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不辦卡,不囤課,“窮鬼健身”火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不辦卡,不囤課,“窮鬼健身”火了

年輕人找到健身新模式。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每日人物社 饒桐語 陳婧瑄

編輯 | Yang

運營 | 小二郎

想要健康,也想要省錢,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對于有健身需求的人來說,自由教練似乎是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由教練通常比健身房的私教課便宜許多,更重要的是,按次結錢。消費者不用一次性把幾千塊錢壓在買課辦卡上,從內心打消了對健身房跑路的擔憂。按次付費也意味著,不滿意就可以立刻換人,有更多的試錯機會,選到最適合自己的教練。畢竟健身這件事,有專業人士指導,才能減少受傷的概率。

當然,精打細算的年輕人們,也開發出更多“窮鬼健身”的方式——在家用食用油當壺鈴;二手平臺找大學生預約校園健身房;跟大爺大媽們擠在社區健身房……無論什么選擇,工作重壓下的年輕人,無非是想對自己的身體,再好一點。

自由教練和“窮鬼健身”

久違地,走進健身房的北漂姑娘林語,沒有感覺到不適。

這一天,帶林語健身的,是熟人推薦的“自由教練”,一名曾經當過圖書編輯的女教練。一對一的課程,每節課1小時,收費260元,在北京并不算貴。原本,林語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但令她意外的是,課程結束,對方沒有催著林語買課,反而發現她有腰突的潛在可能,勸她先去醫院拍個片子。隨后,教了林語幾個在家就能練習的動作,讓她“從運動殘廢恢復成健康人”之后,再來找自己約課。最終,由于這只是一節體驗課,對方收了半價,130元。

這和林語在傳統健身房所遭遇的一切大相徑庭。從去年起,感覺自己身體狀況不佳的林語,決定開始規律健身。她搜尋過很多健身房,但每次進去試課,清一色的男教練,還沒有了解過她的身體情況,就先直接“高位下拉”,或者基于林語女性的身份,讓她練習下蹲,一心要打造出網紅照片里的“蜜桃臀”。

林語覺得,試課的時候,教練們執著于教她強度大的動作,是急于證明自己的專業度,為后面賣課鋪好路。畢竟,在傳統健身房,教練們不僅是教練,還是背著業績KPI的銷售。而相比起來,眼前的這位女教練,似乎并沒有這么多套路。那之后,林語跟著女教練練了半年,上一次課,結一次錢。

就像林語所體驗的這樣,在一線城市,正流行起“自由教練”的健身新模式。它本質上仍是一種私教,為學員提供一對一的私人課程,但和健身房相比,卻又便宜不少。以往,想要在健身房請私教,課程都是幾十節起賣,花費至少四位數打底。有的健身房還要求必須再額外辦健身卡,才能請教練,一套流程下來,花了上萬,也只是入門。

但自由教練們不依托于任何一家健身房,相當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只需要付教學費用。更重要的是,“付款靈活”——上一次課,結一次錢。一次性資金投入少,給了年輕人更多選擇機會的同時,避免了傳統健身房“卷款跑路”的風險。

場地的部分,通常也是由自由教練自己負責。他們會劃定一個接單的地理范圍,在范圍內,自由教練們會去和一些健身工作室談合作,幫學員預定好場地,費用通常是由教練本人來承擔。

要找到自由教練,大多是靠熟人介紹、或者社交平臺搜尋。如今,在不同平臺搜索這個關鍵詞,已經可以搜到很多自由教練的學員召集帖。

在上海,26歲的自由教練噠噠感覺到,這種模式越來越常見了。

由于沒有和固定的健身房綁定,噠噠會挨個點進大眾點評,找學員附近健身房的聯系方式,咨詢是否可以借用場地。在去年,噠噠得到的回復還大多是不接受,但在今年,有需求的自由教練越來越多,健身房們也樂于做起場地租賃的生意。噠噠說,在上海,場地費一個小時需要100塊,更高端的健身房則能收到150元往上,算下來,的確是一筆可觀的租金。

一些健身房,干脆徹底轉向,只為“自由教練”開放。林語教練約的那家健身房,打的就是“自由健身”的名頭,店里沒有多余的銷售、教練,只有一個前臺,按分鐘收費,一分鐘4毛錢。每次課一小時,場地費大概在20元左右,林語和教練各付各的。這種模式讓林語感到舒適,她形容,教練、學員、健身房之間,保持著一種簡單的“現代消費關系”。

在找到自由教練之前,為了不辦卡、不囤課,年輕人們也尋摸出不少“窮鬼健身”的訣竅。

從健身房逃離,林語最開始的選擇是一個人在家里蹦跶。5KG的桶裝食用油,有掛鉤,看上去就是成本最低的壺鈴。那段時間,林語沒請教練,一個人在家拎著油桶甩來甩去。

不知道要在家練什么,林語會在網上買健身房的體驗次卡,問教練一些基礎的健身知識。這種體驗卡通常很便宜,但是有購買限制。一家健身房的達到上限,那就換一家買。

哪怕是游泳這樣對場地要求高的運動,林語也有辦法。她找到家附近的大學,買了校園游泳館的卡,游泳30次,只需要1300元。如果要更加省錢,還可以在二手平臺上,找在校學生幫忙預約,這樣單次要40塊,比辦卡貴一點,但是利好不想一次性囤課的人。

還有街道管轄的社區健身房,屬于便民設施的一種,價格自然比商業健身房便宜許多。去年一整年,身在上海的Lily都在小區附近的社區健身房運動,一年800元,買了個存放衣物的柜子,也只加了200元。

當然,在社區健身房里,健身氛圍是沒有的。由于價格便宜,這里沒有購入諸如龍門架這樣,更加專業的健身器械,只有跑步機、啞鈴、彈力繩等基礎設備可供選擇,連鏡子都沒有。來這里鍛煉的,大多是周邊居住的老年人,Lily見到過精致的阿姨穿著高跟鞋踩跑步機,也見過大爺們在乒乓球桌上廝殺,旁邊還掛著宣傳標語:“帶你優雅老去。”

不過,一年只需要800塊錢,還要什么自行車?Lily把老年人多看做社區健身房的優勢——沒人跟自己搶僅有的健身器材。

但在這些物美價廉的健身方式里,依舊藏著不少隱患。比如,自從林語用油桶替代壺鈴練習之后,她的腰越練越疼。她隱隱感覺到,或許是自己不夠專業,動作沒做對,反而損傷了身體。這讓林語意識到,要想長期掌握正確的健身訣竅,光悶頭練是不行的,還是得找個私教。

年輕人,苦健身房久矣

提到找教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奔向健身房。是在無數次的失望后,才轉向自由教練這個新興的模式。

在決定規律健身之后,林語也曾貨比三家,多番考慮,最終她在家附近的一家連鎖高端健身房,充值了最低額度3000元的游泳卡,一次100元。

客觀來看,高端健身房的設施的確很好。游泳池里的水,永遠都很干凈;盥洗室里存放著洗漱用品,林語只需要帶著換洗衣服來游泳;工作人員會加每一個付費用戶的微信,提供“管家般的服務”。這里顯然也是中產們偏好的健身場所,在那里,林語碰到過不少明星,自己挎著的迪卡儂健身包,則幾乎是里面的“最低配”。

只是,才游了一兩次,林語就連續不斷接到來自“管家”的信息,要么是通知健身房“在換水”,要么是“在裝修”,到最后,變成了通知“在轉讓”,詢問林語要不要轉卡。后來,林語向12345打過電話,希望健身房可以退錢,但得到的回答是“對方無錢可退”,如果堅持退款,就需要去互聯網法院起訴。

林語有些無語,對她而言,3000元是個有些尷尬的數字——剛剛好到可以立案的水平,但如果起訴,就是“人生第一個官司”,要耗費的精力、時間,大概率不止3000塊。

顯然,即便是帶著“高端”的名頭,這些健身房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體面退場。由于這類健身房投入更大,現金流壓力也更高,在中產們捏緊錢包的當下,更容易暴雷。

這兩年,諸如梵音瑜伽、精品健身房SPACE、舒適堡等中高端健身場所,都沒能逃過資金鏈斷裂的噩夢。為了吸引中產,這類場所往往在氛圍打造上下足功夫——梵音瑜伽進門處永遠有新鮮的百合花,SPACE會選用lululemon的瑜伽墊,選址也只會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精品教練們被打造成了“偶像”,有人一度形容,“SPACE的課程,比北京三甲醫院的專家號還難搶”。但留給它們的結局,依舊是欠薪、關停,光是SPACE一家,未銷課總金額就超過440萬。

眼下,健身房跑路的幾率似乎越來越高了。根據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這三年來,每年都會有10%以上的健身房倒閉。精練GymSquare則給出了更令人咋舌的數據——2023年,每5家健身房里,就有1家倒閉。

這樣的高倒閉率,不僅是對消費者,對教練也是一種傷害。

在成為自由教練之前,噠噠在寧波一家傳統健身房工作過。行業內,把詢問消費者要不要開會員稱作“開發”。她是i人,每次都要硬著頭皮詢問,“開發”效果并不好。不僅如此,賺得還少,噠噠一節課時費是300塊,健身房要抽成去200塊,一個月下來,工資到手不過六七千。

噠噠的離開,是因為健身房拖欠工資,一共7000塊。噠噠態度堅定,不怕麻煩,提請了勞動仲裁,最終因為這家健身房沒有和教練們簽署勞動合同,獲賠4萬元。

而拖欠工資、不維修器材、加大促銷力度,都被看成“跑路預兆”。噠噠說,最近,這家健身房已經徹底倒閉。

看上去,自由教練正在恢復健身的本質——消費者們只為教練的專業付費,沒有別的溢價;教練們也只需要履行自己作為教練的職責,跳出了健身房的KPI。

當然在這一切的背后,自由教練的流行,還離不開年輕人對身體的“健康焦慮”。

在Lily的感知里,對身體的擔憂是伴隨著加班來的。她在廣告行業,在“加班是一種正義”的氛圍里,Lily覺得自己對整個外界都失去了感知,甚至忽略自己的身體發出的信號。林語也記得,自己想要正式健身的開端,是因為一份堪稱慘烈的體檢報告,“同時檢測出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和肺結節?!?/p>

不僅如此,Lily發現,自己加班越多,花的錢也越多了。由于精神壓力大,Lily確診了雙向情感障礙,要么狂躁,要么低落,藥費成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高壓帶來身材焦慮,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健身,Lily只能選擇“自我安慰型”減脂——把錢花在美容院。一些名為“冷凍溶脂”的項目,號稱能讓她“躺著就瘦”,Lily動了心,一次600塊、800塊,Lily干脆辦了卡,小一萬就花了出去。

想要健康,也想要省錢,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對于有健身需求的人來說,自由教練似乎是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去年底,Lily決定辭職,從而開啟了長達半年的Gap,她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才有了尋找自由教練的動力——控制每一塊肌肉,成了掌控自己人生的過程里,最簡單、最先開始的一步。

那之后,Lily感覺自己重拾了一種輕快、規律的生活。她還算了一筆賬,她的自由教練一節課480元,后來漲價到600元,雖然稱不上便宜,但相當于“在源頭上花錢”,而且是“更快樂、更值得”的消費。在健身之后,Lily不再去美容院,開始回歸“精簡護膚”,就連她愛去的300元一次的“私域養發”也成了偽概念,整個人都是健康的,哪里還需要養頭發?

林語也是從有自由教練開始,慢慢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失眠、頭疼、疲憊等等一系列“老毛病”,似乎都在規律的運動之后,有了明顯改善。除了上課,日常她也會和教練交流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調整上課頻次和具體內容。有一次,林語和教練說自己最近的失眠加重了,教練就把上課的地點改約在了公園里,自帶簡單器械。一邊運動,一邊曬著太陽,林語感受到了久違的放松和愜意。

和運動綁定,而不是教練或者健身房

運動這件事,本身就帶著一絲“反人性”的色彩。自由揮灑的汗水,的確能帶來爽感,但是基因自帶的惰性,依然讓運動成為最容易放棄的一種行為習慣。健身房拼命讓消費者充值辦卡,一方面是緩解資金回籠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金錢的大額儲蓄,來留住總在流失的客人。

但按次結課的自由教練們,不再靠金錢綁定,更需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給予的其它價值,讓客戶們愿意一次又一次的付費。

Lily喜歡自由教練的原因,在于對方提供的情緒價值。每次上課時,教練會要求她練一組,15個,有時候,她只練到8個就不行了。當教練意識到她已經抵達身體的邊界,并不會勉強她,而是在計數時偷偷加數字,照顧了Lily的面子,也讓她產生成就感,直到下一次,Lily狀態好的時候再悄悄補回來。

發現這個小細節后,Lily更加信任自己的教練,覺得“自己好像每一個動作都做得很棒,很厲害”,那種被照顧的感覺,和工作里總被打壓、批評的社畜感完全不一樣,“在健身房里,心里都在放小煙花?!?/p>

而對于一部分女性客戶而言,自由教練的吸引力,在于一種性別友好。

不得不承認,在當下,傳統健身房依舊是男性主導的生意。Lily記得,自己常去的健身房,墻上會掛著教練的展示照片,男教練們總是占據著開頭幾排,而女教練們的照片,只會出現在最下面一排,讓人沒來由地擔心“不專業”。

而林語的教練也告訴她,哪怕是已經足夠出色的女教練,也會被男學員挑刺,“因為無法接受自己不如女性”,難以聽進去女教練的教導。因此,在決定做自由教練后,她盡量不收男學員。這些都是“自由”“靈活”帶來的優勢,能夠促成學員和教練的雙向選擇。

只是,自由的另一面,就是缺乏約束,自由教練的諸多好處,并無法掩蓋它的潛在風險。沒有了健身房這個平臺作為依托,更考驗消費者們的“識人”能力,也消耗著更高的時間成本。

為了能找到靠譜的自由教練,李薇花了整整一周時間。她劃定了一些標準:需要在家附近,身材得有線條,3年以上授課經驗,有學員最后的訓練成果對比圖。一番綜合評估后,李薇選定了3位教練試練,而為了保險起見,她最終選擇了一位常年和某個力量訓練館合作場地的女教練。

Lily也是“隔著一根網線”看人。她記得,自己在選擇教練前,一度失去判斷能力,最終,她看中了一位有幾萬粉絲的健身博主,發去咨詢私信。在Lily眼里,這位教練長期更新,這代表“行動軌跡固定”,在某種程度上,削減了“隨時要跑路的風險”。

李薇和Lily等人都是幸運的,但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從健身房的套路,又踩進自由教練的坑。有人遇到的教練和自己的溝通還沒結束,第二天已經在另一個城市招生;還有人發帖控訴,自己在教練指導硬拉時感到疼痛,對方卻淡定表示,這屬于正常現象。后來去醫院拍片結果發現腰突了,教練毫不在意,拋下一句“醫生又不健身”,事后沒有得到任何相關賠償;當然,教練也會被學員坑。比如,辛苦約好的場地,等了半小時,不見學員身影。

某種程度上,選擇自由教練,踩坑后的維權難度,或許比健身房更大。畢竟,自由教練是個體經營,普通人很難判斷一個教練真實的專業性,出現問題,也難以追蹤。

同樣是自由教練的首批追隨者,廈門人鄒皓算是“踩到了雷”。去年7月,他靠熟人推薦,認識了一名自由教練,一節課300元。鄒皓此前不了解自由教練的模式,沒多想,直接買了30節課,當然算下來,也比去健身房請私教劃算。

半個月后,鄒皓就逐漸感受到教練的敷衍和不專業——短短一個小時的課程時間里,熱身拉伸占用半小時,其余的時間,全部用來做開合跳和高抬腿;健身動作從來沒變過,上了15節課,鄒皓連專業器械的名稱都不知道;而原先承諾個人定制的食譜,變成了網上隨處可搜的一周飲食計劃表,順便附上一句“科學運動,合理飲食,早睡早起,十月一號之前定會脫胎換骨”的承諾。

鄒皓越想越無法接受,提出剩下的課時要退款,教練的態度變得惡劣。這時,鄒皓才意識到,當初報課沒有任何有效憑證,一談到關于退款的問題,教練就轉移話題糊弄過去。

那之后,鄒皓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打官司,因證據不足先后被駁回了三四次,直到今年才拿回一半課時費。

無論是健身房、自由教練還是其他任何一種運動方式,人最后要學會的是和自己的身體相處。

在跟著自由教練的半年里,林語逐漸信任教練,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運動總在探索自己的邊界。林語硬拉時一直加15公斤的片,到后期,教練讓她試一次40公斤。林語這才知道,人在做一些從未做過的動作時,第一反應其實是恐懼,恐懼受傷。教練卻告訴林語,她不是不會,而是不習慣,40公斤才是她的極限。

林語相信了,也做到了。她感覺,自己在那一刻交付出的信任,不僅是對教練的,也是對自己身體的。

也許,人最需要的,其實是和運動本身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健身房、器材和教練,都只是輔助,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并盡可能地對它好一點。

(應受訪者需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不辦卡,不囤課,“窮鬼健身”火了

年輕人找到健身新模式。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每日人物社 饒桐語 陳婧瑄

編輯 | Yang

運營 | 小二郎

想要健康,也想要省錢,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對于有健身需求的人來說,自由教練似乎是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由教練通常比健身房的私教課便宜許多,更重要的是,按次結錢。消費者不用一次性把幾千塊錢壓在買課辦卡上,從內心打消了對健身房跑路的擔憂。按次付費也意味著,不滿意就可以立刻換人,有更多的試錯機會,選到最適合自己的教練。畢竟健身這件事,有專業人士指導,才能減少受傷的概率。

當然,精打細算的年輕人們,也開發出更多“窮鬼健身”的方式——在家用食用油當壺鈴;二手平臺找大學生預約校園健身房;跟大爺大媽們擠在社區健身房……無論什么選擇,工作重壓下的年輕人,無非是想對自己的身體,再好一點。

自由教練和“窮鬼健身”

久違地,走進健身房的北漂姑娘林語,沒有感覺到不適。

這一天,帶林語健身的,是熟人推薦的“自由教練”,一名曾經當過圖書編輯的女教練。一對一的課程,每節課1小時,收費260元,在北京并不算貴。原本,林語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但令她意外的是,課程結束,對方沒有催著林語買課,反而發現她有腰突的潛在可能,勸她先去醫院拍個片子。隨后,教了林語幾個在家就能練習的動作,讓她“從運動殘廢恢復成健康人”之后,再來找自己約課。最終,由于這只是一節體驗課,對方收了半價,130元。

這和林語在傳統健身房所遭遇的一切大相徑庭。從去年起,感覺自己身體狀況不佳的林語,決定開始規律健身。她搜尋過很多健身房,但每次進去試課,清一色的男教練,還沒有了解過她的身體情況,就先直接“高位下拉”,或者基于林語女性的身份,讓她練習下蹲,一心要打造出網紅照片里的“蜜桃臀”。

林語覺得,試課的時候,教練們執著于教她強度大的動作,是急于證明自己的專業度,為后面賣課鋪好路。畢竟,在傳統健身房,教練們不僅是教練,還是背著業績KPI的銷售。而相比起來,眼前的這位女教練,似乎并沒有這么多套路。那之后,林語跟著女教練練了半年,上一次課,結一次錢。

就像林語所體驗的這樣,在一線城市,正流行起“自由教練”的健身新模式。它本質上仍是一種私教,為學員提供一對一的私人課程,但和健身房相比,卻又便宜不少。以往,想要在健身房請私教,課程都是幾十節起賣,花費至少四位數打底。有的健身房還要求必須再額外辦健身卡,才能請教練,一套流程下來,花了上萬,也只是入門。

但自由教練們不依托于任何一家健身房,相當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只需要付教學費用。更重要的是,“付款靈活”——上一次課,結一次錢。一次性資金投入少,給了年輕人更多選擇機會的同時,避免了傳統健身房“卷款跑路”的風險。

場地的部分,通常也是由自由教練自己負責。他們會劃定一個接單的地理范圍,在范圍內,自由教練們會去和一些健身工作室談合作,幫學員預定好場地,費用通常是由教練本人來承擔。

要找到自由教練,大多是靠熟人介紹、或者社交平臺搜尋。如今,在不同平臺搜索這個關鍵詞,已經可以搜到很多自由教練的學員召集帖。

在上海,26歲的自由教練噠噠感覺到,這種模式越來越常見了。

由于沒有和固定的健身房綁定,噠噠會挨個點進大眾點評,找學員附近健身房的聯系方式,咨詢是否可以借用場地。在去年,噠噠得到的回復還大多是不接受,但在今年,有需求的自由教練越來越多,健身房們也樂于做起場地租賃的生意。噠噠說,在上海,場地費一個小時需要100塊,更高端的健身房則能收到150元往上,算下來,的確是一筆可觀的租金。

一些健身房,干脆徹底轉向,只為“自由教練”開放。林語教練約的那家健身房,打的就是“自由健身”的名頭,店里沒有多余的銷售、教練,只有一個前臺,按分鐘收費,一分鐘4毛錢。每次課一小時,場地費大概在20元左右,林語和教練各付各的。這種模式讓林語感到舒適,她形容,教練、學員、健身房之間,保持著一種簡單的“現代消費關系”。

在找到自由教練之前,為了不辦卡、不囤課,年輕人們也尋摸出不少“窮鬼健身”的訣竅。

從健身房逃離,林語最開始的選擇是一個人在家里蹦跶。5KG的桶裝食用油,有掛鉤,看上去就是成本最低的壺鈴。那段時間,林語沒請教練,一個人在家拎著油桶甩來甩去。

不知道要在家練什么,林語會在網上買健身房的體驗次卡,問教練一些基礎的健身知識。這種體驗卡通常很便宜,但是有購買限制。一家健身房的達到上限,那就換一家買。

哪怕是游泳這樣對場地要求高的運動,林語也有辦法。她找到家附近的大學,買了校園游泳館的卡,游泳30次,只需要1300元。如果要更加省錢,還可以在二手平臺上,找在校學生幫忙預約,這樣單次要40塊,比辦卡貴一點,但是利好不想一次性囤課的人。

還有街道管轄的社區健身房,屬于便民設施的一種,價格自然比商業健身房便宜許多。去年一整年,身在上海的Lily都在小區附近的社區健身房運動,一年800元,買了個存放衣物的柜子,也只加了200元。

當然,在社區健身房里,健身氛圍是沒有的。由于價格便宜,這里沒有購入諸如龍門架這樣,更加專業的健身器械,只有跑步機、啞鈴、彈力繩等基礎設備可供選擇,連鏡子都沒有。來這里鍛煉的,大多是周邊居住的老年人,Lily見到過精致的阿姨穿著高跟鞋踩跑步機,也見過大爺們在乒乓球桌上廝殺,旁邊還掛著宣傳標語:“帶你優雅老去?!?/p>

不過,一年只需要800塊錢,還要什么自行車?Lily把老年人多看做社區健身房的優勢——沒人跟自己搶僅有的健身器材。

但在這些物美價廉的健身方式里,依舊藏著不少隱患。比如,自從林語用油桶替代壺鈴練習之后,她的腰越練越疼。她隱隱感覺到,或許是自己不夠專業,動作沒做對,反而損傷了身體。這讓林語意識到,要想長期掌握正確的健身訣竅,光悶頭練是不行的,還是得找個私教。

年輕人,苦健身房久矣

提到找教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奔向健身房。是在無數次的失望后,才轉向自由教練這個新興的模式。

在決定規律健身之后,林語也曾貨比三家,多番考慮,最終她在家附近的一家連鎖高端健身房,充值了最低額度3000元的游泳卡,一次100元。

客觀來看,高端健身房的設施的確很好。游泳池里的水,永遠都很干凈;盥洗室里存放著洗漱用品,林語只需要帶著換洗衣服來游泳;工作人員會加每一個付費用戶的微信,提供“管家般的服務”。這里顯然也是中產們偏好的健身場所,在那里,林語碰到過不少明星,自己挎著的迪卡儂健身包,則幾乎是里面的“最低配”。

只是,才游了一兩次,林語就連續不斷接到來自“管家”的信息,要么是通知健身房“在換水”,要么是“在裝修”,到最后,變成了通知“在轉讓”,詢問林語要不要轉卡。后來,林語向12345打過電話,希望健身房可以退錢,但得到的回答是“對方無錢可退”,如果堅持退款,就需要去互聯網法院起訴。

林語有些無語,對她而言,3000元是個有些尷尬的數字——剛剛好到可以立案的水平,但如果起訴,就是“人生第一個官司”,要耗費的精力、時間,大概率不止3000塊。

顯然,即便是帶著“高端”的名頭,這些健身房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體面退場。由于這類健身房投入更大,現金流壓力也更高,在中產們捏緊錢包的當下,更容易暴雷。

這兩年,諸如梵音瑜伽、精品健身房SPACE、舒適堡等中高端健身場所,都沒能逃過資金鏈斷裂的噩夢。為了吸引中產,這類場所往往在氛圍打造上下足功夫——梵音瑜伽進門處永遠有新鮮的百合花,SPACE會選用lululemon的瑜伽墊,選址也只會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精品教練們被打造成了“偶像”,有人一度形容,“SPACE的課程,比北京三甲醫院的專家號還難搶”。但留給它們的結局,依舊是欠薪、關停,光是SPACE一家,未銷課總金額就超過440萬。

眼下,健身房跑路的幾率似乎越來越高了。根據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這三年來,每年都會有10%以上的健身房倒閉。精練GymSquare則給出了更令人咋舌的數據——2023年,每5家健身房里,就有1家倒閉。

這樣的高倒閉率,不僅是對消費者,對教練也是一種傷害。

在成為自由教練之前,噠噠在寧波一家傳統健身房工作過。行業內,把詢問消費者要不要開會員稱作“開發”。她是i人,每次都要硬著頭皮詢問,“開發”效果并不好。不僅如此,賺得還少,噠噠一節課時費是300塊,健身房要抽成去200塊,一個月下來,工資到手不過六七千。

噠噠的離開,是因為健身房拖欠工資,一共7000塊。噠噠態度堅定,不怕麻煩,提請了勞動仲裁,最終因為這家健身房沒有和教練們簽署勞動合同,獲賠4萬元。

而拖欠工資、不維修器材、加大促銷力度,都被看成“跑路預兆”。噠噠說,最近,這家健身房已經徹底倒閉。

看上去,自由教練正在恢復健身的本質——消費者們只為教練的專業付費,沒有別的溢價;教練們也只需要履行自己作為教練的職責,跳出了健身房的KPI。

當然在這一切的背后,自由教練的流行,還離不開年輕人對身體的“健康焦慮”。

在Lily的感知里,對身體的擔憂是伴隨著加班來的。她在廣告行業,在“加班是一種正義”的氛圍里,Lily覺得自己對整個外界都失去了感知,甚至忽略自己的身體發出的信號。林語也記得,自己想要正式健身的開端,是因為一份堪稱慘烈的體檢報告,“同時檢測出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和肺結節。”

不僅如此,Lily發現,自己加班越多,花的錢也越多了。由于精神壓力大,Lily確診了雙向情感障礙,要么狂躁,要么低落,藥費成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高壓帶來身材焦慮,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健身,Lily只能選擇“自我安慰型”減脂——把錢花在美容院。一些名為“冷凍溶脂”的項目,號稱能讓她“躺著就瘦”,Lily動了心,一次600塊、800塊,Lily干脆辦了卡,小一萬就花了出去。

想要健康,也想要省錢,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對于有健身需求的人來說,自由教練似乎是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去年底,Lily決定辭職,從而開啟了長達半年的Gap,她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才有了尋找自由教練的動力——控制每一塊肌肉,成了掌控自己人生的過程里,最簡單、最先開始的一步。

那之后,Lily感覺自己重拾了一種輕快、規律的生活。她還算了一筆賬,她的自由教練一節課480元,后來漲價到600元,雖然稱不上便宜,但相當于“在源頭上花錢”,而且是“更快樂、更值得”的消費。在健身之后,Lily不再去美容院,開始回歸“精簡護膚”,就連她愛去的300元一次的“私域養發”也成了偽概念,整個人都是健康的,哪里還需要養頭發?

林語也是從有自由教練開始,慢慢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失眠、頭疼、疲憊等等一系列“老毛病”,似乎都在規律的運動之后,有了明顯改善。除了上課,日常她也會和教練交流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調整上課頻次和具體內容。有一次,林語和教練說自己最近的失眠加重了,教練就把上課的地點改約在了公園里,自帶簡單器械。一邊運動,一邊曬著太陽,林語感受到了久違的放松和愜意。

和運動綁定,而不是教練或者健身房

運動這件事,本身就帶著一絲“反人性”的色彩。自由揮灑的汗水,的確能帶來爽感,但是基因自帶的惰性,依然讓運動成為最容易放棄的一種行為習慣。健身房拼命讓消費者充值辦卡,一方面是緩解資金回籠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金錢的大額儲蓄,來留住總在流失的客人。

但按次結課的自由教練們,不再靠金錢綁定,更需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給予的其它價值,讓客戶們愿意一次又一次的付費。

Lily喜歡自由教練的原因,在于對方提供的情緒價值。每次上課時,教練會要求她練一組,15個,有時候,她只練到8個就不行了。當教練意識到她已經抵達身體的邊界,并不會勉強她,而是在計數時偷偷加數字,照顧了Lily的面子,也讓她產生成就感,直到下一次,Lily狀態好的時候再悄悄補回來。

發現這個小細節后,Lily更加信任自己的教練,覺得“自己好像每一個動作都做得很棒,很厲害”,那種被照顧的感覺,和工作里總被打壓、批評的社畜感完全不一樣,“在健身房里,心里都在放小煙花?!?/p>

而對于一部分女性客戶而言,自由教練的吸引力,在于一種性別友好。

不得不承認,在當下,傳統健身房依舊是男性主導的生意。Lily記得,自己常去的健身房,墻上會掛著教練的展示照片,男教練們總是占據著開頭幾排,而女教練們的照片,只會出現在最下面一排,讓人沒來由地擔心“不專業”。

而林語的教練也告訴她,哪怕是已經足夠出色的女教練,也會被男學員挑刺,“因為無法接受自己不如女性”,難以聽進去女教練的教導。因此,在決定做自由教練后,她盡量不收男學員。這些都是“自由”“靈活”帶來的優勢,能夠促成學員和教練的雙向選擇。

只是,自由的另一面,就是缺乏約束,自由教練的諸多好處,并無法掩蓋它的潛在風險。沒有了健身房這個平臺作為依托,更考驗消費者們的“識人”能力,也消耗著更高的時間成本。

為了能找到靠譜的自由教練,李薇花了整整一周時間。她劃定了一些標準:需要在家附近,身材得有線條,3年以上授課經驗,有學員最后的訓練成果對比圖。一番綜合評估后,李薇選定了3位教練試練,而為了保險起見,她最終選擇了一位常年和某個力量訓練館合作場地的女教練。

Lily也是“隔著一根網線”看人。她記得,自己在選擇教練前,一度失去判斷能力,最終,她看中了一位有幾萬粉絲的健身博主,發去咨詢私信。在Lily眼里,這位教練長期更新,這代表“行動軌跡固定”,在某種程度上,削減了“隨時要跑路的風險”。

李薇和Lily等人都是幸運的,但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從健身房的套路,又踩進自由教練的坑。有人遇到的教練和自己的溝通還沒結束,第二天已經在另一個城市招生;還有人發帖控訴,自己在教練指導硬拉時感到疼痛,對方卻淡定表示,這屬于正?,F象。后來去醫院拍片結果發現腰突了,教練毫不在意,拋下一句“醫生又不健身”,事后沒有得到任何相關賠償;當然,教練也會被學員坑。比如,辛苦約好的場地,等了半小時,不見學員身影。

某種程度上,選擇自由教練,踩坑后的維權難度,或許比健身房更大。畢竟,自由教練是個體經營,普通人很難判斷一個教練真實的專業性,出現問題,也難以追蹤。

同樣是自由教練的首批追隨者,廈門人鄒皓算是“踩到了雷”。去年7月,他靠熟人推薦,認識了一名自由教練,一節課300元。鄒皓此前不了解自由教練的模式,沒多想,直接買了30節課,當然算下來,也比去健身房請私教劃算。

半個月后,鄒皓就逐漸感受到教練的敷衍和不專業——短短一個小時的課程時間里,熱身拉伸占用半小時,其余的時間,全部用來做開合跳和高抬腿;健身動作從來沒變過,上了15節課,鄒皓連專業器械的名稱都不知道;而原先承諾個人定制的食譜,變成了網上隨處可搜的一周飲食計劃表,順便附上一句“科學運動,合理飲食,早睡早起,十月一號之前定會脫胎換骨”的承諾。

鄒皓越想越無法接受,提出剩下的課時要退款,教練的態度變得惡劣。這時,鄒皓才意識到,當初報課沒有任何有效憑證,一談到關于退款的問題,教練就轉移話題糊弄過去。

那之后,鄒皓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打官司,因證據不足先后被駁回了三四次,直到今年才拿回一半課時費。

無論是健身房、自由教練還是其他任何一種運動方式,人最后要學會的是和自己的身體相處。

在跟著自由教練的半年里,林語逐漸信任教練,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運動總在探索自己的邊界。林語硬拉時一直加15公斤的片,到后期,教練讓她試一次40公斤。林語這才知道,人在做一些從未做過的動作時,第一反應其實是恐懼,恐懼受傷。教練卻告訴林語,她不是不會,而是不習慣,40公斤才是她的極限。

林語相信了,也做到了。她感覺,自己在那一刻交付出的信任,不僅是對教練的,也是對自己身體的。

也許,人最需要的,其實是和運動本身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健身房、器材和教練,都只是輔助,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并盡可能地對它好一點。

(應受訪者需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庆安县| 龙口市| 专栏| 永川市| 开封县| 新巴尔虎左旗| 凤山市| 吉林省| 广宗县| 霍城县| 凌源市| 库车县| 青神县| 偃师市| 彭阳县| 广汉市| 平潭县| 崇文区| 隆昌县| 金门县| 丰台区| 宁国市| 黔东| 英德市| 白城市| 武定县| 五河县| 乌鲁木齐县| 柳江县| 高邑县| 郸城县| 深水埗区| 三明市| 桃源县| 左权县| 宣恩县| 镇安县| 当涂县| 义马市|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