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
界面新聞了解到,近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稱上海高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正式揭牌成立,該庭承擔審理依法管轄的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監督指導下級法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審判、指導開展未成年人審判延伸等工作。
上海高院還發布了《上海法院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在民事、行政審判中,上海法院將增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教育和訴訟引導,妥善處理涉未成年人監護、撫養、探望、侵權糾紛等民事案件,強化行政行為合法性及合理性審查。在刑事審判中,上海法院將依法預防和懲治未成年人犯罪,從嚴打擊暴力傷害、性侵、拐賣、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行動方案》提出,不姑息縱容對于主觀惡意大、情節惡劣、危害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法院將通過“合適成年人”參與刑事訴訟等方式,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程序及實體權益。
同時,法院還將推動刑、民、行銜接,探索涉未成年人公益訴訟案件審理,強化涉未成年人個人信息、食品藥品安全、互聯網服務等新業態新領域的綜合治理。
上海是中國特色現代少年司法制度的發源地,1984年10月,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了中國首個“少年犯合議庭”,40年來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法庭教育、社會調查、兒童權益代表人等一系列具有全國首創性的特色審判機制。
上海高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周欣介紹稱,近10年來,上海法院強化源頭治理,判處的未成年人罪犯人數下降幅度達85%。累計對2100余件案件開展社會調查,對2500余件涉未成年人案件的當事人實施心理干預,對5300余件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開展社會觀護。
“審判庭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少年司法保護進入3.0時代。”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法學研究所所長姚建龍表示,但是,當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
最高法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共判處未成年人罪犯1.2萬人,同比增長77.67%;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重刑率為8.5%,高于一般刑事案件7.7%。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挺也指出,應當將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關注從嚴刑峻法轉移到前端預防。何挺認為,應從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具體數據支持、案件具體情況掌握、刑法適用效果評估角度強化研究。同時,應落實現有相關法律、強化未成年人警務建設、細化分級干預措施。
姚建龍認為,當前,社會對未成年人存在誤解和偏見,將“熊孩子”標簽化,忽視其身心發育的特殊性。部分人士對“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存在質疑,主張對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更嚴厲的懲罰措施。與此同時,未成年人案件審理主要依據刑法、刑訴法等成年人案件的法律,缺乏專門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未成年人身心發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需要特殊的司法保護。”姚建龍建議,司法部門要加強少年法庭的獨立性,避免家事案件對少年司法造成沖擊,并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探索建立獨立的未成年人司法體系。
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敏表示,對于困境兒童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出現問題后的緊急干預,更應該注重關口前移,做到早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