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食代 吳容
冰杯成為了今夏熱度最高的“時尚單品”。
這個有著密封蓋的一次性塑料杯,里面裝滿食用的冰塊,可以讓消費者兌上各種飲品DIY的產品,在小紅書上收獲了超過5萬篇的筆記。
實際上,冰杯在全家、盒馬等商超便利店早有出售,其銷量今年以來迎來大幅度增長。
盒馬告訴小食代,今年冰杯系列同比去年增長60%,且呈現出高復購的趨勢。冰杯頭部玩家“冰趣味”對小食代表示,工廠的日產量從去年的40噸擴產到今年來到近百噸。
不僅如此,今年夏天,冰杯賽道也吸引了大牌們紛紛入局。
6月中下旬,農夫山泉殺入冰杯賽道,而蜜雪冰城則在7月初入場。也是在最近,德國零售巨頭奧樂齊在中國也推出了自牌冰杯。對此,奧樂齊相關人士對小食代表示,“奧樂齊中國去年銷售過其它品牌的冰杯,而此次是奧樂齊首次推出自牌冰杯。”
大牌們紛紛入局的原因是什么?冰杯流行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消費趨勢?隨著玩家大量入局,在冰杯賽道的突圍關鍵又是什么?
我們一起來關注。
紛紛入局
先一起來看看奧樂齊最新推出自牌冰杯。
根據奧樂齊官微推送,這款冰杯其中一個賣點在于價格優惠,售價為1.9元/杯(160g),同時突出品質的賣點,包括“使用優質純凈水”、“采用二級反滲透技術”等。
不僅如此,在相關宣傳中,奧樂齊也打起了“組合拳”,將這款冰杯和旗下其它自牌飲品如奧樂齊NFC椰子水、蘋果桃子酒等放在一起介紹,強調消費者可以從“DIY夏日特調”中收獲不少樂趣。
在奧樂齊入局之前,也有不少企業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來自天眼查APP顯示,目前有6076家存續、在業的制冰企業,其中的436家在一年以內成立。
以大牌農夫山泉為例,早在2023年,它就申請了標貼(冰杯)專利,來到今年夏天,農夫山泉冰杯正式在羅森等便利店等鋪貨。隨后在7月初,蜜雪冰城上線1元冰杯,這一低價冰杯一度獲得了“冰杯保安”的稱號。
目前,分羹冰杯市場的玩家除了前述提及的便利店、飲料品牌及茶飲品牌外,主要還包括冰力達、冰極限、冰趣味等幾家可食用冰公司,這些公司過往多面向B端,和茶飲咖啡店、生鮮超市等合作。除此之外,冰淇淋企業如奧雪等也推出了類似的冰杯產品。
只是,短時間內不少商家的涌入,也造成了冰杯行業的價格內卷。
便利店方面,小食代留意到,在廣州,7-11、美宜佳等連鎖便利店里主要銷售冰力達冰杯,價格為3.9元/杯(160g)。在線上,以美團外賣為例,多款在售冰杯的價格價格從3.9元到9.9元不等,主要分為由純凈水凍成的冰塊與果味冰塊兩種,規格從160g、200g、220g到1kg不等。
爆火原因
對于冰杯在今年大火的原因,一位冰杯上游廠商人士告訴小食代,可以從消費者端和供應端兩個方面的原因來考慮。
他表示,“對消費者來說,不同于動輒10元、20元一杯的現制飲品,冰杯的出現是在年輕人想省錢和想喝好喝的冰飲料之間提供了平替選擇,尤其是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之下。”
同時,冰杯的熱度離不開社交網絡的推動。“這些很有互動性的自制飲品,受年輕人歡迎和傳播,直接提升了冰杯的熱度”,這位廠商人士說。
但他認為,更為關鍵的原因來自于冰杯工藝、技術的提升。
據上述冰杯廠商人士的介紹,目前冰杯分為現制和預包裝兩種,蜜雪冰城在門店銷售的為現制冰杯,而便利店等銷售的則多是預包裝冰杯。
“要做預包裝冰杯,抗凍杯是關鍵,也就是該塑料杯需要在低于零下18度的環境中冷凍12個月都不裂開。”他說。
上海曉德食品有限公司是盒馬、羅森等背后的供應商,該公司副總經理林琳對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也曾表示,“常見的杯子一般用PET材質,這也是飲料瓶普遍會使用的材質。但是它不防燙、不抗凍。”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林琳一直難以找到提供合適包裝材料的供應商。大概在2008年前后,曉德才找到了某國際連鎖便利店的供應鏈。但這家公司未停止尋找國內供應商的步伐,“依賴進口成本是非常高的。”林琳說。
上述冰杯廠商人士也表示,早在幾年前,冰杯就已在中國市場有售,但依賴外國進口抗凍杯原材料,直到去年才有為數不多的中國本土廠商可以開始供應質量較好的抗凍杯。
“雖然目前這類本土工廠不多,但本土抗凍杯技術的突破,已為預包裝冰杯在商超便利店及生鮮電商等更多渠道鋪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他說。
以便利店為例,“鮮食化和咖啡奶茶化是目前便利店的兩大主推邏輯,冰杯正好迎合了后者。”一位接近冰杯行業的人士對小食代說。
他表示,“便利店大多擁有自牌咖啡,但更多時候供應的是熱咖啡,若要為顧客提供冰咖啡,往往由于涉及食安等原因,需要為冰塊的售賣申請一定的資質,而預包裝冰杯正好滿足便利店的需求。”
比如,便利店會用咖啡機做好咖啡液,再將咖啡液倒入預包裝冰杯中制成冰咖啡供應給消費者。便利店的宣傳和發力,無疑給冰杯品類的擴大提供了更多土壤。
突圍關鍵
冰杯在今夏的走紅,也讓大家對其后續發展感到好奇。那么冰杯可以火多久?玩家們紛紛入局之后,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呢?
不妨先來看看冰杯在國外的發展。
以鄰國韓國為例,在2012年,韓國最大的連鎖便利店CU將冰杯和袋裝咖啡打包起來賣。上述接近冰杯行業的人士對小食代,日韓消費者本身喝冰飲的習慣與愛好,商業制冰化工藝的發展都是冰杯在日韓流行的重要原因。發展至今,冰杯在日韓便利店已成為較為成熟且銷量可觀的產品。
來自韓國報刊《亞洲經濟》的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三大便利店最暢銷商品中,冰杯和速溶咖啡均排在頭兩位。另據智研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在日本便利店,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費量已經達到25.7億杯。
眼下,日韓冰杯也會根據不同細分需求升級產品,包括讓冰塊化得更慢,推出不同包裝適配不同飲用場景,也會提供雙吸管口可供分享等。
一位接近冰杯行業人士告訴小食代,“在中國,目前冰杯的玩法并不單一,花樣也并不亞于日韓,廠商一般會從口味細分、包裝尺寸等做文章。”
冰趣味告訴小食代,公司在基本冰杯的基礎上,今年推出了檸檬水果冰杯、草莓水果冰杯等多種差異化的產品。盒馬也對小食代表示,今年推出了“可塑性”更強的口味冰杯系列,包括咖啡冰杯、果汁冰杯。
在上述冰杯廠商人士看來,“這些是吸引消費者復購,持續讓冰杯賽道擴容的方式。但對于中國冰杯市場來說,要走得更長遠,仍然需要在技術及供應層面進行突破。”
在他看來,首先,仍然需要解決抗凍杯壁壘高的問題。
這位人士說,“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廠商)能做到質量比較好的抗凍杯,同時成本還較高。從整個行業來看,一杯冰杯目前出廠價在1-1.5元左右,其中抗凍杯原材料占到出廠價的90%,也就是0.6元左右。如果能將成本壓低,行業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如何提升制冰效率也就是提升產線自動化程度,仍是行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位接近冰杯行業人士告訴小食代,“把冰制造出來放到杯子里,在日韓是有著成熟生產線的,但中國廠商們還在摸索中前行、逐步解決的階段。這件事看似很簡單,但并沒有那么容易,需要整套的解決方案,同時保證整體的質量水平。”
此外,雖然價格在卷,但小紅書上關于“冰杯刺客”的討論同樣熱烈。從價格上看,10元的冰杯性價比確實不算高。消費者在意的或許不是口味是否足夠豐富,能不能在很多渠道購買得到,而是在意一杯冰杯是否值得這樣的價格。
而這個問題的背后,又隱含著消費者對商業制冰價值的不理解,如何讓消費者愿意為“專業制冰”買單,是需要長期的市場教育工作。
如果后續技術獲得提升,冰杯成本也有望下降,以更低的價格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上述冰杯廠商人士表示,“預計2-3年內,每杯冰杯(160g)的價格會穩定在1.5元-2元之間。當價格打下來,將利于冰杯更好地搶占市場消費者心智,也將利于品類長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