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 | 大風
繼寶馬宣布漲價之后,一場屬于合資車企的“防守戰”正式打響。
近日有媒體報道,寶馬北京朝陽區一家4S店的銷售表示全系車型都漲價了,也有多個北京經銷商表示寶馬已從本周開始回收終端(4S店)折扣,不同車型、配置價格上浮程度不一。
一“馬”當先,奧迪、奔馳也緊跟其后。
有奔馳4S店銷售顧問稱“接下來肯定會漲價”,雖然奔馳不會像競品那樣下發正式通知,但隨時都會漲,不過幅度也不會特別大。值得注意的是,奧迪旗下Q5L、A6L、A4L等主銷車型價格,也都有了小幅上調,而后續可能還會陸續往上調。
自三四十年前進入中國,BBA憑借在海外樹立起來的品牌優勢,長期統治著中國高端汽車市場,幾十年來,它們牢牢掌控著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話語權,獲取了中國汽車市場極為豐厚的利潤。
然而,新的汽車工業時代已經來臨,電動化、智能化的大趨勢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超乎了全球的預期。眼下BBA集齊漲價,是全面退出價格戰的重要標志,也有力證明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
降價,不等于銷量大幅上漲
就汽車市場的競爭程度而言,放眼全球也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像中國這樣激烈。
過去幾年,各大車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采取降價促銷策略。尤其是隨著新勢力車企的不斷崛起,豪華汽車市場的“價格戰”,激烈程度不斷升級。
作為以往豪車的代表車企,寶馬、奔馳、奧迪為捍衛市場的主導權,這一兩年也積極參加了價格戰。品牌大幅度下調價格,多款明星車型都在以“骨折價”進行售賣。
尤其是在電動車領域,今年6月底有媒體報道,寶馬折價最高的車型之一寶馬i3,裸車價已相較35.39萬元的指導價砍半,上險后的落地價已從去年的25萬左右降到20萬元以內。
奔馳方面,在北京地區,奔馳EQS和奔馳EQA等純電動車型,最大降幅均達到了50%。其中,EQB的降幅達到48%,至于奔馳EQE、奔馳EQE SUV、奔馳EQS SUV等純電動車型,其最大降幅均超過40%。
再來看燃油車,未宣布漲價之前,寶馬5系燃油車的起售價降至約31萬元,相當于七折優惠;奔馳部分C級車型的價格優惠額度超過13萬元;奧迪Q5L車型起售價為33萬元,降價幅度超過12萬元......
豪華品牌積極參與打折,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雖然降價力度極大,但品牌銷量并沒有因此上漲。
2024年第二季度,寶馬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其全球銷量為61.88萬輛,同比下降1.3%;在中國市場上,寶馬的銷量為18.85萬輛,同比下降4.7%。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奔馳身上,2024年上半年,奔馳在華累計交付超35.26萬輛,跟2023年上半年37.46萬輛的在華銷量相比,同比下降了5.8%。另外,奔馳的電動汽車銷量表現依舊低迷,2024年第二季度銷量為5.1萬輛,同比下降23%。
至于奧迪,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9.2萬輛,相較于去年同期29.4萬輛的銷量,同比下滑了0.61%。
事實上,就連保時捷也玩不轉“價格戰”,旗下的高端電車Taycan即便終端優惠最高達44萬元,月銷量仍然只有100多輛。今年一季度,保時捷總營收為90億歐元,同比下滑10.8%;同期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近25%,僅16340輛。
大降價,卻換不來銷量,這讓BBA陷入了自我懷疑。而基于經銷商、利潤、品牌價值等多層面的考量,BBA也被迫退出了價格戰。
漲價,力保利潤和品牌價值
在傳統4S店銷售模式下,汽車的終端優惠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車企給到的促銷補貼,另一部分則是經銷商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給出的額外優惠。
在行情較好的時候,經銷商一般不會給出太多優惠。然而在價格戰日益慘烈的現狀下,經銷商為了完成廠家任務就不得不給出額外優惠沖銷量,所以買新車的時候大部分經銷商可能處于賠錢狀態。
隨著價格戰的持續,經銷商虧損不斷加劇,而如果車企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重蹈保時捷經銷商“造反"的覆轍。此前,在曝出授權經銷商集體“造反”后,保時捷迅速進行了安撫與處理,并發表了聯合聲明。
眼下寶馬漲價,安撫經銷商無疑是第一要事。通過提升出廠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經銷商緩解經營壓力,維持穩定的銷售網絡。
寶馬內部人士也曾回應稱,寶馬將從7月起通過減少銷售量來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意在幫助經銷商應對短期市場挑戰,緩解業務壓力。
除了考慮經銷商,利潤也是重中之重。
參與價格戰兩年來,BBA以價換量的代價已然顯現。就寶馬而言,去年凈利潤同比下滑超三成,汽車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率為 9.8%,低于市場預期。
眼下BBA退出價格戰,整體銷量下滑無可避免,不過利潤卻不一定會持續走低。在產品維度下,銷量下降,單車售價上漲,或者單車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數量下降帶來的影響,利潤就會上升的。
穩定銷售渠道,確保當下利潤,這是BBA漲價的“即時”原因,而從長遠來看,漲價更多的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品牌價值。
通過大規模降價來獲取市場份額,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刺激銷售增長,但長期來看,這種做法對品牌價值和產品定位造成損害。通過這幾年的降價,BBA已經讓自己的品牌價值大幅度貶低,甚至出現了“再不努力只能開bba”的說法。
如果再持續降價,一直到豪華定位不復存在,那就徹底沒有任何市場地位可言了。趁著眼下還沒品牌價值糟蹋完,通過漲價吸引高端用戶回歸,或許還能繼續過幾年滋潤日子。但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BBA豪華定位的號召力。
一個觀點是,當大眾已經對企業產生低價的認知的時候,企業的品牌價值就回不去了。
合資車,光環加速破滅
事實上,不止是BBA,包括捷豹路虎、凱迪拉克、林肯、雷克薩斯、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以及大眾、豐田、本田等合資車企,均決定從7月起調整終端政策,降低終端優惠力度,或不再進一步降價。
據紅星資本局報道,一些合資車企經銷商表示未收到品牌方調價的正式通知,但會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對“減量穩價”持積極態度。
如此來看,這并不是豪華汽車市場的獨有現象,而是整個合資車企的“共進退”。但對于這種“抱團”行為,其結果并不樂觀。
汽車市場“卷”起來,要么卷價格、要么卷技術。卷不動意味著要么創新能力不行,要么技術實力不行,要么成本控制能力不行,都不行的情況下就只能卷鋪蓋。
合資車企這么多年之所以能有溢價,都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可如果靠著燃油車時代積攢的品牌價值,放在如今這個大混戰時代來提升溢價,這無異于“拿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
目前,國產汽車品牌勢頭迅猛,已經在A級到C級這個區間站穩了。尤其是新能源領域,已經徹底“擊穿”合資品牌。
在比亞迪2023年財報投資人溝通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認為,目前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年到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中國車企新能源產品加速投放將會蠶食合資品牌市場,未來3到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國品牌未來增長的空間。
目前看,在中國合資品牌已經出現崩盤的端倪。比如韓系車徹底潰敗,而日系車企三大巨頭的銷量在國內均大幅下滑。相對于日系汽車在國內的潰敗,德系品牌銷量雖然還算穩定,但增速卻在大大減緩。
在中國汽車產業已經“站起來”的事實下,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不可否認,眼下仍然有一部分消費者,尤其是七零后、八零后,更加看重的是品牌口碑,認定傳統品牌年代悠久、技術底蘊豐厚、制作工藝更為成熟,從選擇上看更加穩定可靠,不過持這種意愿的消費者群體比例在逐步降低。
至于更多的年輕群體,他們已不愿為毫無價值的高額溢價買單,轉而更青睞于智能化配置,傾向于國產自主品牌,對國產汽車的信任度、認可度大幅提升。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合資車的光環正在加速破裂,而中國汽車正走在一條日漸精進,欣欣向榮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