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潘妍
近期,順豐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順豐曾于2023年8月首次遞交,但由于未能在規定時間通過聆訊或上市,上市申請自動失效。
早在2017年2月,順豐控股借殼鼎泰新材實現A股上市,若此次可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順豐控股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A+H”兩地上市的快遞公司。
創始人王衛曾經也對登陸資本市場表示不屑,但激烈的行業競爭下,上市便意味著增加一個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可以為快遞行業激烈的價格競爭提供更多彈藥。
時移勢易,除順豐控股外,如今王衛還擁有3家港股上市公司,分別是順豐同城、順豐房托、嘉里物流。
順豐控股謀求額多地上市的背后,是快遞巨頭當國內進入存量市場競爭后,加速國際化步伐的必行之路,即便營收規模遠超國內同行,但在國際市場上依舊任重道遠,這從全球快遞業巨頭UPS的最新業績中便可以窺得一二。
國內市場競爭不斷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3.1%至801.6億件。看似蓬勃發展的背后,卻是各大快遞公司“量增價跌”的窘迫現狀。2024年上半年,中國快遞單票收入為8.15元/件,同比下滑12.46%。
根據各家快遞公司發布的2024年6月物流業務經營簡報顯示,韻達、圓通、申通6月單票收入分別為2元、2.25元、2.01元,分別同比下降13.79%%、4.85%、9.05%。
即便是主營中高端時效件的順豐也未能幸免。6月份,順豐控股單票收入為15.77元,同比下降3.96%,這一數據在1月份為17.00元。
同時,順豐控股毛利率也在下滑,由2020年15.90%降至2023年12.60%。而在A股上市之初的2017年,其毛利率曾達到20.07%。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中通、圓通、韻達的毛利率分別為30.36%、10.16%、9.66%。可見,順豐的毛利率優勢已不太明顯。
有部分觀點認為,快遞行業的低價競爭更像是無奈之舉,不具有持續性。如何在價格維度之外找到自己的優勢,未來將會成為企業的競爭重點。
事實上,近幾年中國各大快遞公司均從各個渠道謀求更多資金,在支撐價格戰的同時尋求差異化競爭。
2021年申通快遞曾發布定增方案擬募集35億元,后逾期失效;圓通速遞則較為幸運,同年完成定向增發募資37.9億元;2023年韻達股份公開發行24.5億元可轉債。
順豐控股也不例外,自2017年借殼上市以來,先后發行多輪定增、可轉債,融資超330億元。
最近一次定增發生在2021年,募集資金達到200億元。此次募資主要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空運領域。包括飛機購置及航材購置維修、中轉場建設項目、速運設備自動化升級項目,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轉運中心工程項目等。
其中,鄂州機場是順豐控股最大手筆的投資,項目總投資達320.63億元,旨在打造“覆蓋全國、輻射亞洲、延伸歐美”的航線網絡。
目前,順豐控股擁有全亞洲最大的航空貨運機隊,截至2023年末,順豐控股航空機隊已經達到103架,其中自營飛機有86架。
得益于完善的航空運輸網絡,順豐控股在“時效快遞”領域打造出一條強大的護城河。2023年,順豐“時效快遞”業務在中國市場份額已達63.9%,占領著絕對優勢。
不過,近年其余快遞公司也開始進行時效升級。早在2017年的時效性指標排名中,順豐首次在“運輸時限”上輸給了EMS。此后,三通一達也相繼推出自己的時效件產品,直擊順豐腹地。此外,圓通、京東也先后拿下貨運航空牌照組建機隊。
這些都意味著,在時效服務維度,順豐控股的王牌已逐漸失色,也正在被同行步步緊逼。
拓展海外勢在必行
目前,國內快遞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拓展海外已成為行業共識。順豐、京東、菜鳥、“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爭相加速布局海外倉,以及海外末端配送網絡建設。
順豐控股CEO王衛曾明確表示,順豐港股上市是出于國際化的考慮。
“很多企業在經營流動,順豐在國際化上要抓住機遇,不能比友商走得慢。如果拿到機會就有很好的發展,否則我們發展步伐肯定會慢于其他友商”。
在招股書中,順豐控股對上市理由的表述為“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綜合競爭力”。同時募資用途中有一項為“加強順豐控股的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
拓展全球市場,順豐控股首先選擇的布局重點為東南亞市場。
招股書顯示,“中國-東南亞貿易鏈”作為亞洲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貿易鏈之一,貿易量占2023年亞洲洲內跨境物流支出的26.6%,預計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8.8%。
2021年9月,順豐控股收購東南亞快遞巨頭嘉里物流51.5%股權后,次月便將供應鏈業務更名為供應鏈及國際業務,主要包括公司的供應鏈、國際業務板塊,以及嘉里物流板塊。
順豐控股由此駛向“出海”快車道,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營收額由2020年134.16億元增至2022年899.17億元。尤其是2022年,在其余板塊發展不順的情況下,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的營收增幅達124.91%,成為帶動順豐控股營收的最大變量。
但是,這一高增長趨勢在2023年戛然而止,供應鏈及國際服務業務在2023年成為唯一呈負增長的業務板塊,營收同比減少31.74%至599.79億元。
順豐控股給出的解釋是,由于國際空海運需求及運價從2022上半年的歷史高位大幅回落至三年前市場常態化水平,從而影響2023年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業務收入。
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的滑坡,直接造成順豐控股借殼上市以來首次營收負增長,2023年順豐控股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11%至2587.05億元。
除此之外,在不斷加碼基建建設以及收并購的過程中,順豐控股的負債端壓力不可忽視。
以順豐控股發布的最新一季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順豐控股貨幣資金達418.23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116.77億元。但同一時間,順豐控股的總負債達到了1229.15億元,近乎2017年剛上市時的5倍。
其中,短期借款在三個月的時間中由182.22億元快速增至246.0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93.09億元、長期借款118.97億元、應付債券192.59億元。此外,順豐控股還有合計229.99億元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
雖然,順豐控股在招股書中表示“已經度過資本支出的高峰期”,似乎是在有意淡化“上市圈錢”的意圖。但順豐控股未來若要在國際化布局上放開手腳,勢必需要通過二級市場來補充彈藥。
如何成為國際巨頭?
在順豐控股推進國際化的過程中,電商件業務仍是關鍵一步。
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顯示,亞太市場需求旺盛,規模最大。受傳統電商強力拉動和新型電商高速發展的雙重影響,亞太地區快遞業務包裹發展迅猛。其中,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的東南亞市場,2022年包裹業務量超過100億件,業務收入約800億元。
可見,順豐控股想在海外市場站住腳跟,仍舊避不開電商快遞領域,但順豐控股曾在主打性價比的電商件領域栽過不小的跟頭。
早在2020年4月,順豐控股創立“豐網速運”,以加盟模式切入電商件領域。但事實證明,精耕于中高端領域的順豐似乎并不擅長追求性價比的電商件。在2020年財報會議上,王衛曾表示,2021年豐網日均單量要達到800萬單,然而2022年全年豐網日均件量僅在300萬單左右。
于是,2023年5月“豐網速運”賣身給極兔速遞,作價11.83億元。
關于出售“豐網”,順豐在出售公告中順豐控股表示,可以更聚焦國內中高端快遞、國際快遞、全球供應鏈服務、數字化供應鏈服務等核心業務的發展。
但這并不意味著,順豐控股放棄了電商件市場。順豐表示,將持續打造電商類快遞產品,主打的“電商標快”產品穩健增長,可以滿足客戶在中高端經濟型快遞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電商平臺擁有自己在跨境電商物流的馬前卒。
以阿里系為例,2024年3月,菜鳥宣布實現全球25個國家跨境大提速。針對中東五國特別上線新集運服務,當地消費者可在7-13天內收到跨境包裹。根據阿里方面的財報信息顯示,在國際物流領域,菜鳥日均跨境包裹量已超500萬件。
此外,在順豐控股重點發展的東南亞地區,漸漸也走上 “內卷”之路。
以發源于東南亞的極兔為例,隨著電商平臺Shopee自建物流Shopee Express,Lazada選擇與菜鳥合作,印尼快遞市場價格戰越拉越激烈,導致極兔2023年在“大本營”東南亞地區單票收入出現下滑。
事實上,對于正在攻克國際市場的順豐控股來說,除國內快遞巨頭外,對標對象或是說競爭對手還包括聯合包裹(UPS)、德國郵政敦豪(DHL)、聯邦快遞(FedEx)等闖蕩江湖多年的國際物流巨頭。
從國際快遞業務看,目前近9成的國際快遞市場業務已被“國際三巨頭”所壟斷,國內快遞企業在國際市場并無話語權。無論是規模體量、多元服務,或是市場價值,都存有一定差距。目前,即便華爾街并不看好UPS,但其市值仍超1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7000億元,而順豐控股市值為1700億元左右。
可見,順豐控股需要成功登陸港交所,但即便實現兩地上市,國內巨頭走向國際的路途仍十分遙遠,未來所面臨的挑戰也必將是只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