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揚君
近日,屈臣氏集團重提IPO計劃,這一消息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日前,屈臣氏第二大股東淡馬錫控股副首席執行長謝松輝對外透露:“屈臣氏集團上市計劃仍存在,具體時間將由公司董事局及管理層決定。”
屈臣氏集團自1841年成立以來,憑借其多樣化的產品線和獨特的直營店模式,在亞洲和歐洲地區成功擴展了約16,500家店鋪,成為全球知名的零售商。
2014年首次啟動IPO
早在2013年底,屈臣氏就曾計劃在香港和倫敦兩地上市,集資最多780億港幣。彼時,線下零售如火如荼,屈臣氏取得了快速發展。
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屈臣氏的收入表現強勁,達到了1491.47億港幣,并保持了23%的增長率,占和記黃埔(現已重組為長江實業)整體收益總額的36%;息稅前利潤117.71億元,占和記黃埔整體的18%。
屈臣氏作為和記黃埔旗下的優質資產,其規模持續擴大,對于擅長資本運作的李嘉誠而言,將屈臣氏分拆上市自然成為了一個水到渠成、合乎邏輯的選擇。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3月21日,和記黃埔突然宣布,由全球知名投資機構淡馬錫認購屈臣氏控股24.95%股權,收購價格為440億港幣。而這筆生意,被稱為“賤賣”。其原因是,當時屈臣氏的整體估值,在1920億港幣到3120億港幣之間。而屈臣氏最終的交易估值約1764億元港幣,大大低于市場預期。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
當時,正值李嘉誠大舉擴展歐洲版圖之際。比如,作為占據香港零售超市市場七成份額的巨頭百佳超市,也是屈臣氏旗下的產業,但在2013年被李嘉誠評估出售。李嘉誠的這一舉動在許多香港人眼中,被解讀為李氏家族對兩地經濟前景持審慎態度,并正加速資產轉移的布局。針對外界關于倫敦上市的傳聞,李嘉誠曾有所提及,指出根據英國相關法規,若公司總部遷往英國,將更便于獲取在當地上市的資格。
李嘉誠的這一表述隨后遭到了英國媒體的解讀,認為他或許正考慮將屈臣氏集團的總部從香港遷至英國。此消息在香港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眾多民眾的心目中,李嘉誠的形象經歷了劇烈的轉變,從往昔備受尊敬的商界領袖跌落至飽受質疑的境地,被部分輿論指責為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本土福祉的“逐利商人”。
或迫于輿論壓力,李嘉誠暫緩了IPO上市,選擇了低價出售股權。
重啟IPO
作為投資機構,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退出投資時,必然會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來確保其投資的回報和資產的保值增值。比如IPO、股權轉讓等。但通常能帶來較高資本增值的就是IPO。這是淡馬錫最為理想的變現方式,也是淡馬錫極力促成的方式。
目前,輿論風波已逐漸平息。然而,屈臣氏正面臨增長瓶頸的嚴峻挑戰,加之經濟增速放緩和消費者購物習慣(網購)的變化,屈臣氏亟需借助資本的力量來減輕未來市場中的不確定性風險。
財報顯示,2022年屈臣氏的銷售業績出現顯著下滑,全年銷售額為175.79億港元,較上一年度下降了23%,這一數字甚至低于了疫情初期受沖擊最為猛烈的2020年水平。同時,公司的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也遭受重創,錄得10.9億港元,同比大幅下跌了59%。更為嚴峻的是,毛利率持續承壓,已滑落至1%的低位。
2023年,在中國市場,屈臣氏集團保健及美容產品的全年收益總額為164.53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51.45億元),同比下滑6%;EBITDA為10.42億港幣(約合人民幣9.59億),同比下滑4%。
與此同時,在經營領域,屈臣氏近年來因價格欺詐、虛假宣傳以及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頻繁曝光,導致不少消費者對其逐漸失去了以往的信任與青睞。
盡管今年3月份,屈臣氏發布換帥公告,宣布將任命陳志豪、聶薇4月1日為屈臣氏中國聯席董事總經理;5月1日起,倪文玲憑借其豐富的管理經驗與卓越的領導能力,正式就任屈臣氏集團首位女CEO之職。但是,隨著電商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傳統零售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屈臣氏數字化轉型仍需加速步伐,以應對市場變化。而短期內,這種歷經數年都未達到理想狀態的改革,估計短期內也無法實現。
在此情況下,屈臣氏的上市之路或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
一方面,大環境不好。近2年來,資本市場低迷,上市破發成為新常態,企業上市估值低成為新常態,屈臣氏也難逃市場規律。另一方面,屈臣氏正在遭遇增長瓶頸,而企業高估值主要是看未來預期。屈臣氏短期內無法突破增長瓶頸,估值低也就不難理解。
屈臣氏上市意愿的迫切,可能主要源自于兩大因素:一是第二大股東淡馬錫面臨的套現壓力;二是屈臣氏對未來市場潛在風險的擔憂,特別是擔心可能遭遇難以預測且影響重大的黑天鵝事件,諸如全球范圍內戰爭的爆發或經濟危機的席卷等。即便是這樣,屈臣氏短期內上市也要考慮上述諸多原因,并進行綜合評估。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