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澤然
當地時間周四,本田汽車公司宣布,在面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之際,該公司將關閉在中國的一家工廠,同時暫停另一家工廠的車輛生產。并在隨后的時間里加快中國生產布局的調整,以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和加速電動車生產。
具體來看,本田將關閉廣汽集團合資的其中一個工廠,該工廠預計將于10月關閉。該工廠開業近二十年,年產能為5萬輛車,主要生產為中型車雅閣。隨后的11月,本田將暫停與東風合資的其中一個工廠,該工廠的年產能為24萬輛。
這將使得本田在中國的產能從接近150萬輛降低至120萬輛,是日本汽車公司在華的最大規模減產。
本田公司發言人表示,這些調整是本田響應中國市場變化的一部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本田正面臨來自中國自主品牌的強烈競爭壓力。得益于廣泛采用的純電或插混動力形式以及高性價比的內部配置,自主品牌已經在國內市場上贏得了大量消費者的青睞。
面對沖擊,本田和同樣在華縮減產能的日產在三月份宣布考慮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電動車組件和汽車軟件平臺的人工智能技術。
此外,本田計劃通過正在建設的兩家新電動車廠,分別與廣汽和東風的合資企業生產電動車型來彌補這一縮減。本田的目標是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在這兩家新工廠生產,預計恢復產能至144萬輛。該公司也強調,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依然是本田等日本汽車廠商的重要市場。
自1990年代以來,本田一直在中國市場擴張規模,中國也是目前本田最大的生產基地。從大類上看,本田和其背后的日系汽車品牌在2022年仍占到最高20%的中國市場份額。
而隨著疫情后國內市場新能源車走向主流,在技術路線上執著于傳統混動車和氫能源,并在智能化等領域缺乏進展的日系車銷量便一路下滑。
據乘聯分會提供的數據,今年5月,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已降至15%以下,而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為57.5%。而若把時間線拉長,今年上半年,上險量數據顯示終端銷量前5的車型中,僅有軒逸一款純燃油車型上榜,排名第5。在該車型之前,秦PLUS、Model Y、宋PLUS和海鷗均為純電/插混車型。
另據本田提供的銷量數據顯示,本田在今年6月中國市場終端汽車銷量低于7萬輛,同比下降近40%,連續五個月出現下滑。今年1至6月,本田累計銷量數據為41.59萬輛,同比下滑近21.5%。
其中,占據大部份銷量的單體車型(雅閣、CR-V和皓影)仍以燃油款式為主,提供的插混車型普遍月銷量不過千。此外,本田在國內市場提供的超過20款不同車型的選擇中,有四款車型月銷低于100輛,這也反映出產品線冗雜等問題。
從計劃上看,本田并不抵觸新能源轉型。根據此前公開的內容,本田計劃在2027年對燃油車型進行停產,在2030年前投入10萬億用于電氣化并在2035年實現100%的純電車型銷量占比。但從結果上看,即便在最為擁抱新能源車的市場中國,本田的表現也很難支撐它的計劃真正完成落地。
這也使得外界對本田在裁撤產能后,是否真的能通過與廣汽和東風合資的電動車產能完成恢復抱有高度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