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沉浮錄:東南亞VC揮別黃金十年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沉浮錄:東南亞VC揮別黃金十年

著迷于用戶,不著迷于競爭對手。

文|霞光社 劉景豐

編輯 | 韋伯

中國的企業家們,在近十多年里,開始把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東南亞諸國。這里從科技到創投、從產業到商業,乃至從消費到文化,背后都閃現著中國企業的背影。與此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歐美企業、資本和文化的觸角也在東南亞根深蒂固。

由此,東南亞已成為中國與歐美在科技、創投乃至商業、產業方面較量的隱形“戰場”。而創投下的VC,則是觀察這一變化的最佳視角之一。

“我已經一年沒有在東南亞出手了。”

今年6月,一位在東南亞深耕了八年的某中國VC東南亞負責人天宇(化名)對霞光社表示。

他說,自己是“故意沒出手”,“我們現在看一些投資標的的時候,老板要求很嚴謹,不盈利的不看,你聊聊都不用聊。”

另一家關注東南亞近十年的國內創投機構,也向霞光社表示,已經“好久沒看東南亞市場項目了”。甚至,一位此前活躍在新加坡、越南的投資人,在今年5月底也離開了東南亞。

一些投早期項目的東南亞VC稍好一些,出手還算活潑,但節奏明顯慢了許多,而且找項目也越來越難,“原來每周都會過項目,現在兩三周可能都不會有一個。”天宇稱。

東南亞,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無數中國大廠企業、創業公司、VC都把東南亞作為全球化的第一站,希望將在中國驗證過的模式、打法、供應鏈能力復刻到這片市場,進而以之為跳板走向全球。比如,這里誕生了東南亞版“騰訊”、東南亞版“淘寶”、東亞版“滴滴”、東南亞版“美團”、東南亞版“攜程”等等。

在全球商業走一種新的平衡周期時,東南亞一度承載著中美VC淘金的熱望。來自中國北上深、美國硅谷乃至歐洲的資本,紛紛來此。尤其2022年9月,中國有超過7成投資人、企業家涌向新加坡,造成新加坡核心地段酒店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

但盛況轉眼即逝。2022年9月之后,Shapee、Sea、Grab等東南亞互聯網大廠相繼進入裁員季,東南亞投融資也出現變冷的趨勢,2023年11月1日,谷歌、淡馬錫、貝恩聯合發布的2023年東南亞互聯網報告(e-Conomy SEA)中判斷,2023年東南亞的融資交易數量和金額降至六年低點,有88%投資者覺得他們正在面臨更加困難的退出環境。

回顧過去的十余年,2013年東南亞出現第一只獨角獸Lazada;此后東南亞獨角獸新增數量在2017-2021年一路上漲,獨角獸總量達到近70個;此后數量便快速下跌,甚至有數據統計,2023年東南亞獨角獸新增數量又跌回到“1”的數字,存量已比高峰時下降了一半。

這似乎是一個輪回。這場輪回也意味著,東南亞VC正在告別一個長達十年的黃金期,進入調整周期。

東南亞創投,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為什么會在當下進入調整期?調整之后東南亞創投將走向何方?這場大調整對中國企業出海有哪些啟示?我們從十年維度,穿越周期,對這些問題一一解答。

初試水:尋找“下一個中國式的大機會”

2012-2016,尋找互聯網創投新大陸

2008年,一場從美國發生并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過后,世界悄然生變:一種逆全球化的浪潮悄悄埋下伏筆,同時,新興技術帶來的創新在新興市場加速蔓延。

一些在美國等市場被驗證的科技創新、商業模式紛紛在新興市場出現——一家名為Rocket Internet的公司,最擅長將別國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復制、孵化成型后再轉賣出去。因此,它也被稱為全球創投界的“克隆工廠”(或稱“山寨大王”)。東南亞版淘寶Lazada、東南亞時尚電商Zalora、巴基斯坦電商Daraz、東南亞版滴滴Go-Jek、印尼最受歡迎的在線旅行社Traveloka,乃至非洲電商巨頭Jumia等等,都是Rocket Internet的杰作。

其中許多,日后都是當地市場赫赫有名的互聯網獨角獸。

以Lazada為例,2012年其成立,2013年“獨角獸”的概念在全世界第一次被提出,同年Lazada完成E、F輪融資后,成為東南亞第一只獨角獸企業。自此,東南亞的創投故事開始綻放異彩。

在這之前,一些敏銳的投資人已經察覺到東南亞市場的變化。總部位于中國上海的戈壁創投,在2010年就開始關注到東南亞的變化。戈壁創投合伙人曹嘉泰曾表示,他發現戈壁投資的途牛網、Camera360等應用,在東南亞也有不少用戶,這讓他關注到東南亞市場。在實地考察并確認東南亞是“下一個中國式的大機會”之后,曹嘉泰在新加坡開設了戈壁創投的辦公室,把掘金東南亞上升到了公司的戰略高度,并于2017年設立了專注于東南亞的創投基金Meranti ASeaN Growth Fund(MAG基金)。

在國內VC中,戈壁或許是最早在東南亞布局的基金。彼時,國內多數機構尚在遙望硅谷,或者聚焦國內移動互聯網的大變革。

曹嘉泰之后,做了類似抉擇的還有前經緯創投合伙人吳運龍。2015年他成立零一創投,開始重倉東南亞,并把東南亞市場看作零一創投躋身頭部VC的機會。以及在越南,高震東創辦大越金控。

此后2017年,從阿里巴巴戰投部出來的屈田,在印尼雅加達成立ATM Capital,啟明創投、眾為資本也在新加坡成立辦公室。第一批掘金東南亞的中國VC自此形成規模。

在這一階段,美國VC也盯上了東南亞,包括Wavemaker Partners、500 Durians(后更名為500 SEA)、紅杉資本等;本地的VC也開始崛起,比如2009年在雅加達成立的East Ventures、2011年成立于新加坡的金門創投等。

盡管VC們開始熱鬧起來,但這一階段的東南亞創投市場,真正的主角是中國互聯網大廠們。更確切地說,主要是BAT。

2011年2月17日,互聯網實驗室發布《互聯網研究調查報告》,其中提到中國互聯網產業已出現寡頭壟斷現象,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在其各自領域,位居中國互聯網壟斷企業前三名。

這像一個轉折點。此后,為了拓展業務,他們必須將目光看向海外。2012年,百度在泰國推出DU Battery Saver、DU Speed Booster、百度瀏覽器、貼吧等一系列產品;2013年,阿里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淘寶國際,大舉布局東南亞;同時,騰訊的微信也在當地與Whats App展開正面對抗。

然而差強人意的流量證明,在差異化市場做簡單的業務復制擴張不是捷徑。于是2014年起,巨頭們紛紛放棄自營策略,轉而利用資金優勢,在海外大規模投資。

BAT中,阿里在東南亞投資最多。最著名的一單是,阿里于2016年4月以10億美元拿下Lazada的控股權(51%)。投資Lazada使阿里嘗到了甜頭,當年海外收入即增長136%。于是2017年其再向Lazada投資10億美元,把持股比例提升至83%,同時斥資11億美元領投印尼最大電商Tokopedia(后與東南亞網約車平臺Go-Jek合并為GoTo)。此外還有越南電商CrownX、巴基斯坦電商Daraz等。

新加坡安盛保險大廈,曾是Lazada新加坡的辦公樓,被阿里以84億買下50%股權,這一度昭示著阿里布局東南亞的雄心。圖源:鵬瑞利置地集團官網

除了電商平臺外,阿里在東南亞的投資布局還涉及到更基礎的物流、支付等。

騰訊也不示弱。騰訊的海外戰略主要體現在游戲、音樂、節目的版權引進、出口等,同時也向電商、出行領域延伸。2010年,騰訊投資了Garena(Sea的前身),并一度持股高達39.5%。2015年Garena推出電商平臺Shopee,騰訊順勢也成為Shopee大股東。2017年,騰訊又在東南亞斥巨資布局打車平臺Go-Jek。

阿里、騰訊在海外的大手筆投資,一度形成一個局面——東南亞互聯網市場的競爭,幾乎變成為中國互聯網巨頭的“代理人戰爭”。甚至,在印尼的六大電商平臺中,有五家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投資的。

除了BAT外,滴滴、美團、字節等新一代中國互聯網巨頭,此時也注視著東南亞。2018年上半年,東南亞前四大交易被中國買家壟斷,包括阿里巴巴向Lazada集團投資40億美元、向Tokopedia的11億美元;騰訊、京東、美團對Go-Jek投資15億美元;滴滴出行聯合軟銀領投Grab的25億美元。

一些創業者難掩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恐懼——“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我們絕對不敢碰。很可能一個中國贏家過來,就直接把我們買掉了,如果他們想來東南亞的話。”一家印尼初創物流公司CEO Jeevan就曾公開表示。

為什么這一階段,VC們在東南亞的風頭會被巨頭們蓋住呢?一位很早就在新加坡設辦公室的VC東南亞負責人告訴霞光社,彼時東南亞互聯網生態實際仍處于非常不成熟的狀態,基礎設施落后。這個階段,只有巨頭才可以大手筆用錢砸市場,而此時大廠確實存在業務擴張的需求。因此,這一階段東南亞互聯網創投明顯帶有大廠主導的特點,甚至一些基金在募資時會明確告訴LP,自己所投項目的退出方式是賣給中國互聯網巨頭。

而2017年對于中國的美元VC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中美開始走向新的博弈狀態,許多過去看硅谷機會的中國VC不得不另尋機會。哪里既能利用好中國的供應鏈、模式等優勢,又存在投資機會呢?

東南亞正是這塊“新大陸”。

大手筆:去東南亞,制造下一個BAT

2017-2020,在新大陸,延續瘋狂互聯網

VC,是最擅長制造夢想的。

2017年,面對中國、美國誕生的互聯網巨頭動輒為VC們帶來千萬倍投資回報的時代機遇,沒有一個人不會心動。

但現在,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美國又無法成為中國VC們的目的地。

于是,有人喊出一個新的口號,“去東南亞,制造下一個BAT”。

東南亞的創業熱浪一下子被激起。一些過去聚集在硅谷、北京的東南亞菁英,開始賣掉房子,舉家遷回東南亞。比如,“印尼版今日頭條”Mainspring的創始人劉偉瀚,就是賣掉北京CBD的房子回雅加達創業的。馬云、馬化騰等中國互聯網創業大佬,已成為東南亞創業者心目中的超級偶像。他們的創業項目,也從中國如法炮制:東南亞版淘寶、騰訊、滴滴、去哪兒、今日頭條、美團網……

有投資機構這樣形容當時東南亞的創業態勢,“就像是在復刻一個中國。”

例如,在戈壁創投的投資圖譜中,東南亞的Carsome對應著中國二手車交易平臺車置寶,印尼的PICMIX類似于國內的Camera360,印尼住宿預訂網站Travelio類似于途家,OnOnPay則是參考了支付寶……

有一個小插曲:2018年OnOnPay成立三周年上,當問及員工“最驕傲的是什么”時,有人說找到了融資,有人認為是加入了越南最好的創業公司,更有人直接回答“因為去了阿里巴巴的總部”。

在這一過程中,東南亞的創投生態也在逐步向好。曹嘉泰曾表示,2010-2016年進入東南亞的中國VC,主要關注早期投資市場,當地早期基金大都是東南亞富二代設立的,基金規模在500-1000萬美金。而東南亞創業企業融資金額種子期投資金額大約25萬-75萬美元,A輪投資為100萬-500萬美元,B輪為500萬-2000萬美元。在中國,一個項目的早期融資可能達到1500萬美元,但這筆錢在東南亞可以分散到許多項目中。

問題是,這些規模在1000萬美元的早期VC無法滿足東南亞B輪、C輪項目的融資,制約了公司的成長。

好在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到來,填補了這部分缺位。

此后,隨著東南亞熱起來,一些敢投大錢、關注成長期的VC開始進入這片市場。2017年,一些募資金額超過2億美元、投B輪、C輪項目的基金紛紛在東南亞出現,比如戈壁創投旗下MAG基金總額2億美元、新加坡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craft目標籌集5億美金、Vickers Venture Partners關閉2.3億美元基金、淡馬錫投資機構Vertex Ventures關閉2.1億美元基金。

一些從中國趕來的投資人則成立新的基金,包括ATMCapital、活水資本等。以及一些關注成長期的VC,包括啟明創投、順為資本、復星銳正資本、真格基金、紀源資本(GGV Capital)、五源資本(5Y CAPITAL)等,也在這一時期來到東南亞。

2017-2018年,是整個東南亞創投史上的VC大年。

這些規模龐大的國際風投公司,有能力幫助成長中的創業項目完成大規模融資,比如E輪,但本土風投機構做不到。

比如,Grab在2017年3月完成的戰略融資,投資方之一就是紀源資本;Go-Jek在2016年8月完成的D輪融資,投資方之一是華平投資;Traveloka在2017年1月的B輪融資是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

在大錢的推動下,被制造出來的東南亞“BAT”開始浮出水面——2019年之前,Lazada穩坐東南亞電商市場頭把交椅,按月活(MAU)一度成為世界第七大電商平臺;上市后的Sea在2021年市值一度高達2000億美元,成為新加坡市值第一、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印尼數字記賬BukuKas CEO Krishnan Menon曾說,是Sea幫助東南亞初創公司進入了全球地圖。也由此,西方投資人全都認識東南亞的科技巨頭,而且希望找到下一個Sea。

天宇稱,到了2018年,東南亞市場上涌現出的獨角獸數量,是20-30個;而五年前這一數字是1。

盡管獨角獸數字在快速增長,但東南亞創業者群體并不如想象中大。而且投資人也漸漸發現,當地創業者在創業熱情、管理模式上與中國有明顯差距。

于是,有中國背景、中國資源的VC,開始將自己扮演成一座聯系中國與東南亞創投市場的橋梁。比如2018年,眾為資本推出“Zynergy加速創業營”項目,把中國優秀的創業者和技術人才(主要是前互聯網大廠高管)帶到東南亞,支持當地初創企業(聯合創業)。

“當地很多創業者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他們有興趣創業。然后VC在投資他們的時候,也匹配一些能力值、文化上比較高質量的聯創人選,國內的互聯網大廠高管正好適合。”天宇稱。

“在這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中國大廠高管是真的看不上本地人,心中的傲氣溢于言表;另外這些大廠高管也很難做到國際化,甚至能用英語無障礙交流的都是少數。”天宇表示。

出海的沖突不僅在創業公司發生,在大廠內也不可避免。比如天宇稱,他在2018年認識一位愛奇藝駐東南亞的業務負責人,結果不到一年后這位負責人就選擇了離職。“我們經常交流,他的困惑在于,總部對海外市場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經常拍腦袋制定一個離譜的目標要求海外團隊完成,但是又不會給你太多資源支持。比如你想把國內好的視頻內容引入東南亞市場,但總部不會給你足夠的本地化支持,包括語言翻譯、宗教禁忌等方面。這就使得你只能不停追KPI,挖空心思去完成日報、周報,而不是做實際的事情。”

另外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Lazada。它曾一度走馬觀花地換CEO,也是這種矛盾的深刻體現。

這些矛盾,最終會與其他障礙一起葬送無數中國出海企業、當地創業項目多年的業務積累。但是,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并沒有影響東南亞創投的熱情。而接下來,則是VC們的集體狂歡。

收獲季:一場轉瞬即逝的狂歡

2021-2022年,VC的“黃金退出期”

2020年,疫情導致全球商業聯系不暢。但東南亞創投的熱情不僅沒減弱,反而在2021、2022年達到高潮。

此時,無數海外VC熱切希望來到東南亞這片熱土,有種“除了本地人不積極、全球VC都涌入東南亞”的感覺。

在美國,硅谷沙山路上的VC向來只在當地投資,甚至把紐約都看作另一個星球。但2021年,時代變了,大名鼎鼎的A16z在距離硅谷1.3萬公里外的新加坡開始招聘,組建其東南亞辦事處;稍早前,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支持的另一支紐約資本Valar ventures也把目光放在東南亞,投資了一個新加坡智能投顧項目Syfe后,又希望領投BukuKas的競爭對手BukuWarung。另外,位于加利福尼亞的Goodwater capital此時也在考慮跟投BukuWarung。

遠在倫敦的Hedosophia是一家主投中后期的VC。2021年,這家機構也在新加坡招聘起人才,并打算派高管進入新加坡,開展東南亞投資業務。

歐美資本的這種熱情,讓東南亞本地創業者都有點納悶,“我接觸的每一家美國資本都堅信,東南亞是一個新興的科技中心,但是2019年的時候他們對東南亞完全無感。”一位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在2021年交談時表示。他甚至開玩笑地表示,他的合伙人,之前只有在度假的時候才會想到東南亞。

中國VC的對東南亞的熱情,也比之前更甚。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中國VC出海在2021年突破歷史規模,交易數量超過450起。有超過20家在國內最知名的機構奔赴了東南亞,包括經緯創投、春華資本、博裕資本等。

向來敢說、且每發言都能引發媒體討論的投資人朱嘯虎,在2022年5月底發了一條朋友圈:“東南亞和印度地區的VC募資金額已達到了同期創紀錄的31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35億美元),而中國同期則只有21億美元,不到去年的1/10。”

這條朋友圈,沒有意外地預示著投資人涌向東南亞成為一種明顯地趨勢。涌入新加坡的投資人,一度讓當地酒店的客房變得十分緊張。

FA機構越海資本對2022年東南亞風投做了統計——交易超過650筆,總金額近100億美元。這一數據較2020年有顯著提升。其中,新加坡、印尼合計占據了東南亞VC份額的約70%,金融科技、電商是最熱門的兩大賽道。

AC Ventures管理合伙人黃佩華(Helen)認為,中國投資人到新加坡有三個主要目的:第一,2022年家族辦公室項目火熱,很多人到此理財或移民,新加坡成為全球富豪的資產避風港;第二,國內募資很難,很多全球化基金把新加坡作為募資的第一站,然后再去歐美募資;第三,創業公司在國內的業務國內受到沖擊,想到東南亞尋找新機會。

盡管VC涌入會活躍當地創投氛圍,但大量資本也助推了創業項目的瘋狂成長。一位投資人告訴霞光社,一些創業項目的估值,從2019年到2022年連翻數十倍,“我接觸過一個項目,印尼版富途Ajaib,2019年成立,當時投前估值2000萬美元。結果2021年幾輪融資后,拿了DST global領投的1.35億美金,估值突破10億美元,成為印尼乃至東南亞最快成為獨角獸的企業之一。”

一些機構,在這一過程收獲得盆滿缽滿。比如500 SEA就稱,在宣布計劃于2021、2022兩年內上市的東南亞獨角獸公司中,有半數是該機構的投資組合公司,包括打車平臺Grab、印尼電商平臺bukalapak、馬來西亞綜合汽車電商平臺Carsome,及新加坡二手電商平臺Carousell等等。

據投資人天宇估計,2022上半年整個東南亞的獨角獸數量比2017年時翻了約2倍,“大約六七十個。”

這段時期,被東南亞市場上的中國VC稱為“黃金退出期”,一些VC從退出項目中實現了十余倍的回報。

雖然美國風投機構對東南亞更加重視了,但暫時都還沒有系統、持續地向東南亞注資,大多數進入該地區的海外投資者每年可能只進行幾筆投資。

而西方資本在東南亞的操作,也刺激到了當地 VC。新加坡的資本過去只考慮本土的同行競爭,現在,它們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彼此,而是世界上最好的風投機構,這對本地風投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東南亞VC在疫情造成影響之前就開始募集用于成長期投資的資金,不過現在隨著項目越發地昂貴,投資者必須看一些規模更小的生意,這給當地的創業者帶來了新的壓力。

當創業項目以過高的估值進行融資,損失的不僅是投資者的錢,還可能影響被投公司的未來,這會讓公司下一步融資變得困難,還有可能面臨流血融資。

套牢了:“項目總得聊,投不投說不準”

2023-今,“打骨折”之后回歸新常態

2023年6月,一則消息在出海圈流傳,東南亞最大互聯網公司Sea正在關閉旗下獨立投資部門Sea Capital,整個團隊已于5月全部解散。

原因是,宏觀經濟導致全球投資環境降溫和市場不確定性對估值構成壓力,“交易活動減少”導致投資機會減少。

成立于2017年的Sea Capital,盡管是Sea旗下機構,但它并不像印象中的大廠戰投部門,更像是一家獨立風投機構。

Sea Capital的驟變,像是整個東南亞創投環境的縮影。

首先是它的母公司Sea(冬海集團),2022年市值從一年前的高點2000億美元開始下跌,并在9月跌到351.96億美元。伴隨著市值縮水,公司也開始了大裁員,半年裁掉了7000名員工。其他已經完成上市的明星互聯網公司,如GoTo、Bukalapak和Grab三家企業,從上市高點至截至2022年12月,市值總計縮水510億美元。

其次是它所在的風投行業,開始面臨一場急速降溫。

2023年7月初創企業投資分析平臺Tracxn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東南亞科技初創公司的融資總額從上年同期的80億美元下降至23億美元,降幅達71%;即使與2022年下半年的融資表現相比,其仍呈現出了不可忽視的降幅——較43億美元減少了45%。

另外一份由谷歌、淡馬錫、貝恩聯合發布的2023年東南亞互聯網報告(e-Conomy SEA),則揭示了VC在東南亞投資下降的更具體細節——從2022年上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后期投資交易(D輪融資和E+輪)下降最為明顯,降幅約為77%。

一時間,對東南亞創投的悲觀情緒滿天飛——在中國,“東南亞掘金夢碎”、“一只30億美金的基金,都虧在了印度和東南亞”、“第一批出海東南亞的VC已被套牢”等聲音此起彼伏;在歐洲,某捐贈基金負責人Yolanda直言,“東南亞基金的DPI(基金對LP已分配的收益占基金規模的比例)非常難看……復盤8年的投資業績來看,東南亞表現最好的一期基金DPI才0.7。對比來看,我們在中國投資表現最差的基金DPI都超過了1。”

第三是東南亞VC的被投項目,面臨大幅的估值縮水,獨角獸數量銳減。

前文提到的印尼版富途Ajaib,在高峰時估值達到15億美元,而到今年已不足5億美元;在霞光社此前的報道《 東南亞進入擠泡沫時刻 》也曾提到一些案例——一些SaaS公司,老股打3-5折,都沒人接。“至少是這樣的,因為前面太夸張了。”天宇表示。

他稱,許多VC在上一輪黃金期押注的項目,十個里有八九個是講故事,“退潮的時候大家都會知道。”

伴隨著估值下調,東南亞的獨角獸數量也開始有了調整——從2022年巔峰時六七十個,到2024年直接腰斬。其中根據“南洋見聞”的統計,2023年東南亞新增的獨角獸只有1家——eFishery,一家印尼漁業養殖技術公司。

天宇把當下的東南創投階段,稱之為重新認識市場的“調整期”,包含五個方面:

1.項目估值調整,從過去的講故事到現在看造血能力,而“不降估值、又不能盈利的項目,只能等死”;

2.VC市場洗牌,中國VC出手節奏、數量明顯放緩,一些過去重倉東南亞的VC如戈壁創投(最近一次在東南亞出手是2023年6月投資馬來西亞二手摩托交易平臺iMotorbike)、零一創投、眾為資本等,在最近大半年甚至一年內都未再出手東南亞項目,他們有的重新將目光收回中國,有的則看向歐美出海項目;紀源資本(GGV)、啟明創投、ATM Capital等機構近半年內盡管仍在出手,但頻次已經大大放緩,“原來每周都過項目的,現在兩三周都沒一個”;

3.投資打法調整,從過去看成長期,到目前看更早期的項目。過去一些基金用旗下晚期基金接盤早期基金被投項目的打法,助推了項目估值虛高,現在需要重新反思,“一些基金的GP開始意識到,他們前面可能募得錢太多了,但這個調整很難,因為一個基金的生命周期要十年,只能在下一期他們募早期的時候,把資金規模縮小一些”;

4.項目投資標準在調整。為了找到好項目,投決會上的心態也在變化,“不盈利的項目,都不用看,聊都不用聊,什么時候達到了(盈利)再看”;

5.投資賽道也隨之調整。過去更多是看互聯網項目,而現在要求項目自身有造血能力,消費、制造類項目反而更受歡迎,“東南亞是典型沒有明確退出目的地的市場,過去項目可以有外部資本接盤,現在則必須要解決實際問題,靠自身業務成長完成VC的退出”。

一個例子是,ATM Capital目前已經將關注賽道聚焦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消費賽道,且對項目的要求更高,“早期投資互聯網,可能100個項目最后成立1個就行了。但現在我們看的項目,一般要達到50%甚至70%的概率。”ATM Capital創始人屈田在2023年9月曾對霞光社表示。

項目池子未變,但投資要求更高。這種狀態下,一些投資人,也開始變得迷茫——“大家都處于尬聊(狀態)。項目總得聊,那投不投真的說不準。”天宇稱。

對大部分VC而言,東南亞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反思全球化,講“復制”是個偽命題

投資,就是賭周期

從眾人拾柴,到人走茶涼,VC盛宴的轉場似乎只在轉瞬之間。

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越南創業9年的大越金控創始人高震東,深刻體會到一點:“投資只有在黃金時期,才有成功的機會;不在黃金時期,就沒有機會。”

換言之,周期決定了投資的命運。

這種周期變化,大到世界性經濟發展周期,小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產業紅利。

盡管東南亞的創投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活躍,至今已有十余年。但在天宇看來,真正實現投資回報的VC,基本都是押中了2017年前后投資、2021年退出這一波。

在一個上升的時代,一個普通的項目也會被光環加持;而在一個轉折、下行的時代,一個優秀的項目也可能倒在黎明前。

一個國家的產業也是如此。“2022年,全世界都在看越南制造業,大家把越南捧上了天;然后到去年年底,我發現好多人會覺得越南又是東南亞最差的國家之一。”高震東對霞光社說。

但實際上,他看到的是,即使大家最唱衰東南亞創投時,仍有大把外資涌入東南亞,只不過流入了像制造業、供應鏈建設、通信等領域,這預示著實體產業將迎來新的周期;而且是某些特定的國家,比如新加坡、越南、印尼等。

而在周期之外,具體制約風險投資的,則是各種復雜原因。霞光社與多位東南亞投資人交流后,大概分為如下方面:

一,東南亞市場小且割裂,基礎先天不足。東南亞由11個國家組成,大多數國家又由散落的島嶼組成,且在此居住過的種族多達1800余個,不僅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經濟發展各異,而且交通、通信、電力、支付等基礎設施建設參差不齊,這注定了一個項目成長會遭遇極低天花板;

二,政商環境復雜,潛規則盛行,“一國一策”對創業者和投資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這使得許多中國出海項目在東南亞奉行的“復制”策略失靈,且動輒會遭遇“看心情”式執法;

三,本地人對創業積極性差,管理服從性差。東南亞本地人更喜歡安于現狀,缺乏創業的激情,這使得投資人經常會感到項目太少,甚至有投資人在疫情放開后重返東南亞,發現市場上的項目仍是3年前自己看過的;

四,中國出海當地的項目,不是to local,而是to華人。而中國的VC,也是to 華人項目,實際上這是無法做到本地化的一種表現。盡管東南亞華人較多,但項目和VC打不開本地市場,注定沒有大的成長性;

五,缺乏清晰的退出渠道。VC傳統的退出渠道,一般是IPO上市、并購、老股轉讓等。其中上市、并購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高震東告訴霞光社,東南亞的二級市場十分不完善,流動性差,因此當地企業80%都不愿意上市。企業沒有清晰退出通道,也是導致VC投資節奏減緩的重要原因。

好在近些年東南亞也意識到VC退出問題,開始對交易所進行改革。2021年,印尼交易所開始改革,先后迎來印尼電商巨頭Bukalapak和GoTo的IPO;另外,新交所也走在不斷改革的路上。但目前,尚沒有實質的進展,但凡有條件的企業,仍會選擇在美國上市。

盡管東南亞市場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與霞光社交流時,高震東依然明確自己的觀點:“在全球所有新興經濟體,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就是東南亞。但這個機會的好壞,跟你在當地有沒有資源根基有關。沒有足夠根基,再好的機會也不是你的。”

這個根基,一方面是海外本地化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背靠足夠大市場。

東南亞背后,中美VC的“較量”

“即使放眼全球,真正稱得上是統一大市場的,只有中國和美國。”

多位受訪的VC,均對霞光社說出了這句話。

這意味著,只有在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市場,才能創造“奇跡”。

而夾在兩個大市場中間的東南亞,在商業上更多是這種較量的延續。

中國最明顯的優勢,是完善的產業基礎、供應鏈能力。霞光社曾在《 VC出海,在“隔絕”中成長 》一文中解釋了許多中國VC出海的新階段是“基于中國的技術人才積累和供應鏈優勢,誕生的科技紅利。”“在東南亞,當地沒有這方面成熟的供應鏈,也即智能制造能力,也沒有足夠的工程師群體。短期內,他們是沒辦法生產出這些產品的。因此這些只能以國內為基地。”元璟資本合伙人王琦表示。

與此同時,一些中國鏈主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在近年就加大了對東南亞產業的投資力度。

今年上半年,一封名為“1號文件”的寧德時代內部信讓外界炸了鍋。信的核心內容是,加速寧德時代出海。有媒體披露,寧德時代已規劃了8家海外工廠,2家在北美,2家在東南亞,其余4家均在歐洲。作為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國,印尼很早就被寧德時代看中。2022年,寧德時代已通過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投資近40億美元,建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

比亞迪的一舉一動也引發著海外國家的關注。今年7月4日,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宣告竣工投產,這是比亞迪在東南亞市場首座竣工投產的乘用車工廠,同時這也是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歷史性時刻。比亞迪泰國工廠的落成,讓這個本就在汽車供應鏈方面有深厚基礎的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方面有了新機會。

東南亞另一個蒸蒸日上的產業是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產業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較為突出。2022年,萬國數據在印尼開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園區;一年后,其在馬來西亞投資的柔佛州依斯干達NTP工業園數據中心投入運營,輻射整個東南亞數字經濟。熱衷于東南亞市場的秦淮數據(2023年被美國貝恩收購),也在馬來西亞購地投建兩座三層數據中心。連谷歌、亞馬遜等美國巨頭也盯緊了東南亞數據中心產業。

這些到海外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中國鏈主企業,在帶動當地產業躍升的同時,勢必帶來相關配套產業、企業的成長,比如新能源車帶來的芯片、智能座艙,電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數據中心的智能運維、安全等等。這是VC們的新機會,但發現它們則需要更扎根當地。

在發現本土新項目方面,美國和東南亞當地VC確實更擅長。美國的整體優勢更多在AI、科技創新的能力上。而且與國內基金不同,美國VC的投資周期更長,對早期項目燒錢的容忍度相對更高。也因此,東南亞市場的本土和美國VC仍在高頻出手。根據IT桔子的披露,Wavemaker Partners從去年7月至今在東南亞出手了9個項目,East Ventures自去年7月至今出手11次。

不過這些被投項目所在的行業,已從過去VC較為青睞的電商、金融、廣告營銷、傳媒等,變成房地產科技、企業服務、環保科技、先進制造等。

一個頗為清晰的鏈條緩緩呈現:以大制造為基礎的產業變革,正在東南亞上演。在其上,中國資本構建供應鏈產業基礎,而美國資本則圍繞著產業的技術創新展開。

反觀東南亞本土市場,其從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到資本支持都尚未成熟,即使當地企業借鑒中美的發展模式,但想要跟上中美市場的步伐也會十分吃力。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查雯在其著作《遲到地東南亞》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前所未有地讓整個世界將注意力轉移到東南亞。此后,學界也越來越多將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然而,東南亞地區域一體化并未隨著二戰后殖民體系地終結而開啟。在大國頻繁干預地背景下,東南亞各國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外交選擇。在東南亞區域形成過程中,政治的需要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這種定位,使得東南亞的商業,必然也夾在大國的商業博弈之間。

正如米可世界CEO Sean的一段論述:“本質上,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不是和當地企業競爭,而是和美國企業競爭。目前階段中國互聯網出海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公司,全球市場都是如此。”

但就一段時間內看,東南亞供應鏈產業基礎帶來的紅利,要遠大于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因為真正支撐其中產階級群體崛起的,正是制造業的崛起。這或許是許多人認為東南亞“至少還有20年紅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1]a16z、Valar、YC,西方VC在東南亞尋找下一個獨角獸,白鯨出海

[2]第一批出海東南亞的VC已被套牢了,家辦新智點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沉浮錄:東南亞VC揮別黃金十年

著迷于用戶,不著迷于競爭對手。

文|霞光社 劉景豐

編輯 | 韋伯

中國的企業家們,在近十多年里,開始把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東南亞諸國。這里從科技到創投、從產業到商業,乃至從消費到文化,背后都閃現著中國企業的背影。與此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歐美企業、資本和文化的觸角也在東南亞根深蒂固。

由此,東南亞已成為中國與歐美在科技、創投乃至商業、產業方面較量的隱形“戰場”。而創投下的VC,則是觀察這一變化的最佳視角之一。

“我已經一年沒有在東南亞出手了。”

今年6月,一位在東南亞深耕了八年的某中國VC東南亞負責人天宇(化名)對霞光社表示。

他說,自己是“故意沒出手”,“我們現在看一些投資標的的時候,老板要求很嚴謹,不盈利的不看,你聊聊都不用聊。”

另一家關注東南亞近十年的國內創投機構,也向霞光社表示,已經“好久沒看東南亞市場項目了”。甚至,一位此前活躍在新加坡、越南的投資人,在今年5月底也離開了東南亞。

一些投早期項目的東南亞VC稍好一些,出手還算活潑,但節奏明顯慢了許多,而且找項目也越來越難,“原來每周都會過項目,現在兩三周可能都不會有一個。”天宇稱。

東南亞,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無數中國大廠企業、創業公司、VC都把東南亞作為全球化的第一站,希望將在中國驗證過的模式、打法、供應鏈能力復刻到這片市場,進而以之為跳板走向全球。比如,這里誕生了東南亞版“騰訊”、東南亞版“淘寶”、東亞版“滴滴”、東南亞版“美團”、東南亞版“攜程”等等。

在全球商業走一種新的平衡周期時,東南亞一度承載著中美VC淘金的熱望。來自中國北上深、美國硅谷乃至歐洲的資本,紛紛來此。尤其2022年9月,中國有超過7成投資人、企業家涌向新加坡,造成新加坡核心地段酒店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

但盛況轉眼即逝。2022年9月之后,Shapee、Sea、Grab等東南亞互聯網大廠相繼進入裁員季,東南亞投融資也出現變冷的趨勢,2023年11月1日,谷歌、淡馬錫、貝恩聯合發布的2023年東南亞互聯網報告(e-Conomy SEA)中判斷,2023年東南亞的融資交易數量和金額降至六年低點,有88%投資者覺得他們正在面臨更加困難的退出環境。

回顧過去的十余年,2013年東南亞出現第一只獨角獸Lazada;此后東南亞獨角獸新增數量在2017-2021年一路上漲,獨角獸總量達到近70個;此后數量便快速下跌,甚至有數據統計,2023年東南亞獨角獸新增數量又跌回到“1”的數字,存量已比高峰時下降了一半。

這似乎是一個輪回。這場輪回也意味著,東南亞VC正在告別一個長達十年的黃金期,進入調整周期。

東南亞創投,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為什么會在當下進入調整期?調整之后東南亞創投將走向何方?這場大調整對中國企業出海有哪些啟示?我們從十年維度,穿越周期,對這些問題一一解答。

初試水:尋找“下一個中國式的大機會”

2012-2016,尋找互聯網創投新大陸

2008年,一場從美國發生并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過后,世界悄然生變:一種逆全球化的浪潮悄悄埋下伏筆,同時,新興技術帶來的創新在新興市場加速蔓延。

一些在美國等市場被驗證的科技創新、商業模式紛紛在新興市場出現——一家名為Rocket Internet的公司,最擅長將別國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復制、孵化成型后再轉賣出去。因此,它也被稱為全球創投界的“克隆工廠”(或稱“山寨大王”)。東南亞版淘寶Lazada、東南亞時尚電商Zalora、巴基斯坦電商Daraz、東南亞版滴滴Go-Jek、印尼最受歡迎的在線旅行社Traveloka,乃至非洲電商巨頭Jumia等等,都是Rocket Internet的杰作。

其中許多,日后都是當地市場赫赫有名的互聯網獨角獸。

以Lazada為例,2012年其成立,2013年“獨角獸”的概念在全世界第一次被提出,同年Lazada完成E、F輪融資后,成為東南亞第一只獨角獸企業。自此,東南亞的創投故事開始綻放異彩。

在這之前,一些敏銳的投資人已經察覺到東南亞市場的變化。總部位于中國上海的戈壁創投,在2010年就開始關注到東南亞的變化。戈壁創投合伙人曹嘉泰曾表示,他發現戈壁投資的途牛網、Camera360等應用,在東南亞也有不少用戶,這讓他關注到東南亞市場。在實地考察并確認東南亞是“下一個中國式的大機會”之后,曹嘉泰在新加坡開設了戈壁創投的辦公室,把掘金東南亞上升到了公司的戰略高度,并于2017年設立了專注于東南亞的創投基金Meranti ASeaN Growth Fund(MAG基金)。

在國內VC中,戈壁或許是最早在東南亞布局的基金。彼時,國內多數機構尚在遙望硅谷,或者聚焦國內移動互聯網的大變革。

曹嘉泰之后,做了類似抉擇的還有前經緯創投合伙人吳運龍。2015年他成立零一創投,開始重倉東南亞,并把東南亞市場看作零一創投躋身頭部VC的機會。以及在越南,高震東創辦大越金控。

此后2017年,從阿里巴巴戰投部出來的屈田,在印尼雅加達成立ATM Capital,啟明創投、眾為資本也在新加坡成立辦公室。第一批掘金東南亞的中國VC自此形成規模。

在這一階段,美國VC也盯上了東南亞,包括Wavemaker Partners、500 Durians(后更名為500 SEA)、紅杉資本等;本地的VC也開始崛起,比如2009年在雅加達成立的East Ventures、2011年成立于新加坡的金門創投等。

盡管VC們開始熱鬧起來,但這一階段的東南亞創投市場,真正的主角是中國互聯網大廠們。更確切地說,主要是BAT。

2011年2月17日,互聯網實驗室發布《互聯網研究調查報告》,其中提到中國互聯網產業已出現寡頭壟斷現象,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在其各自領域,位居中國互聯網壟斷企業前三名。

這像一個轉折點。此后,為了拓展業務,他們必須將目光看向海外。2012年,百度在泰國推出DU Battery Saver、DU Speed Booster、百度瀏覽器、貼吧等一系列產品;2013年,阿里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淘寶國際,大舉布局東南亞;同時,騰訊的微信也在當地與Whats App展開正面對抗。

然而差強人意的流量證明,在差異化市場做簡單的業務復制擴張不是捷徑。于是2014年起,巨頭們紛紛放棄自營策略,轉而利用資金優勢,在海外大規模投資。

BAT中,阿里在東南亞投資最多。最著名的一單是,阿里于2016年4月以10億美元拿下Lazada的控股權(51%)。投資Lazada使阿里嘗到了甜頭,當年海外收入即增長136%。于是2017年其再向Lazada投資10億美元,把持股比例提升至83%,同時斥資11億美元領投印尼最大電商Tokopedia(后與東南亞網約車平臺Go-Jek合并為GoTo)。此外還有越南電商CrownX、巴基斯坦電商Daraz等。

新加坡安盛保險大廈,曾是Lazada新加坡的辦公樓,被阿里以84億買下50%股權,這一度昭示著阿里布局東南亞的雄心。圖源:鵬瑞利置地集團官網

除了電商平臺外,阿里在東南亞的投資布局還涉及到更基礎的物流、支付等。

騰訊也不示弱。騰訊的海外戰略主要體現在游戲、音樂、節目的版權引進、出口等,同時也向電商、出行領域延伸。2010年,騰訊投資了Garena(Sea的前身),并一度持股高達39.5%。2015年Garena推出電商平臺Shopee,騰訊順勢也成為Shopee大股東。2017年,騰訊又在東南亞斥巨資布局打車平臺Go-Jek。

阿里、騰訊在海外的大手筆投資,一度形成一個局面——東南亞互聯網市場的競爭,幾乎變成為中國互聯網巨頭的“代理人戰爭”。甚至,在印尼的六大電商平臺中,有五家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投資的。

除了BAT外,滴滴、美團、字節等新一代中國互聯網巨頭,此時也注視著東南亞。2018年上半年,東南亞前四大交易被中國買家壟斷,包括阿里巴巴向Lazada集團投資40億美元、向Tokopedia的11億美元;騰訊、京東、美團對Go-Jek投資15億美元;滴滴出行聯合軟銀領投Grab的25億美元。

一些創業者難掩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恐懼——“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我們絕對不敢碰。很可能一個中國贏家過來,就直接把我們買掉了,如果他們想來東南亞的話。”一家印尼初創物流公司CEO Jeevan就曾公開表示。

為什么這一階段,VC們在東南亞的風頭會被巨頭們蓋住呢?一位很早就在新加坡設辦公室的VC東南亞負責人告訴霞光社,彼時東南亞互聯網生態實際仍處于非常不成熟的狀態,基礎設施落后。這個階段,只有巨頭才可以大手筆用錢砸市場,而此時大廠確實存在業務擴張的需求。因此,這一階段東南亞互聯網創投明顯帶有大廠主導的特點,甚至一些基金在募資時會明確告訴LP,自己所投項目的退出方式是賣給中國互聯網巨頭。

而2017年對于中國的美元VC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中美開始走向新的博弈狀態,許多過去看硅谷機會的中國VC不得不另尋機會。哪里既能利用好中國的供應鏈、模式等優勢,又存在投資機會呢?

東南亞正是這塊“新大陸”。

大手筆:去東南亞,制造下一個BAT

2017-2020,在新大陸,延續瘋狂互聯網

VC,是最擅長制造夢想的。

2017年,面對中國、美國誕生的互聯網巨頭動輒為VC們帶來千萬倍投資回報的時代機遇,沒有一個人不會心動。

但現在,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美國又無法成為中國VC們的目的地。

于是,有人喊出一個新的口號,“去東南亞,制造下一個BAT”。

東南亞的創業熱浪一下子被激起。一些過去聚集在硅谷、北京的東南亞菁英,開始賣掉房子,舉家遷回東南亞。比如,“印尼版今日頭條”Mainspring的創始人劉偉瀚,就是賣掉北京CBD的房子回雅加達創業的。馬云、馬化騰等中國互聯網創業大佬,已成為東南亞創業者心目中的超級偶像。他們的創業項目,也從中國如法炮制:東南亞版淘寶、騰訊、滴滴、去哪兒、今日頭條、美團網……

有投資機構這樣形容當時東南亞的創業態勢,“就像是在復刻一個中國。”

例如,在戈壁創投的投資圖譜中,東南亞的Carsome對應著中國二手車交易平臺車置寶,印尼的PICMIX類似于國內的Camera360,印尼住宿預訂網站Travelio類似于途家,OnOnPay則是參考了支付寶……

有一個小插曲:2018年OnOnPay成立三周年上,當問及員工“最驕傲的是什么”時,有人說找到了融資,有人認為是加入了越南最好的創業公司,更有人直接回答“因為去了阿里巴巴的總部”。

在這一過程中,東南亞的創投生態也在逐步向好。曹嘉泰曾表示,2010-2016年進入東南亞的中國VC,主要關注早期投資市場,當地早期基金大都是東南亞富二代設立的,基金規模在500-1000萬美金。而東南亞創業企業融資金額種子期投資金額大約25萬-75萬美元,A輪投資為100萬-500萬美元,B輪為500萬-2000萬美元。在中國,一個項目的早期融資可能達到1500萬美元,但這筆錢在東南亞可以分散到許多項目中。

問題是,這些規模在1000萬美元的早期VC無法滿足東南亞B輪、C輪項目的融資,制約了公司的成長。

好在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到來,填補了這部分缺位。

此后,隨著東南亞熱起來,一些敢投大錢、關注成長期的VC開始進入這片市場。2017年,一些募資金額超過2億美元、投B輪、C輪項目的基金紛紛在東南亞出現,比如戈壁創投旗下MAG基金總額2億美元、新加坡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craft目標籌集5億美金、Vickers Venture Partners關閉2.3億美元基金、淡馬錫投資機構Vertex Ventures關閉2.1億美元基金。

一些從中國趕來的投資人則成立新的基金,包括ATMCapital、活水資本等。以及一些關注成長期的VC,包括啟明創投、順為資本、復星銳正資本、真格基金、紀源資本(GGV Capital)、五源資本(5Y CAPITAL)等,也在這一時期來到東南亞。

2017-2018年,是整個東南亞創投史上的VC大年。

這些規模龐大的國際風投公司,有能力幫助成長中的創業項目完成大規模融資,比如E輪,但本土風投機構做不到。

比如,Grab在2017年3月完成的戰略融資,投資方之一就是紀源資本;Go-Jek在2016年8月完成的D輪融資,投資方之一是華平投資;Traveloka在2017年1月的B輪融資是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

在大錢的推動下,被制造出來的東南亞“BAT”開始浮出水面——2019年之前,Lazada穩坐東南亞電商市場頭把交椅,按月活(MAU)一度成為世界第七大電商平臺;上市后的Sea在2021年市值一度高達2000億美元,成為新加坡市值第一、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印尼數字記賬BukuKas CEO Krishnan Menon曾說,是Sea幫助東南亞初創公司進入了全球地圖。也由此,西方投資人全都認識東南亞的科技巨頭,而且希望找到下一個Sea。

天宇稱,到了2018年,東南亞市場上涌現出的獨角獸數量,是20-30個;而五年前這一數字是1。

盡管獨角獸數字在快速增長,但東南亞創業者群體并不如想象中大。而且投資人也漸漸發現,當地創業者在創業熱情、管理模式上與中國有明顯差距。

于是,有中國背景、中國資源的VC,開始將自己扮演成一座聯系中國與東南亞創投市場的橋梁。比如2018年,眾為資本推出“Zynergy加速創業營”項目,把中國優秀的創業者和技術人才(主要是前互聯網大廠高管)帶到東南亞,支持當地初創企業(聯合創業)。

“當地很多創業者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他們有興趣創業。然后VC在投資他們的時候,也匹配一些能力值、文化上比較高質量的聯創人選,國內的互聯網大廠高管正好適合。”天宇稱。

“在這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中國大廠高管是真的看不上本地人,心中的傲氣溢于言表;另外這些大廠高管也很難做到國際化,甚至能用英語無障礙交流的都是少數。”天宇表示。

出海的沖突不僅在創業公司發生,在大廠內也不可避免。比如天宇稱,他在2018年認識一位愛奇藝駐東南亞的業務負責人,結果不到一年后這位負責人就選擇了離職。“我們經常交流,他的困惑在于,總部對海外市場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經常拍腦袋制定一個離譜的目標要求海外團隊完成,但是又不會給你太多資源支持。比如你想把國內好的視頻內容引入東南亞市場,但總部不會給你足夠的本地化支持,包括語言翻譯、宗教禁忌等方面。這就使得你只能不停追KPI,挖空心思去完成日報、周報,而不是做實際的事情。”

另外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Lazada。它曾一度走馬觀花地換CEO,也是這種矛盾的深刻體現。

這些矛盾,最終會與其他障礙一起葬送無數中國出海企業、當地創業項目多年的業務積累。但是,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并沒有影響東南亞創投的熱情。而接下來,則是VC們的集體狂歡。

收獲季:一場轉瞬即逝的狂歡

2021-2022年,VC的“黃金退出期”

2020年,疫情導致全球商業聯系不暢。但東南亞創投的熱情不僅沒減弱,反而在2021、2022年達到高潮。

此時,無數海外VC熱切希望來到東南亞這片熱土,有種“除了本地人不積極、全球VC都涌入東南亞”的感覺。

在美國,硅谷沙山路上的VC向來只在當地投資,甚至把紐約都看作另一個星球。但2021年,時代變了,大名鼎鼎的A16z在距離硅谷1.3萬公里外的新加坡開始招聘,組建其東南亞辦事處;稍早前,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支持的另一支紐約資本Valar ventures也把目光放在東南亞,投資了一個新加坡智能投顧項目Syfe后,又希望領投BukuKas的競爭對手BukuWarung。另外,位于加利福尼亞的Goodwater capital此時也在考慮跟投BukuWarung。

遠在倫敦的Hedosophia是一家主投中后期的VC。2021年,這家機構也在新加坡招聘起人才,并打算派高管進入新加坡,開展東南亞投資業務。

歐美資本的這種熱情,讓東南亞本地創業者都有點納悶,“我接觸的每一家美國資本都堅信,東南亞是一個新興的科技中心,但是2019年的時候他們對東南亞完全無感。”一位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在2021年交談時表示。他甚至開玩笑地表示,他的合伙人,之前只有在度假的時候才會想到東南亞。

中國VC的對東南亞的熱情,也比之前更甚。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中國VC出海在2021年突破歷史規模,交易數量超過450起。有超過20家在國內最知名的機構奔赴了東南亞,包括經緯創投、春華資本、博裕資本等。

向來敢說、且每發言都能引發媒體討論的投資人朱嘯虎,在2022年5月底發了一條朋友圈:“東南亞和印度地區的VC募資金額已達到了同期創紀錄的31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35億美元),而中國同期則只有21億美元,不到去年的1/10。”

這條朋友圈,沒有意外地預示著投資人涌向東南亞成為一種明顯地趨勢。涌入新加坡的投資人,一度讓當地酒店的客房變得十分緊張。

FA機構越海資本對2022年東南亞風投做了統計——交易超過650筆,總金額近100億美元。這一數據較2020年有顯著提升。其中,新加坡、印尼合計占據了東南亞VC份額的約70%,金融科技、電商是最熱門的兩大賽道。

AC Ventures管理合伙人黃佩華(Helen)認為,中國投資人到新加坡有三個主要目的:第一,2022年家族辦公室項目火熱,很多人到此理財或移民,新加坡成為全球富豪的資產避風港;第二,國內募資很難,很多全球化基金把新加坡作為募資的第一站,然后再去歐美募資;第三,創業公司在國內的業務國內受到沖擊,想到東南亞尋找新機會。

盡管VC涌入會活躍當地創投氛圍,但大量資本也助推了創業項目的瘋狂成長。一位投資人告訴霞光社,一些創業項目的估值,從2019年到2022年連翻數十倍,“我接觸過一個項目,印尼版富途Ajaib,2019年成立,當時投前估值2000萬美元。結果2021年幾輪融資后,拿了DST global領投的1.35億美金,估值突破10億美元,成為印尼乃至東南亞最快成為獨角獸的企業之一。”

一些機構,在這一過程收獲得盆滿缽滿。比如500 SEA就稱,在宣布計劃于2021、2022兩年內上市的東南亞獨角獸公司中,有半數是該機構的投資組合公司,包括打車平臺Grab、印尼電商平臺bukalapak、馬來西亞綜合汽車電商平臺Carsome,及新加坡二手電商平臺Carousell等等。

據投資人天宇估計,2022上半年整個東南亞的獨角獸數量比2017年時翻了約2倍,“大約六七十個。”

這段時期,被東南亞市場上的中國VC稱為“黃金退出期”,一些VC從退出項目中實現了十余倍的回報。

雖然美國風投機構對東南亞更加重視了,但暫時都還沒有系統、持續地向東南亞注資,大多數進入該地區的海外投資者每年可能只進行幾筆投資。

而西方資本在東南亞的操作,也刺激到了當地 VC。新加坡的資本過去只考慮本土的同行競爭,現在,它們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彼此,而是世界上最好的風投機構,這對本地風投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東南亞VC在疫情造成影響之前就開始募集用于成長期投資的資金,不過現在隨著項目越發地昂貴,投資者必須看一些規模更小的生意,這給當地的創業者帶來了新的壓力。

當創業項目以過高的估值進行融資,損失的不僅是投資者的錢,還可能影響被投公司的未來,這會讓公司下一步融資變得困難,還有可能面臨流血融資。

套牢了:“項目總得聊,投不投說不準”

2023-今,“打骨折”之后回歸新常態

2023年6月,一則消息在出海圈流傳,東南亞最大互聯網公司Sea正在關閉旗下獨立投資部門Sea Capital,整個團隊已于5月全部解散。

原因是,宏觀經濟導致全球投資環境降溫和市場不確定性對估值構成壓力,“交易活動減少”導致投資機會減少。

成立于2017年的Sea Capital,盡管是Sea旗下機構,但它并不像印象中的大廠戰投部門,更像是一家獨立風投機構。

Sea Capital的驟變,像是整個東南亞創投環境的縮影。

首先是它的母公司Sea(冬海集團),2022年市值從一年前的高點2000億美元開始下跌,并在9月跌到351.96億美元。伴隨著市值縮水,公司也開始了大裁員,半年裁掉了7000名員工。其他已經完成上市的明星互聯網公司,如GoTo、Bukalapak和Grab三家企業,從上市高點至截至2022年12月,市值總計縮水510億美元。

其次是它所在的風投行業,開始面臨一場急速降溫。

2023年7月初創企業投資分析平臺Tracxn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東南亞科技初創公司的融資總額從上年同期的80億美元下降至23億美元,降幅達71%;即使與2022年下半年的融資表現相比,其仍呈現出了不可忽視的降幅——較43億美元減少了45%。

另外一份由谷歌、淡馬錫、貝恩聯合發布的2023年東南亞互聯網報告(e-Conomy SEA),則揭示了VC在東南亞投資下降的更具體細節——從2022年上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后期投資交易(D輪融資和E+輪)下降最為明顯,降幅約為77%。

一時間,對東南亞創投的悲觀情緒滿天飛——在中國,“東南亞掘金夢碎”、“一只30億美金的基金,都虧在了印度和東南亞”、“第一批出海東南亞的VC已被套牢”等聲音此起彼伏;在歐洲,某捐贈基金負責人Yolanda直言,“東南亞基金的DPI(基金對LP已分配的收益占基金規模的比例)非常難看……復盤8年的投資業績來看,東南亞表現最好的一期基金DPI才0.7。對比來看,我們在中國投資表現最差的基金DPI都超過了1。”

第三是東南亞VC的被投項目,面臨大幅的估值縮水,獨角獸數量銳減。

前文提到的印尼版富途Ajaib,在高峰時估值達到15億美元,而到今年已不足5億美元;在霞光社此前的報道《 東南亞進入擠泡沫時刻 》也曾提到一些案例——一些SaaS公司,老股打3-5折,都沒人接。“至少是這樣的,因為前面太夸張了。”天宇表示。

他稱,許多VC在上一輪黃金期押注的項目,十個里有八九個是講故事,“退潮的時候大家都會知道。”

伴隨著估值下調,東南亞的獨角獸數量也開始有了調整——從2022年巔峰時六七十個,到2024年直接腰斬。其中根據“南洋見聞”的統計,2023年東南亞新增的獨角獸只有1家——eFishery,一家印尼漁業養殖技術公司。

天宇把當下的東南創投階段,稱之為重新認識市場的“調整期”,包含五個方面:

1.項目估值調整,從過去的講故事到現在看造血能力,而“不降估值、又不能盈利的項目,只能等死”;

2.VC市場洗牌,中國VC出手節奏、數量明顯放緩,一些過去重倉東南亞的VC如戈壁創投(最近一次在東南亞出手是2023年6月投資馬來西亞二手摩托交易平臺iMotorbike)、零一創投、眾為資本等,在最近大半年甚至一年內都未再出手東南亞項目,他們有的重新將目光收回中國,有的則看向歐美出海項目;紀源資本(GGV)、啟明創投、ATM Capital等機構近半年內盡管仍在出手,但頻次已經大大放緩,“原來每周都過項目的,現在兩三周都沒一個”;

3.投資打法調整,從過去看成長期,到目前看更早期的項目。過去一些基金用旗下晚期基金接盤早期基金被投項目的打法,助推了項目估值虛高,現在需要重新反思,“一些基金的GP開始意識到,他們前面可能募得錢太多了,但這個調整很難,因為一個基金的生命周期要十年,只能在下一期他們募早期的時候,把資金規模縮小一些”;

4.項目投資標準在調整。為了找到好項目,投決會上的心態也在變化,“不盈利的項目,都不用看,聊都不用聊,什么時候達到了(盈利)再看”;

5.投資賽道也隨之調整。過去更多是看互聯網項目,而現在要求項目自身有造血能力,消費、制造類項目反而更受歡迎,“東南亞是典型沒有明確退出目的地的市場,過去項目可以有外部資本接盤,現在則必須要解決實際問題,靠自身業務成長完成VC的退出”。

一個例子是,ATM Capital目前已經將關注賽道聚焦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消費賽道,且對項目的要求更高,“早期投資互聯網,可能100個項目最后成立1個就行了。但現在我們看的項目,一般要達到50%甚至70%的概率。”ATM Capital創始人屈田在2023年9月曾對霞光社表示。

項目池子未變,但投資要求更高。這種狀態下,一些投資人,也開始變得迷茫——“大家都處于尬聊(狀態)。項目總得聊,那投不投真的說不準。”天宇稱。

對大部分VC而言,東南亞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反思全球化,講“復制”是個偽命題

投資,就是賭周期

從眾人拾柴,到人走茶涼,VC盛宴的轉場似乎只在轉瞬之間。

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越南創業9年的大越金控創始人高震東,深刻體會到一點:“投資只有在黃金時期,才有成功的機會;不在黃金時期,就沒有機會。”

換言之,周期決定了投資的命運。

這種周期變化,大到世界性經濟發展周期,小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產業紅利。

盡管東南亞的創投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活躍,至今已有十余年。但在天宇看來,真正實現投資回報的VC,基本都是押中了2017年前后投資、2021年退出這一波。

在一個上升的時代,一個普通的項目也會被光環加持;而在一個轉折、下行的時代,一個優秀的項目也可能倒在黎明前。

一個國家的產業也是如此。“2022年,全世界都在看越南制造業,大家把越南捧上了天;然后到去年年底,我發現好多人會覺得越南又是東南亞最差的國家之一。”高震東對霞光社說。

但實際上,他看到的是,即使大家最唱衰東南亞創投時,仍有大把外資涌入東南亞,只不過流入了像制造業、供應鏈建設、通信等領域,這預示著實體產業將迎來新的周期;而且是某些特定的國家,比如新加坡、越南、印尼等。

而在周期之外,具體制約風險投資的,則是各種復雜原因。霞光社與多位東南亞投資人交流后,大概分為如下方面:

一,東南亞市場小且割裂,基礎先天不足。東南亞由11個國家組成,大多數國家又由散落的島嶼組成,且在此居住過的種族多達1800余個,不僅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經濟發展各異,而且交通、通信、電力、支付等基礎設施建設參差不齊,這注定了一個項目成長會遭遇極低天花板;

二,政商環境復雜,潛規則盛行,“一國一策”對創業者和投資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這使得許多中國出海項目在東南亞奉行的“復制”策略失靈,且動輒會遭遇“看心情”式執法;

三,本地人對創業積極性差,管理服從性差。東南亞本地人更喜歡安于現狀,缺乏創業的激情,這使得投資人經常會感到項目太少,甚至有投資人在疫情放開后重返東南亞,發現市場上的項目仍是3年前自己看過的;

四,中國出海當地的項目,不是to local,而是to華人。而中國的VC,也是to 華人項目,實際上這是無法做到本地化的一種表現。盡管東南亞華人較多,但項目和VC打不開本地市場,注定沒有大的成長性;

五,缺乏清晰的退出渠道。VC傳統的退出渠道,一般是IPO上市、并購、老股轉讓等。其中上市、并購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高震東告訴霞光社,東南亞的二級市場十分不完善,流動性差,因此當地企業80%都不愿意上市。企業沒有清晰退出通道,也是導致VC投資節奏減緩的重要原因。

好在近些年東南亞也意識到VC退出問題,開始對交易所進行改革。2021年,印尼交易所開始改革,先后迎來印尼電商巨頭Bukalapak和GoTo的IPO;另外,新交所也走在不斷改革的路上。但目前,尚沒有實質的進展,但凡有條件的企業,仍會選擇在美國上市。

盡管東南亞市場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與霞光社交流時,高震東依然明確自己的觀點:“在全球所有新興經濟體,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就是東南亞。但這個機會的好壞,跟你在當地有沒有資源根基有關。沒有足夠根基,再好的機會也不是你的。”

這個根基,一方面是海外本地化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背靠足夠大市場。

東南亞背后,中美VC的“較量”

“即使放眼全球,真正稱得上是統一大市場的,只有中國和美國。”

多位受訪的VC,均對霞光社說出了這句話。

這意味著,只有在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市場,才能創造“奇跡”。

而夾在兩個大市場中間的東南亞,在商業上更多是這種較量的延續。

中國最明顯的優勢,是完善的產業基礎、供應鏈能力。霞光社曾在《 VC出海,在“隔絕”中成長 》一文中解釋了許多中國VC出海的新階段是“基于中國的技術人才積累和供應鏈優勢,誕生的科技紅利。”“在東南亞,當地沒有這方面成熟的供應鏈,也即智能制造能力,也沒有足夠的工程師群體。短期內,他們是沒辦法生產出這些產品的。因此這些只能以國內為基地。”元璟資本合伙人王琦表示。

與此同時,一些中國鏈主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在近年就加大了對東南亞產業的投資力度。

今年上半年,一封名為“1號文件”的寧德時代內部信讓外界炸了鍋。信的核心內容是,加速寧德時代出海。有媒體披露,寧德時代已規劃了8家海外工廠,2家在北美,2家在東南亞,其余4家均在歐洲。作為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國,印尼很早就被寧德時代看中。2022年,寧德時代已通過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投資近40億美元,建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

比亞迪的一舉一動也引發著海外國家的關注。今年7月4日,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宣告竣工投產,這是比亞迪在東南亞市場首座竣工投產的乘用車工廠,同時這也是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歷史性時刻。比亞迪泰國工廠的落成,讓這個本就在汽車供應鏈方面有深厚基礎的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方面有了新機會。

東南亞另一個蒸蒸日上的產業是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產業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較為突出。2022年,萬國數據在印尼開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園區;一年后,其在馬來西亞投資的柔佛州依斯干達NTP工業園數據中心投入運營,輻射整個東南亞數字經濟。熱衷于東南亞市場的秦淮數據(2023年被美國貝恩收購),也在馬來西亞購地投建兩座三層數據中心。連谷歌、亞馬遜等美國巨頭也盯緊了東南亞數據中心產業。

這些到海外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中國鏈主企業,在帶動當地產業躍升的同時,勢必帶來相關配套產業、企業的成長,比如新能源車帶來的芯片、智能座艙,電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數據中心的智能運維、安全等等。這是VC們的新機會,但發現它們則需要更扎根當地。

在發現本土新項目方面,美國和東南亞當地VC確實更擅長。美國的整體優勢更多在AI、科技創新的能力上。而且與國內基金不同,美國VC的投資周期更長,對早期項目燒錢的容忍度相對更高。也因此,東南亞市場的本土和美國VC仍在高頻出手。根據IT桔子的披露,Wavemaker Partners從去年7月至今在東南亞出手了9個項目,East Ventures自去年7月至今出手11次。

不過這些被投項目所在的行業,已從過去VC較為青睞的電商、金融、廣告營銷、傳媒等,變成房地產科技、企業服務、環保科技、先進制造等。

一個頗為清晰的鏈條緩緩呈現:以大制造為基礎的產業變革,正在東南亞上演。在其上,中國資本構建供應鏈產業基礎,而美國資本則圍繞著產業的技術創新展開。

反觀東南亞本土市場,其從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到資本支持都尚未成熟,即使當地企業借鑒中美的發展模式,但想要跟上中美市場的步伐也會十分吃力。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查雯在其著作《遲到地東南亞》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前所未有地讓整個世界將注意力轉移到東南亞。此后,學界也越來越多將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然而,東南亞地區域一體化并未隨著二戰后殖民體系地終結而開啟。在大國頻繁干預地背景下,東南亞各國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外交選擇。在東南亞區域形成過程中,政治的需要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這種定位,使得東南亞的商業,必然也夾在大國的商業博弈之間。

正如米可世界CEO Sean的一段論述:“本質上,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不是和當地企業競爭,而是和美國企業競爭。目前階段中國互聯網出海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公司,全球市場都是如此。”

但就一段時間內看,東南亞供應鏈產業基礎帶來的紅利,要遠大于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因為真正支撐其中產階級群體崛起的,正是制造業的崛起。這或許是許多人認為東南亞“至少還有20年紅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1]a16z、Valar、YC,西方VC在東南亞尋找下一個獨角獸,白鯨出海

[2]第一批出海東南亞的VC已被套牢了,家辦新智點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浮梁县| 容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达拉特旗| 南乐县| 潞西市| 敦化市| 平安县| 内丘县| 五峰| 永胜县| 五华县| 沂水县| 汕头市| 临澧县| 海口市| 静乐县| 抚远县| 江口县| 丹东市| 宁远县| 应用必备| 牡丹江市| 松阳县| 民县| 绥阳县| 甘德县| 开平市| 额敏县| 长海县| 抚松县| 宾阳县| 海城市| 阜城县| 镇坪县| 宁强县| 称多县| 南平市| 高密市|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