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新津區這家路橋企業喜訊連連。
喜訊一
6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的“頂流”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大通路橋4項產品技術應用其中。

喜訊二
大通路橋智能結構工程構件及裝備新基地已建設完成,正在進行最后的驗收工作,即將于8月份正式投產。

技術驅動 廣泛參與參與國內外超級工程
深中通道是當今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對各橋梁構件使用要求嚴苛。
“在我們這個行業寥寥數家參與了深中通道的建設,我們就是其中之一。”大通路橋總經理劉軍鋒介紹道。
為滿足深中通道的建設要求,大通路橋成立專項研發小組,針對深中通道這一工程進行定制化產品研發設計。最終憑借扎實優越的產品性能,大通路橋有減隔震支座、橋梁伸縮裝置、索夾用數字化螺桿和裝配式檢修通道4項技術和產品應用其中。

據了解,大通路橋高度重視產品技術研發,擁有三個研發中心,現已有自主知識產權一百余項,參與國家標準編制1項,主編標準1項,參編行業標準20余項。
大通路橋長期與中鐵二院、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十余個高校科研院所廣泛合作,港珠澳跨海大橋、川藏鐵路、獅子洋大橋、黃茅海大橋、張靖皋長江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都有大通路橋的身影。

數字賦能 提升產品競爭力與附加值
在深中通道,有一項大通路橋的“先進”產品得到了應用——索夾用數字化螺桿。
與傳統螺桿不同的是,這款數字化螺桿內嵌傳感器,能實現螺栓擰緊力值的實時在線監測,解決螺栓松弛監測難的問題。

“我們公司已經深耕公路橋梁構件領域20余年,并將營收規模做到了全國前列。”劉軍鋒表示,路橋構件是個傳統行業,要想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唯有順應時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賦能。
為此,近些年來,大通路橋一直在積極著力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并于2022年,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成都大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足以體現對數字化轉型的決心。

路橋構件智能化的核心在于,需要嵌入傳感器,通過不同的傳感器對位移、加速度等指標進行智能檢測。
而大通路橋實現了這一核心部件的自研自產,“我們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進行傳感器研發,現在已經有力、加速度、傾角、位移傳感器等十余類不同數字化產品。”劉軍鋒表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通路橋的傳感器是業內唯一專為橋梁設計的傳感器,精度能達到千分之五,一般市場上的傳感器只有千分之三十。
“相較而言,智能化產品較傳統產品利潤率大大提高”,劉軍鋒表示大通路橋通過對產品智能化的核心自主可控,實現了對產品的提檔升級。

向新出發 建設西部最大減隔震產品檢測中心
下個月,大通路橋便將遷往同樣位于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C區的新基地,開啟新篇章。
該基地占地約85畝,總投資額為4.2億元,從事智能工程構件及裝備產品研發、生產,將建設西部最大的減隔震產品檢測中心、國內領先的減隔震工程技術研究院,建成投產后公司年產值將達到7億元。
除了新基地,大通路橋還不斷的有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涌現。
“我們近期有項新產品是橡膠支座的智能化。”據劉軍鋒介紹,橡膠支座比鋼支座市場占有率更高,但實現智能化比鋼支座更難,大通路橋通過3年攻關,解決了導電這一核心阻礙,將大幅提高大通路橋的支座市場競爭力。
智能化會催生新市場,“已建大橋的維養是一個巨大的未來市場空間,比如對現有構件添加傳感器實現智能化管理,再比如在橋梁構件更換時應用傳感器實現受力均衡,提高新構件使用壽命。”劉軍鋒表示,有了數字化的加持,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風口。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