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不僅與城市生活相輔相成,也對提高城市軟實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7月22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指導,成都市互聯網文化協會主辦的“文學大師課”培訓分享會在成都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艾蓮,市文聯作家代表,網絡文學聯盟作者代表等百余人聚集于此,?共同探討文學的魅力。

閱讀應考察文學脈絡 創作應更具人文精神
“讀書、生活、寫作,是我幾十年來需要完成的工作,在這其中重要的便是閱讀。”在“個人書寫與時代呼吸共振”文學大師課主題下,阿來首先從個人的閱讀經驗出發,梳理了拉丁美洲的文學發展脈絡,并由此談到了文學與現實,與我們所生活的土地的關系。
阿來表示,由于西班牙語的影響,當時南美大陸上的作家總是依賴對西班牙作品的模仿。回望四川文學,阿來認為,如今部分四川本地作家,也缺乏對周圍現實的觀察,“總是在看北京人、上海人在寫什么,然后一味跟風、模仿。所以本地作家難以成長。”

在阿來看來,成都,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與文學一直有著深厚的聯系。“自古詩人皆入蜀”,成都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化地標不僅是歷史遺跡,也成為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
另一方面,成都的文學傳統不僅體現于古代詩詞中,也在現代小說、散文中延續,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來表示,“只有文化自信了,才會覺得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值得書寫的。”
阿來舉例,當時南美的作家盛行創作騎士小說,而塞萬提斯·薩維德拉的《堂吉訶德》,卻偏偏是一本諷刺騎士小說的騎士小說。由此類推,阿來向觀眾們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不能創作一本武俠小說諷刺武俠小說呢?為什么我們不能創作一本愛情小說諷刺愛情小說呢?
他認為,如今大量的流行文學恰恰缺乏這種諷刺精神,都是彼此模仿,“除了故事離奇,人物關系更加復雜之外,我們的文學應該更具有人文精神、道德要求和思想深度,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好文學。”
作家應深入生活 與世界發生真實的關系
活動現場,在東周社創始人周東的主持下,阿來與艾蓮進行了對談。二人談論讀書、寫作與行走的關系時,阿來提到,最近自己剛好完成了一部關于“黃河”的新書,為此,他特意去了黃河源頭行走。

“我看到的動物、植物我都認識,我見到了丹霞地貌,體會到滄海桑田。你看到石頭時,得知道石頭的前世今生;你走到地球的某一處時,得知道這里至少以十萬年為單位的歷史。”阿來認為,當我們行走時,個人的知識儲備很重要。“如果不認識花草樹木、不了解地形地貌,還去行走什么呢?我們需要更多關于大自然的知識。”
阿來分享,自己每一次寫作其實并不是為了完成某一部作品,而是把每一次寫作都看作學習的過程,“深入這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相互啟發的。”

艾蓮對此十分贊同,她提到許多專業作家其實并沒有把寫作作為目的,而是把其當作認識世界的過程和通道。她以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為例,認為這本書除了有許多細致的博物觀察外,還做了在地化創新,并把大量有關花草的唐詩宋詞都寫進了散文中,“既有觀察,又有對傳統文化的勾連,也體現了成都的寫作精神。”
談到許多年輕人一開始就想把作家作為自己的職業,阿來認為,其實從世界文學史上講,過去是沒有專業作家的,“難道李白、杜甫寫詩賺錢嗎?”他表示,作家應該深入生活,而深入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有一個職業,從而與這個世界發生真實的關系。他建議,年輕作家不要過早把自己關起來,應該讓生活更寬廣。
當我們談論文學時 這座城市就是美好的
在活動當天,不少年輕作家前來現場,聽阿來講授的文學課,并向阿來提問。
一位觀眾詢問如何解決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問題時,阿來對“碎片化生活”的說法提出質疑:“誰說互聯網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呢?我的手機反而通向若干所圖書館。”他認為,互聯網只是一個通道,通過互聯網,可以打開新的世界,對它的使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一個角落里,“其實互聯網可以做更多更大的事情,比如人工智能的開發。”

現場一位創作成都現實主義文學的作者向阿來提問,請教如何找到現實與小說之間的鏈接點。阿來提到,如果要寫城市,應該跟周圍生活發生關系,“沒有人能寫出整個城市,寫城市應該寫你能夠感知的那一部分。”此外,阿來也表示,寫城市需要有很多知識學問來支撐,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學,“文學只是提供了一種語言,但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因此寫作一定跟經濟、政治等產生關聯。”
除此之外,阿來也強調了寫作的創新性。他發現如今許多作家,在面臨新的文學時代時,依然還在創作自己熟悉的、舊的東西,“就像是很多詩人依然上來就寫麥子,但是麥子已經離城市里的我們很遠了。何況詩經、唐詩里已經寫了太多麥子。新時代、城市、工業、機械、科學、大的商業體、現代化的建構與組織方式……如果你要寫城市,你們應該寫這個。”
正如阿來所言,成都的文學根基深厚,如今網絡文學也呈枝繁葉茂之態,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存在。
比如孕育于成都的“金熊貓”網絡文學獎,在全國范圍內已具有行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有效挖掘出一批極具潛力的網絡作家及作品,鼓勵培育了若干具有時代特色、蘊含文化內涵的優秀IP,并且為激發網絡文學創作活力、促進網絡文學繁榮發展、塑造網絡文化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金熊貓”網絡文學獎作品中,作者扎根生活、深接地氣、反映時代。自發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宣傳者和推廣者,創作出的作品地域特色濃厚,反映巴蜀文明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梅貽琦當年就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演講時說的話,意思是一所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樓,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大師。同理,一座好的城市只有好房子是不行的。”阿來拿花蕊夫人、薛濤等詩人的詩作舉例,提到四川盛產李白、杜甫、蘇東坡等文學大家,他認為,成都的美好恰恰是因為生于此、長于此的作家去記錄、書寫與歌頌。“特殊的地方文化養育出這些文學大家,當我們談論這些,這座城市就是很美好的。”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