與證券公司之間合作模式的變革影響深遠。
“新規明確規定了傭金不得通過交易量置換規模返傭,這對于ETF的新發和持營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券商與銷售機構會存在部分抽屜協議,約定代銷規模與交易傭金掛鉤比例。尤其是在ETF發行過程中,行業普遍可以通過換量實現銷售激勵,ETF換量一度高至40倍、50倍、70倍甚至更高。
“比如某券商代銷一只ETF,對價是交易額度是銷售規模的40倍。這意味著在券商代銷募集到2億規模,公募則需要在后續為該券商提供80億的交易額,這種交易額一般采用延時來實現,比如5年之內完成。”該人士表示,通過交易帶來的傭金收入就是券商的重要收入來源,基金公司一般采取返傭的形式,換取券商的渠道資源。
“規模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常常被稱為‘小微’,對于一些重點產品,當規模在5000萬元清盤線徘徊時,公司往往會選擇使用自有資金或者幫忙資金來‘救’。”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基金公司支付給券商的傭金存在較多“隱秘的角落”,現在新規明確要求不能轉移支付,這部分業務可能就要基金公司自有資金來承擔了。
傭金新規明確提到,將重點考核銷售部門、分支機構、從業人員的合規展業、銷售保有規模、投資者長期投資收益等,不得將基金的證券交易量、交易傭金直接或間接作為銷售部門、分支機構的業績考核指標,也不得與基金銷售人員的薪酬績效掛鉤。
這意味著賣方動量驅動的銷售模式真正走到了盡頭。記者了解到,隨著傭金新規的正式落地實施,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之間也在探索合作的新模式,一方面要確保傭金新規落實到位,守住合規底線;另一方面也在考慮,以怎樣的激勵機制去調動理財經理的工作積極性。
“舊有的合作模式已經被打破,新的生態正在嘗試重構,但在當前市場震蕩、投資者情緒陷入低谷狀態下,的確還需行業進一步努力。”某基金評論人士表示,傭金新規的改革,實際上也是引導相關機構從過去首發規模導向轉向存量收益導向,只有那些真正能為投資者賺到錢,真正站在買方視角上增強投資者獲得感的機構,才能在新的生態下獲得自身發展與客戶受益的良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