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2024年6月,順德和祐醫院終于走到了正式運營階段。
這是國內首家配置了質子重離子粒子中心醫院的非營利性三甲醫院,亦在建立初期引入了支持AI、大數據應用、適配智慧醫院建設等新一代架構。無論軟件硬件,都差不多是頂配水平。
站在和祐醫院背后的是佛山出身的美的集團。3年工期,美的斥資不下100億。
用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的話來說,建立和祐醫院的動機是要回歸“造福桑梓,回饋社會”的公益初心。但在家電這個領域,無論是否出師有名,參與醫院建設項目,甚至自建醫院已成為頭部企業們的共同選擇。
早在2006年,奧克斯便在寧波全資建設了浙江大學明州醫院,爾而又在康復、婦兒、體檢等專科醫療機構不斷加碼。往后入局的海爾更是憑借旗下盈康一生,將民營醫院業務做成一個品牌,矩陣中已有兩家二級醫院升至三級。
家電巨頭跨界的最終出路在于醫院?
緊隨“GPS”的步伐
今年4月,美的帶著一份亮眼的財報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第二次沖擊“A+H”。盡管如此,它的沉穩之中,仍流露出一絲緊迫。
單看主營業務,美的在近幾年的家電競爭中逆勢而上,僅靠空調、冰洗以及一眾小家電,便收獲了超2400億元的營收,其對應的“智慧家居”業務最近三年的增速分別13%、-1%與5%,遠遠超出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通過傳統業務挖掘的市場增長空間已至盡頭。2023年,國內家電零售市場銷售額(不含3C)僅為8498億元,幾乎與疫情侵擾的2020持平。當房地產的下行周期向周邊行業轉移,家電市場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消減。
董事長方洪波曾明確表示:家電市場已進入存量階段,必須通過產業升級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而要跨越周期,美的等家電巨頭必須脫離曾經引以為傲的家電業務。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中日韓三國制造業的崛起打破了歐美巨頭對于市場的壟斷,但也加劇了家電乃至消費電子領域的競爭,引得他們急流勇退,加碼更為精尖的高端工業市場、高端醫學設備市場。
如今中低端制造業進一步向東南遷移。曾經的屠龍者們走到同樣的十字路口,要撐起幾十年來積累的千億市值,他們需要找到不止一個支點,在新的領域重建版圖。
跨界醫療,兩年時間做成細分龍頭
在重金建設和祐醫院前,美的已在醫療領域做過諸多嘗試。
據公開資料顯示,美的針對醫療進行的最早一次投資可追溯至2007年,它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醫療器械部門,專注于理療電子產品的研究和生產,走的是醫療領域的邊緣地帶。
真正開始規模化布局醫療是在十年后。2017年1月,美的以37億歐元的價格及36%的市場溢價完成對德國庫卡的收購,賦予自身生產制造工業機器人的能力。同年5月,美的與日本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安川電機在中國市場合作,生產和銷售護理康復機器人。同年9月,美的集團進一步與廣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聚焦醫用機器人、智能物流、健康大數據等領域展開合作。
2021年2月,美的再度入局高端醫療,收購了醫學裝備制造商萬東醫療29.09%的股份,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也順勢成為萬東新任實際控制人。按照每股14.6元的轉讓價格計算,本次交易涉及金額將達22.97億元,收購溢價超過40%。
除了直接收購頭部公司,躍入陌生領域外,美的也在嘗試將技術進行場景遷移,基于已有的技術壁壘開拓新的市場。
譬如2021年3月成立的美的生物醫療,便是依托美的的制冷技術,切入醫用低溫安全存儲市場。而美的樓宇科技則是將過去服務于房地產行業的暖通系統、樓宇智能化、電梯業務、能源管理等技術置入醫院之中,實現對醫院后勤管理建設的降維打擊。
種種布局之中,收購德國庫卡與樓宇科技的跨界是美的進軍醫療最為重要的兩個跨步,直接幫助美的在數年之內奠定了醫院后勤龍頭的位置。
在國內醫院物流建設仍是一片荒蕪時,庫卡旗下的瑞仕格便已在全球范圍內落地物流系統項目落地,市占率位居世界榜首。如今氣動物流、軌道物流、AGV等物流系統已成為醫院標配,國內前20家醫院排行榜中,有17家醫院選用了瑞仕格的產品,動輒千萬元的物流系統已為美的醫療版圖貢獻了相當一部分的收入。
美的樓宇科技的技術入局進一步強化了美的對于醫院后勤的掌控力,甚至為智慧醫院的建設提出了一種新模式。
傳統醫療系統以技術為中心,采用層級化技術結構,容易造成使用困難、體驗斷續等問題。這是因為包括智能化系統、醫療專業系統以及醫療信息系統在內的底層系統,每一部分均由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再通過一個技術平臺集成起來。集成后的平臺往往又服務于相應的專業人員,而病患、醫護人員等最終用戶卻很難理解,亦很難體驗。在這樣的傳統模式下,醫院無法通過頂層系統去影響下面的各個子系統,同時因為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強耦合關聯,整體迭代速度也會非常緩慢。
在美的樓宇科技的架構下,所有技術和資源圍繞場景和醫療流程扁平化集成,當場景發生變化時,比如疫情防控時期產生的平疫結合需求,就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將各個子系統快速解耦,然后再快速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應用,靈活地服務于最終用戶,也就是人的生命。
更具實用價值的是美的在醫院暖通工程、物聯網方面的布局。作為一種兼具公共建筑與工業建筑屬性的復雜建筑,醫院在能源方面的消耗相當驚人,有數據顯示,醫院單平方能耗可能超出常規建筑的30%—50%。因此,維持智慧醫院的健康高效運轉,醫院亟需護額行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問題。
廣州某三甲醫院執行院長講述過這樣一個例子。在未將精細化管理覆蓋醫院時,該院單日電費超過了6萬元。但在其進行干預,加強后勤的智能化智慧化管理,這筆費用可縮減至近3萬元,降幅達到了50%。
換句話說,單單電費,一年就能為醫院省下上千萬元的成本。
硬件與軟件的雙向加碼下,美的在這一細分產業已經建成閉環。伴隨時間的推移,美的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各類醫療機構也會因為這些創新技術與創新理念的興起不斷受益。
醫學裝備這片紅海,美的還有機會嗎?
相較后勤,收購萬東醫療創造的增量目前還較為有限。醫學裝備顯然是個更大的市場,但在這一市場中,萬東醫療位列第二梯隊,旗下的CT、MR、DSA的產品能夠做出高端產品,距離利潤豐厚的超高端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此外, 醫學裝備與樓宇科技的協同作用較為有限,現階段下很難通過產業融合創造新的價值。
有東芝為鑒,美的一直在嘗試萬東醫療的潛力挖掘。十年前的影像設備市場,GPS后面還得加上一個T(Toshiba)。不過,隨著醫療影像設備逐漸定型,前有GPS三分天下,后有聯影東軟奮起直追,東芝的CT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MRI、DR等影像設備也銷量慘淡。最終,東芝醫療被佳能以395億元的價格所收購,幫助佳能晉級醫學影像全球第四的位置。
如今和祐醫院成立,美的或許能夠為業務之間的協同的問題找到一個解法。
在醫院業務協同方面,海爾算得上是美的的前輩,已經在醫院業務協同這條道路上走得足夠遠、足夠成功。2015年,海爾旗下的盈康生命通過收購馬西普進入放射性醫療器械領域,互聯網醫療時代,盈康生命又自建了數字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這些服務都能在盈康一生的醫院矩陣得到整合、驗證,并進一步向外推廣。
有了和祐醫院這個載體,美的或許也能像海爾那樣,將醫療產業協同步伐能夠邁得更快一些。和祐醫院的公開報道雖未透露醫學裝備的采購情況,但智慧醫院理念以及對應的暖通工程、物聯網等硬件,都出自美的自有的醫療解決方案矩陣。
那么,醫院能夠幫助美的啃下醫學裝備這塊蛋糕嗎?答案尚不明朗。
無論如何,美的能在醫療領域找到后勤這樣一個優質場景并迅速成為龍頭已經實屬不易。GPS轉型的那個年代尚未萬物互聯,各行業均有海量空白市場,置身其中的頂尖公司也算不上多。如今留給家電巨頭們轉型的環境已經不如當年舒適,美的也不必苛求能像GPS那樣在醫學裝備這樣的領域之中做到龍頭。畢竟,沒有強有力的技術壁壘與持續高效的前沿技術創新,即便是千億市值的巨擘,也很難在新場景下長久地活下去。
盡管如此,美的依然對于自有的布局邏輯信心滿滿。這兩年的CMEF,美的都在最為昂貴的影像區中拿下規模最大的展位,超越了GPS,與頭號種子聯影醫療并駕齊驅。
7年前收購德國庫卡時,美的曾在一片反對聲中力排眾議,堅持溢價收購,如今趕上新能源的浪潮,已經手握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頭部廠商的訂單,拿下機器人與自動化市場中21%的份額。相比之下,美的還有時間,或能在醫療器械領域再造一個商業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