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 | 樸芳
暑期檔電影讓AI影視再次成為焦點——不過這次,是負面的那種。
改編自頂級國漫作品的《異人之下》上映短短幾天便遭遇了慘烈的口碑、票房雙崩盤,在此起彼伏的吐槽聲中,一大差評來源就是片中大肆運用AI技術嚴重影響了觀眾體驗。
據了解,這部作品的回憶敘事全部使用了真人摹片動畫制作技術和人工智能風格遷移技術,也就是借助“三渲二”工具將真人拍攝畫面轉化為漫畫風格,在基礎上運用AI技術進行完善。
創意雖新,但對于很多觀眾而言,這種更接近于動漫的美術風格反倒像是片方的一種偷懶行徑,突兀的漫畫風格濾鏡不僅沒能為影片增色,反而拖了后腿。
無獨有偶,在本月早些時候上映的電影《傳說》,同樣因為AI制作的27歲版成龍招致不小爭議。片方在作品中利用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結合AI的深度學習能力還原出了一個青春版成龍。
但觀眾側并不認同。在很多人看來,成片中的AI成龍表情僵硬,人工感十分嚴重。AI完全剝奪了真人演員特有的鮮活,表演毫無感染力。
而經過了一個月內的兩次翻車,我們也不得不重新來審視AI影視應用。遠的不說,光是這兩輪翻車就夠我們祛魅一陣了。
AI影視走到哪一步了?
2023年是影視行業入局AI技術的元年,ChatGPT爆紅后不久便有多家影視公司高調官宣入局。
在這一領域,老牌劇集公司華策影視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早在去年2月便宣布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共同探索將AIGC技術應用于內容創意、內容制作、內容宣發等影視生產全鏈路,成為行業內首個接入文心一言的影視公司。
在此之后,華策陸續通過并購公司、成立AIGC應用研究院、推進AI模型等動作深化AI內容探索。根據華策影視2023財報,公司研發人員較上年增長21.21%,研發投入2509.32萬元,較上年增長70.84%,增長部分主要用于AI人才引進、設備采購和相關人工智能項目的研發投入。
而近日,華策再度發布公告表示,全資子公司浙江華策投資有限公司擬出資1億元參與設立基金企業,投資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
與此同時,像慈文傳媒、唐德影視等老牌公司也都加入AI技術探索領域,探索AI技術與公司主營業務的融合創新。
電影公司方面,對AI技術展現出強烈興趣的公司也不在少數。
作為國內最大的動畫電影制作公司,光線傳媒將AI技術投入在動畫電影項目開發中,早在去年3月22日就發布了動畫電影《去你的島》首張AI制作海報,昭示著公司已全面啟用AI進行內容開發。
據王長田內部信透露,光線傳媒日后還將探索AI動畫表演、AI生成角色和場景資產、AI生成毛發和衣服的動態效果等領域的AI應用。AI也將深度參與《去你的島》動畫電影的開發和制作。今年2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光線傳媒表示計劃用AI參與制作動畫微短劇,以中國古典名著作為題材,生產一部可能長達千集的AI動畫微短劇,目前正在前期籌備階段。
而《傳說》的出品方博納影業也在積極布局。在去年成立了AIGMS制作中心作為博納影業的人工智能影視制作基地。今年以來,除了將采用AI技術參與制作的《傳說》送上大銀幕外,其AIGMS制作中心與抖音、即夢AIGC創作平臺出品AI生成式連續性敘事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也在本月正式上線。
另外像互聯網基因濃厚的長短視頻平臺以及阿里影業等公司,也都在近一年多來針對AI技術進行了多輪試水動作。
目前影視公司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大派別,一部分著力于將AI技術作為項目開發的輔助工具,短期內尚未在內容生產上大規模應用;而另一部分公司的策略要顯得更為激進,已經“高效”地推進AI技術在各類內容開發中,并將AIGC內容展現在臺前。
AI影視應用,不急于一時
現階段來看,AI技術為影視行業帶來的最顯著作用仍是降本增效。
在今年上影節上舉辦的“AI+IP”海上論壇中,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直言,在《傳說》中,AI技術不僅實現了過去難以完成的特效制作,更通過數字人技術,讓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拍攝任務,大幅度降低了制作成本。“過去一個演員可能需要連續拍攝九天,現在通過AI輔助,他們只需要兩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攝,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p>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也對AI技術的降本增效抱有較高預期,他表示“我覺得AI可以將行業的生產效率提升30%,把生產成本降低25%。這將有力緩解電影制作發行領域的全行業虧損問題,讓行業進入良性循環?!?/p>
但AI技術為行業帶來效率提升的好消息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正視AIGC技術影視應用并不成熟的現狀。
除了《異人之下》《傳說》這兩個不太成功的應用案例之外,博納影業推出的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同樣暴露出了這一問題。
在片方的宣傳標語中,這部作品是目前所有AI視頻軟件能展現出來的最極限之作。片方表示這部作品籌備期超過兩年,自今年2月開始進入了歷時5個月的制作周期,共12集,總時長52分鐘。
然而片方的加班加點并未轉化為影片的高品質,在影片為數不多的評論中,差評占據了絕大部分——網友直言影片中完全未能展現出Sora模型生成式的流暢畫面,更像是某種動圖拼合產物,不倫不類。
對于觀眾們而言,當一項技術在并不成熟的時機過早被寄予厚望,所帶來的不僅是喧賓奪主,還有更多負面反響,即便這并非主創團隊的初衷。
當然也并非所有從業者都這般焦急變現,光線董事長王長田便在這方面持保守態度。在此前上影節論壇上他曾表示:“至少在電影領域,AI還終究是個工具。它確實能在動畫電影的形象設計、動態分鏡等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現在這個工具還極不成熟,在電影行業還遠遠不能達到銀幕放映的效果?!?/p>
他強調,“AI的光芒永遠掩蓋不了人性的光芒”,因為當前AI以搜索與整合功能為主,其廣泛運用往往導致大量同質化內容的產生。在此背景下,人類獨特的審美觀與創造力將成為寶貴的稀缺資源。
而經過《異人之下》《傳說》的兩輪失利,或許會有更多片方和技術團隊學會更理性地看待AI。AI技術改變影視行業是不可逆的趨勢,“講故事”固然重要,但眼下,我們大可不必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