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餐網 翟彬
距離瑞幸宣布“周周9塊9”已經一周年了。
當初針對庫迪的一場阻擊戰,卻意外變成了持久戰。非但沒把庫迪打垮,反而把星巴克、Tims、M-stand等一眾同行拖下了水。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原本只屬于咖啡賽道的“內戰”,竟逐漸演變成整個餐飲行業的“大亂戰”。
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餐飲像“中了蠱”一樣,迷失在“9塊9”里。
如果說去年的“9塊9”只是小打小鬧,那今年的“9塊9”足以讓人大跌眼鏡:“9塊9”一盤的鮮切牛肉,“9塊9” 一條的烤魚,“9塊9”暢吃26個素菜,“9塊9抵100元”的烤肉套餐,“9塊9”的自助吃到飽,“9塊9”的早餐不止有咖啡還有面包……
其中,新茶飲更是集體墜向“10元價格帶”:3元的茶百道,4元的古茗,6元的書亦,15元的喜茶買一送一……很多餐飲品牌只能背水一戰,卷入價格戰。一批財大氣粗的連鎖品牌,也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降價。
6月,和府撈面宣稱降價30%;鄉村基官宣降價后,高喊要讓“價格回到2008年”;必勝客推出了平價版的必勝客wow,直接把披薩的價格降到了19-29元;星巴克在疊加紅包+領券之后的居然也只要“9塊9”……
為何如此瘋狂?答案也許如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所說:“整個餐飲市場都在降價,我們不調也不行?!薄斑@個市場你不搶就只有餓死?!?/p>
“9塊9”賣得越多,虧得越慘
事實上,內卷和價格戰并非餐飲行業獨有。在經濟下行的大周期里,其他行業也面臨一樣的窘境。
去年8月開始,盒馬就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折扣戰”,產品的毛利從20%直接降到了10%。如今“百貨做奧萊,超市做折扣”,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大趨勢。
汽車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今年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廣汽董事長曾慶洪就針對近兩年來新能源汽車虧錢大甩賣的現象,呼吁廠商“拒絕零和博弈”“這么卷下去不是辦法”。
最卷的還是電商。去年開始,淘寶、京東就開始“學習”拼多多的低價路線,轟轟烈烈地打響了價格補貼戰。到了今年的“618”,大家開始競逐“全網最低價”,“滿減、秒殺、百億補貼、自動跟價、先用后付”等等,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但如此瘋狂的低價促銷,換來的居然是全網GMV下滑7%。
發現了嗎,不論是零售的“折扣店”、電商的“拼多多化”,還是餐飲的“9塊9”,形式雖各有不同,卻都殊途同歸。
打折、降價、補貼,換來的不是“高質量的發展”,而是“流血式的增長”。
低價讓商家賣得越多,虧得就越多。
以瑞幸咖啡為例,財報顯示,瑞幸推出“9塊9”活動之后,經營利潤率一路走低,去年二、三、四季度的經營利潤率分別是18.9%、13.4%和3%。到了2024年的第一季度,直接變成了-3.6%。
最糟的是,瑞幸不斷地燒錢補貼,并沒有換來消費者的忠誠度。其月平均交易客戶數已經從去年四季度的6244萬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991萬。
今年2月,瑞幸“9塊9”的活動開始“縮水”,而后大批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嘲諷瑞幸“玩不起”。既沒賺到錢,用戶數又下跌,低價的回旋鏢,似乎打回到了瑞幸自己身上。
頭部品牌有頭部品牌的玩法,它們思考更多的是市場或者股價。瑞幸的9塊9,是“戰略性虧損”,是用價格換市場,給庫迪的瘋狂擴張按下暫停鍵,同時也力壓星巴克,成為中國市占率第一的連鎖咖啡品牌。
中小品牌呢,首要考慮的卻是生存。對中小品牌而言,低價無疑是飲鴆止渴,“9塊9” 的套餐,賣一單,血虧一單,沒有任何好處。
很多餐飲老板都清楚, 為什么還要做?
很簡單,別人都上,自己不上就沒流量;不僅要低,還要更低,哪怕傷敵一千自損一千二。
反內卷,無底線的低價不是解法
不管你承不承認,一個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全新時代已經到來,更糟糕的是,它很有可能會伴隨我們很久。
這個時代就是“第四消費時代”,增量消失、存量博弈,常態化內卷,謹慎消費,品牌祛魅,產品回歸價值,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
這個時代日本很熟悉,從2000年開始,日本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而這三十年日本又流行了哪些品牌呢?
無印良品、優衣庫、蔦屋書店、唐吉坷德、薩莉亞......我們可以很輕松地在國內找到對標品牌,南城香、米村拌飯、拼多多、名創優品。
越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越要做大多數人的生意。
“平價時代”正呼嘯而來。
但平價,并不意味著低價,在平價時代,我們仍要遵循兩個原則:
第一,不要一味地追求低價。
很多人覺得只要我足夠便宜就會有流量,可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便宜”。
永遠不要妄想用低價打穿市場,你有多少資金打?你能打多久?
而且,價低就意味著毛利低,加上平臺抽一部分,達人再拿走一塊,你就成了負利潤。長期沒有利潤,企業怎么生存?
沒有合理的利潤,產品就沒有品質保證,品牌就沒有動力創新,更無需談論什么服務,最終大家就在“低水平的價格戰”里惡性循環。
當然,有些“聰明”的老板為了維持低價,會想辦法從其他地方找補回來。比如偷工減料,過期的食材繼續用,用預制菜取代鮮貨等等。
請記住,犧牲品質,一定會被低價反噬。
消費者一旦發現你的不真誠,絕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
第二,平價不等于低價,也并不意味著絕對便宜,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相對概念,是一種“超值感”。
薩莉亞的定位并不是“低價”,但和同賽道的品牌相比,薩莉亞卻擁有極致的性價比,48元的客單價,10元的奶油蘑菇湯、16元的肉醬意面、18元的焗蝸牛和9元無限續杯的飲料,堪稱絕對的良心價,尤其跟70元客單的必勝客,和100元客單的西堤牛排相比,薩莉亞的優勢更加明顯了。
換句話說,平價的本質不是便宜,而是在價格和品質之間達成某種平衡,讓消費者獲得“物超所值”的感覺。
在“平價時代”里,消費者也并非一味貪圖便宜。大家是變窮了,但是由奢入儉難,“既要又要還要”的需求仍然在,于是“平替”就出現了。根據《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白皮書》顯示,有45.6%的00后表示會嘗試產品平替。
必勝客的平替是薩莉亞,麥當勞的平替是塔斯汀……花大品牌三分之一的價格,享受同樣的感受。
對餐飲品牌而言,只要能洞悉人性,抓住消費者偏好,即便是消費下行,也有市場紅利。
萬億中國餐飲,“破卷”之路在哪?
在消費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國餐飲品牌有哪些解題思路?答案是三個“極致”。
第一,“極致差異化”。
真正的利潤來自沒有競爭,只有極致差異化的品牌才能掌握定價權。
近些年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在渠道差異化上,南城香避開競爭激烈的購物中心,選擇把店開在離消費者最近的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一日三餐,創造了單店年入千萬的坪效神話。
北京餐飲新晉“排隊王”小放牛則在客群差異化上下足了功夫,不把重點放在消費日漸謹慎的年輕人身上,反而鎖定了購物中心里的最具消費力的家庭客群,把免費編小辮、小丑表演等服務作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在場景的差異化上,朱光玉火鍋館開創的國潮火鍋把氛圍感拉滿,跳海策展型餐飲的定位給都市白領提供了充足的情緒價值。
第二,“極致性價比”。
“極致性價比”的基礎是供應鏈能力,而供應鏈效力的前提是“規?!?。
有了規模,你才能做到“總成本領先”,你才有掀桌子的能力。
瑞幸、庫迪之間的“9塊9”戰爭,其實是一場綜合能力的考驗,它包括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升、組織的優化、運營的高效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供應鏈的競爭。
4 月 20 日,瑞幸在蘇州昆山砸下了1.2 億美元,建成了國內咖啡行業迄今為止產能最大的單體咖啡烘焙基地。4月29日,庫迪宣布位于安徽的全球供應鏈基地正式投產,該基地投資約2億美元,用以支撐庫迪“三年萬店”的目標。
第三,“極致單店模型”。
我對今年餐飲發展趨勢的一個判斷就是:大店改小店,正餐變快餐,自選改自助,吃好變吃飽。
但不論怎么變,一個核心點就是要打造“極致的單店模型”。通俗地說,就是“每一家店都要賺錢”。
那怎么做到呢?我總結為“四輕四快”:輕投資、輕裝修、輕軟裝、輕人工;出餐快、翻臺快、開店快、回本快。
在價格不斷下降的前提上,我們手中的可變因素其實就那么幾個。
如果你要保證產品品質,就必須要犧牲環境和服務。比如在裝修上,要輕裝修重裝飾,一切從簡;在服務上,能讓顧客自取,就不要用服務員送餐;能讓顧客掃碼,就不要給菜單。
如果想要投資少,風險小,那就把大店改為小店,位置從四樓改到負一樓,能翻牌就別自創,能用二手的設備就別買新的;想要出餐快、翻臺快,就把廚師換成炒菜機器人,標準統一、效率高。
總結一句話就是:刪繁就簡,回歸初心。
小結
那個“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接受平價,習慣內卷,直面競爭,是這一代中國餐飲人面臨的時代命題。
今后所有人都要“習慣微增長,接受低毛利,學會賺慢錢”。
餐飲的下半場不是收官戰,而是持久戰。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樂觀還是悲觀,價格戰都避無可避。市場不相信眼淚,只有自己強起來,才能卷不怕,不怕卷。
還是那句話,只要不下牌桌,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