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宋念申:不要認為過去的傳統和今天的現代是撕裂的 | 專訪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宋念申:不要認為過去的傳統和今天的現代是撕裂的 | 專訪

“西方的所謂先進、自由和文明,與非西方世界的所謂落后、暴力和野蠻,這兩件事情是共時的,不是歷時的。它們很大程度上互為因果,而并不是因為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某一方發展出更高尚的理念?!?/p>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過去,所有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幾乎是殖民主義國家(或者其附庸)。在今天,中國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殖民帝國,這一問題成為了國際層面的隱憂之一。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歷史系教授宋念申認為,中國可以尋找一個比殖民現代性更好的替代性方案,而且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宋念申談到,對于今天的危機的批評,其實并不指向特定的文化或特定人群和國家。我們經常會把“西方”掛嘴上,但實際上,“西方”指的并非歐洲國家或歐洲人,甚至不是指白人,而是指以它的主體論述為代表的那套思維方式——其核心為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三位一體的殖民現代性對現代性的壟斷。

近年來的著作《發現東亞》《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批判了這套思維方式主導之下的時間觀和空間觀,并持續思考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天下秩序以及東亞早期現代性等傳統資源——對于當下的啟發。

面對今天民族國家體系帶來的諸多問題,宋念申認為,天下秩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另外的想象,讓我們去構想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的天下秩序?!耙盐覀兯械臍v史經驗都融進來,不要認為過去的傳統和今天的現代是撕裂的,認為我們只有學習了西方的東西才能夠走向現代。我們本來就是現代的一部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始終都在這個過程之中。”

01 不能只看到工業革命和現代化,而忽視侵略與殖民

界面文化:在我看來,你的《發現東亞》《制造亞洲》這兩本書主旨都是想要打破殖民現代性對現代性的壟斷性闡釋。這個理解是否正確?能否簡單介紹它們的異同?

宋念申:兩本書的共同之處就是反思殖民現代性。在《發現東亞》中,我主要批判的是線性的、發展主義的時間觀,即人類社會只有一個唯一的目的,按照這個目的從低到高線性發展?!吨圃靵喼蕖贩此嫉氖强臻g觀,即那種認為人類世界是拼貼式的、內部同質的、外部由邊界劃定的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

《發現東亞:修訂版》
宋念申 著
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24 

近幾十年史學的發展,一直在批判現代的單一解釋,這種解釋我們常把它叫做“現代化”,英語里叫做modernization。這是冷戰時期流行的對于歷史的解釋,以歐洲歷史發展為模板,對東亞歷史研究也產生過影響

冷戰時期美國漢學家費正清認為,非西方世界要發展、要有自身的歷史,一定要走上歐美開辟的現代化道路。個現代化跟漢語語境里面說實現四個現代化”還不完全一樣。我們說的“現代化”更多指向的是富國強兵、積累物質基礎、提倡科技進步但是西方所謂的“modernization”是指一套發展模式,只有由歐洲產生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才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非歐洲世界由于缺乏自身的歷史動力,需要西方的刺激和撞擊才能有所反應,開啟朝向現代的過程。

這種現代化理論會把人類進入現代的過程變成一個線性時間線索,有的國家是先發達的,有的是欠發達的。一個國家為什么貧窮落后?是因為沒有像西方國家這樣去發展資本主義、進行自由貿易,擁抱自由民主,實現個人解放等。隨著冷戰走向尾聲,這套理論在西方深入和徹底地批判。我們長久以來把這套論述當作是認知歷史最根本的途徑,我強調的是這套東西背后有根深蒂固的殖民性。

曾經有個階段,我們講歷史上那些崛起的大國,只講它們有契約精神、商人倫理、憲政與法制等等,很少處理與之相伴的侵略、擴張、壓迫和殖民問題。西方國家實現工業化、貿易繁榮、國內治理的民主化,是因為它們在其他地方實施殖民和壓迫。也就是說,西方的所謂先進、自由和文明,非西方世界的所謂落后、暴力和野蠻,這兩件事情是共時的,不是歷時的。它們很大程度上互為因果,而并是因為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某一方發展出更高尚的理念。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不能把英國出現紡紗機、蒸汽機并開啟了工業化,看成是純粹內生的歷史進程。談英國的工業化,就不得不提英國在印度破壞當地的經濟生態、壓抑印度本土的工業化可能,同時在全球殖民、開拓棉花的市場,否則適用于大機器工業化生產的原料從哪兒來?生產出來的又便宜又好的棉布賣給誰?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全球鏈條,不能只談生產端,一定要考慮它還有原料、運輸、市場貿易的環節。過去,我們只強調英國人發明了機器,從而產生了工業革命,卻不提能夠催生大機器生產的前提其實是殖民。

謝菲爾德鋼鐵工業,19世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國家,如果不對殖民現代性的歷史論述加以反思,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殖民帝國?這是因為,過去所有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幾乎是殖民主義國家(或者其附庸)。500年以來的歷史告訴西方人,所有占據生產鏈條頂端的國家,即所謂的霸權國家全都是擴張性的、殖民性的,所以它們認為中國也會一樣。我們的產業一旦走出去,不管是亞還是非洲,西方國家就說這是殖民主義,因為這就是他們學到的歷史知識。

界面文化:你在著作里提出了所謂的“東亞早期現代性”,是不是類似于我們常說的中國也有資本主義萌芽呢?

宋念申不一樣。有萌芽就有成熟有開花結果,依然把人類的發展理解成是從低到高的漸進的過程。資本主義萌芽概念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史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我們當時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里找出中國的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那套線性邏輯。當然,馬克思本人也說得很清楚,他談的是英國,甚至不是整個歐洲。但他的歷史發展階段論的確是線性的。所以,馬克思批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但是同時又認為中國是停滯的,只有到沖擊后才能走入資本主義階段。“萌芽說”的問題,是把中國的歷史強行置入了英國的范式。

我提出的“東亞早期現代性”,強調的是東亞和全球同時進入現代情境。全球是一體的,只不過不同社會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過大航海,通過連通世界的現代交通工具,人類社會第一次形成一個整體。這是真正的現代性的開端。一直到19-20世紀,所有的人類社會都參與到現代的形成過程中,只不過角色不有的提供原料,有的提供市場;有的提供力,有的提供奴隸有的成為生產方,有的主要是消費方;有的是壓迫者,有的是被壓迫者至少從16世紀開始,東亞就以它的方式深度卷入其中。

資本(capital)是本來就有的,但是資本主義和資本不一樣,資本主義追求的是資本的無限積累,貿易變成為了積累資本而進行的活動。商人階層崛起,追求無限的利益最大化,這一群體崛起后,逐漸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開始攫取國家權力,導致國家為私人資本服務,于是“資本”成了“主義。

歐洲宣揚的現代性,以資本主義為主要目標,以殖民主義為最重要的手段,走向帝國主義擴張至全球,這是殖民現代性最重要的三個特征,它們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我不用“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說法,是因為資本變主義一定要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相結合才可以理解。中國一直有商人,也有繁盛的貿易和手工工業,商人并沒有變成追求絕對壟斷地位的、追求資本無限積累的階層,所以明清時代中國不太能夠類比于西歐的資本主義早期階段。

02 不區分帝國帝國主義”導致討論困難

界面文化:怎么理解西方人在地圖中把中國稱為“帝國”?你在制造亞洲》中指出,地圖成為彰顯日不落帝國殖民業績的代表性圖像,以及當代世界地圖只以封閉的邊界標明國家,這樣隱藏了美國無邊界帝國”的屬性——這個帝國和中國被稱為的“帝國”,在地圖上和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宋念申地圖上最早把中國定義為帝國Imperium)的,是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之前的歐洲地圖大多王國kingdom。大概因為衛匡國覺得中國太多元了,最合適的類比對象是羅馬帝國,所以把中國定義為帝國。我在書里,地圖可以用來隱藏或彰顯帝國,這里的“帝國”指的是擴張性的、殖民性的帝國主義的帝國。

在漢語語境里面討論帝國非常麻煩,因為我們不太區分帝國帝國主義”。很多時候,在漢語里說大清帝國或大明帝國,人們會以為你是在說英國、美國這種帝國主義式的帝國。

今天學術討論的困難在于所使用的詞匯都是外來的,而同樣一些詞語在中文語境和英語語境中存在很大差異比如colony(殖民地)一詞原本是中性的,指人或動物遷移、占領了一個新的地方。但是近代有了殖民主義之后,性質完全變為負面。一些美國學者會把走西口、闖關東的移民行為,成是中國去colonize(殖民)了蒙古和東北。這個詞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歐洲人的殖民主義擴張。

帝國這個詞也一樣。在政治學、歷史學討論里面,帝國指的就是幅員比較遼闊、族群眾多采取不同方式統治的多元性政治體。與帝國相對應的,其實是民族國家。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實行帝國主義擴張的國家,恰恰通過其殖民和爭霸,促使傳統帝國解體,并塑造了今天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的現代國際秩序。所以,衛匡國說的中華“帝國”,和英美這樣的現代帝國主義國家,是不一樣的。

《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
宋念申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5

界面文化:你的書里也談到,歐洲人在地圖上曾長期認為契丹和中國是兩個國家。

宋念申由于知識來源的差異,這種認知曾經占據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除此之外,歐洲人固有的認知方式也造成了對中國理解的窄化。比如他們按照語言、信仰系統,把Chinese定義為說漢語、信儒家的人,用這種方式定義China這個政治單元。在他們的地圖上,China指中原這一帶,整個長城以外的北方叫Tartary(韃靼)。到了清代的時候,長城以內的中原地方叫China,長城以外叫Chinese Tartary(中國韃靼)。

按照語言、族群、信仰將多元一體的中國成China和非China,這套邏輯根深蒂固,到當代依然很明顯。中國學者有時也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影響,談到中國時有一種中原中心主義的傾向。我寫作時有意避免這種情況。在《制造亞洲》里,我寫到中國的地圖學傳統的時候,加入了對漢地和西域影響很大的佛教地圖。佛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對西藏地圖影響很明顯,西藏地圖又不僅僅是佛教,它不停糅合周邊的文化,沒有截然的界限。

03 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是土地改革

界面文化:你曾在演講中說:“中國能否擺脫殖民現代性的發展路徑?僅從工業化歷程來看,中國的確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主要工業國當中,唯一一個不以殖民主義為手段發展出自主工業化的國家……中國走向現代化建立在自己付出的代價之上。中國的發展不是以殖民主義為手段、以帝國主義為權力追求的,它的目的也不是資本的無限積累,這樣的現代化,在我看來,指向了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span>

宋念申實現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和投入,一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社會要付出特別大的代價。歷史上大多數自主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其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都包括了對外殖民擴張。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依靠國家主導,快速步入工業化進程,到今天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大國。當初一窮二白又沒有對外擴張的中國是怎么實現資本積累的?其實是靠全民低收入實現的。

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的勞動力得到極大動員,但物質生活水準都沒有太大提高,因為大量利潤被投入再生產或其他社會基礎設施了,這種資本積累的方式主要靠抑制收入,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收入。但全民維持低收入又不是資本主義式的剝削,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主要人口的基本需求保障,特別是教育醫療。我們確實生活得巴巴的,甚至經歷了很多困難。但另一方面,這30年當中,主要生活資料(食品等)的價格也基本穩定,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的收入和商品價格都不是由市場來調控的

我們不能否認前30年犯過錯誤,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也不能否認前30年的巨大成就。有幾件事情特別重要,奠定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騰飛的基礎。一是較為成功地避免了外部的直接安全威脅,國家主權相對完整,70多年來的建設沒有被大規模戰爭所打斷;二是普及全民教育令識字率大幅提高,而文化素質的提高伴隨著組織性的提高;基本醫療的普及,讓人口快速增長且人均壽命大幅提升;是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升。這樣一來,中國就有了全球數量最多、素質最高的勞動力,身體好、教育程度好、吃苦耐勞又有組織性。所以中國能夠接很多先發國家淘汰下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最后全球制造業大量流向了中國。這個人口優勢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具備——要么規模沒有那么大,要么素質沒有那么高。而主權獨立則是一切自主發展、壯大、攀升的硬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工業化的確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宋念申(受訪者供圖)

界面文化:如果目的不是資本的無限積累,目的是什么?

宋念申舉例來說,為什么中國能夠建高鐵,而美國建不了?這與國家力量大小無關,而國家追求目標相關。高鐵需要長期的投入,有可能根本就不掙錢,但因為有了高鐵,整個國家的市場成了高效聯通的網絡。北京等許多大城市方便廉價公共交通也是一樣,這些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卻沒有直接的回報。私人公司都要追求利潤,如果沒有利潤回報,是無法長期投入的。但是在中國,許多需要大量投入的公共服務事業,并不以追求資本無限積累為最終目的,因為算的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總賬。如果我們能拿市場邏輯去評判就意味著公共服務全需要以盈利為導向,整個國家就變成了資本主義邏輯。

美國長期生活過的人都會詬病美國的醫療體系,是因為美國的醫療水平弱、醫生差嗎?不是,而是它的醫療體系變成了資本運營的模式。資本的邏輯是以利潤為導向這對老百姓不是好事。在美國,藥品管理和監督部門不會制藥商降低藥品價格,相反,制藥商作為利益集團會游說國會,要求更多的利益。利益集團用政治獻金綁架了政府的政策,這就好像大多數美國人都支持限制,但軍工復合體的游說力量太強大,限槍根本無法推動一樣。在中國,國家的力量還是在資本之上的。

界面文化: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和中國的革命傳統是否有關?

宋念申當然。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許多二戰后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雙向的,不但是對外反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更重要的是向內的自我革命。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沒有完成真正的獨立自主,因為執政的民族主義精英用民族主義的邏輯去反抗殖民主義,卻沒有改造其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用以建設現代國家。最后很多獨立國家在經濟上還是依附于前宗主國,在政治上聽命于傳統精英階層。現代國家是需要強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而舊有社會經濟結構往往是建設現代國家的阻礙。

我的觀點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僅是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是土地改革。土改把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地主階徹底打掉,過去依附于這個階級的社會結構全部打散,國家性質也就更新了。所以現代國家的動員機制可以一貫到底,深入最基層,整個社會也就被有效組織起來了,現代國家建構、民族建構、社會建構、經濟發展可以系統性地展開。

所以,中國道路的獨特性,是需要放在全球語境下在和其他傳統帝國及新興民族國家的不斷對比中才能大致把握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宋念申:不要認為過去的傳統和今天的現代是撕裂的 | 專訪

“西方的所謂先進、自由和文明,與非西方世界的所謂落后、暴力和野蠻,這兩件事情是共時的,不是歷時的。它們很大程度上互為因果,而并不是因為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某一方發展出更高尚的理念?!?/p>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過去,所有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幾乎是殖民主義國家(或者其附庸)。在今天,中國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殖民帝國,這一問題成為了國際層面的隱憂之一。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歷史系教授宋念申認為,中國可以尋找一個比殖民現代性更好的替代性方案,而且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宋念申談到,對于今天的危機的批評,其實并不指向特定的文化或特定人群和國家。我們經常會把“西方”掛嘴上,但實際上,“西方”指的并非歐洲國家或歐洲人,甚至不是指白人,而是指以它的主體論述為代表的那套思維方式——其核心為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三位一體的殖民現代性對現代性的壟斷。

近年來的著作《發現東亞》《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批判了這套思維方式主導之下的時間觀和空間觀,并持續思考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天下秩序以及東亞早期現代性等傳統資源——對于當下的啟發。

面對今天民族國家體系帶來的諸多問題,宋念申認為,天下秩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另外的想象,讓我們去構想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的天下秩序?!耙盐覀兯械臍v史經驗都融進來,不要認為過去的傳統和今天的現代是撕裂的,認為我們只有學習了西方的東西才能夠走向現代。我們本來就是現代的一部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始終都在這個過程之中?!?/p>

01 不能只看到工業革命和現代化,而忽視侵略與殖民

界面文化:在我看來,你的《發現東亞》《制造亞洲》這兩本書主旨都是想要打破殖民現代性對現代性的壟斷性闡釋。這個理解是否正確?能否簡單介紹它們的異同?

宋念申:兩本書的共同之處就是反思殖民現代性。在《發現東亞》中,我主要批判的是線性的、發展主義的時間觀,即人類社會只有一個唯一的目的,按照這個目的從低到高線性發展?!吨圃靵喼蕖贩此嫉氖强臻g觀,即那種認為人類世界是拼貼式的、內部同質的、外部由邊界劃定的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

《發現東亞:修訂版》
宋念申 著
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24 

近幾十年史學的發展,一直在批判現代的單一解釋,這種解釋我們常把它叫做“現代化”,英語里叫做modernization這是冷戰時期流行的對于歷史的解釋,以歐洲歷史發展為模板,對東亞歷史研究也產生過影響。

冷戰時期美國漢學家費正清認為,非西方世界要發展、要有自身的歷史,一定要走上歐美開辟的現代化道路。個現代化跟漢語語境里面說實現四個現代化”還不完全一樣。我們說的“現代化”更多指向的是富國強兵、積累物質基礎提倡科技進步。但是西方所謂的“modernization”是指一套發展模式,只有由歐洲產生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才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非歐洲世界由于缺乏自身的歷史動力,需要西方的刺激和撞擊才能有所反應,開啟朝向現代的過程。

這種現代化理論會把人類進入現代的過程變成一個線性時間線索,有的國家是先發達的,有的是欠發達的。一個國家為什么貧窮落后?是因為沒有像西方國家這樣去發展資本主義、進行自由貿易,擁抱自由民主,實現個人解放等。隨著冷戰走向尾聲,這套理論在西方深入和徹底地批判。我們長久以來把這套論述當作是認知歷史最根本的途徑,我強調的是這套東西背后有根深蒂固的殖民性。

曾經有個階段,我們講歷史上那些崛起的大國,只講它們有契約精神、商人倫理、憲政與法制等等很少處理與之相伴的侵略、擴張、壓迫和殖民問題。西方國家實現工業化、貿易繁榮、國內治理的民主化,是因為它們在其他地方實施殖民和壓迫也就是說,西方的所謂先進、自由和文明,非西方世界的所謂落后、暴力和野蠻,這兩件事情是共時的,不是歷時的。它們很大程度上互為因果,而并是因為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某一方發展出更高尚的理念。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不能把英國出現紡紗機、蒸汽機并開啟了工業化,看成是純粹內生的歷史進程。談英國的工業化,就不得不提英國在印度破壞當地的經濟生態、壓抑印度本土的工業化可能,同時在全球殖民、開拓棉花的市場,否則適用于大機器工業化生產的原料從哪兒來?生產出來的又便宜又好的棉布賣給誰?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全球鏈條,不能只談生產端,一定要考慮它還有原料、運輸、市場貿易的環節。過去,我們只強調英國人發明了機器,從而產生了工業革命,卻不提能夠催生大機器生產的前提其實是殖民。

謝菲爾德鋼鐵工業,19世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國家,如果不對殖民現代性的歷史論述加以反思,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殖民帝國?這是因為,過去所有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幾乎是殖民主義國家(或者其附庸)。500年以來的歷史告訴西方人,所有占據生產鏈條頂端的國家,即所謂的霸權國家全都是擴張性的、殖民性的,所以它們認為中國也會一樣。我們的產業一旦走出去,不管是亞還是非洲,西方國家就說這是殖民主義,因為這就是他們學到的歷史知識。

界面文化:你在著作里提出了所謂的“東亞早期現代性”,是不是類似于我們常說的中國也有資本主義萌芽呢?

宋念申不一樣。有萌芽就有成熟有開花結果,依然把人類的發展理解成是從低到高的漸進的過程。資本主義萌芽概念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史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我們當時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里找出中國的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那套線性邏輯。當然,馬克思本人也說得很清楚,他談的是英國,甚至不是整個歐洲。但他的歷史發展階段論的確是線性的。所以,馬克思批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但是同時又認為中國是停滯的,只有到沖擊后才能走入資本主義階段。“萌芽說”的問題,是把中國的歷史強行置入了英國的范式。

我提出的“東亞早期現代性”,強調的是東亞和全球同時進入現代情境。全球是一體的,只不過不同社會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過大航海,通過連通世界的現代交通工具,人類社會第一次形成一個整體。這是真正的現代性的開端。一直到19-20世紀,所有的人類社會都參與到現代的形成過程中,只不過角色不,有的提供原料,有的提供市場;有的提供力,有的提供奴隸有的成為生產方,有的主要是消費方;有的是壓迫者,有的是被壓迫者。至少從16世紀開始,東亞就以它的方式深度卷入其中。

資本(capital)是本來就有的,但是資本主義和資本不一樣,資本主義追求的是資本的無限積累,貿易變成為了積累資本而進行的活動。商人階層崛起,追求無限的利益最大化,這一群體崛起后,逐漸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開始攫取國家權力,導致國家為私人資本服務,于是“資本”成了“主義。

歐洲宣揚的現代性,以資本主義為主要目標,以殖民主義為最重要的手段,走向帝國主義擴張至全球,這是殖民現代性最重要的三個特征,它們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我不用“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說法,是因為資本變主義一定要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相結合才可以理解。中國一直有商人,也有繁盛的貿易和手工工業,商人并沒有變成追求絕對壟斷地位的、追求資本無限積累的階層,所以明清時代中國不太能夠類比于西歐的資本主義早期階段。

02 不區分帝國帝國主義”導致討論困難

界面文化:怎么理解西方人在地圖中把中國稱為“帝國”?你在制造亞洲》中指出,地圖成為彰顯日不落帝國殖民業績的代表性圖像,以及當代世界地圖只以封閉的邊界標明國家,這樣隱藏了美國無邊界帝國”的屬性——這個帝國和中國被稱為的“帝國”,在地圖上和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宋念申地圖上最早把中國定義為帝國Imperium)的,是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之前的歐洲地圖大多王國kingdom。大概因為衛匡國覺得中國太多元了,最合適的類比對象是羅馬帝國,所以把中國定義為帝國。我在書里地圖可以用來隱藏或彰顯帝國,這里的“帝國”指的是擴張性的、殖民性的帝國主義的帝國。

在漢語語境里面討論帝國非常麻煩,因為我們不太區分帝國帝國主義”。很多時候,在漢語里說大清帝國或大明帝國,人們會以為你是在說英國、美國這種帝國主義式的帝國。

今天學術討論的困難在于所使用的詞匯都是外來的,而同樣一些詞語在中文語境和英語語境中存在很大差異。比如colony(殖民地)一詞原本是中性的,指人或動物遷移、占領了一個新的地方。但是近代有了殖民主義之后,性質完全變為負面。一些美國學者會把走西口、闖關東的移民行為,成是中國去colonize(殖民)了蒙古和東北。這個詞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歐洲人的殖民主義擴張。

帝國這個詞也一樣在政治學、歷史學討論里面,帝國指的就是幅員比較遼闊、族群眾多采取不同方式統治的多元性政治體。與帝國相對應的,其實是民族國家。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實行帝國主義擴張的國家,恰恰通過其殖民和爭霸,促使傳統帝國解體,并塑造了今天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的現代國際秩序。所以,衛匡國說的中華“帝國”,和英美這樣的現代帝國主義國家,是不一樣的。

《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
宋念申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5

界面文化:你的書里也談到,歐洲人在地圖上曾長期認為契丹和中國是兩個國家

宋念申由于知識來源的差異,這種認知曾經占據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除此之外,歐洲人固有的認知方式也造成了對中國理解的窄化。比如他們按照語言、信仰系統,把Chinese定義為說漢語、信儒家的人,用這種方式定義China這個政治單元。在他們的地圖上,China指中原這一帶,整個長城以外的北方叫Tartary(韃靼)。到了清代的時候,長城以內的中原地方叫China,長城以外叫Chinese Tartary(中國韃靼)

按照語言、族群、信仰將多元一體的中國成China和非China,這套邏輯根深蒂固,到當代依然很明顯。中國學者有時也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影響,談到中國時有一種中原中心主義的傾向。我寫作時有意避免這種情況。在《制造亞洲》里,我寫到中國的地圖學傳統的時候,加入了對漢地和西域影響很大的佛教地圖。佛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對西藏地圖影響很明顯,西藏地圖又不僅僅是佛教,它不停糅合周邊的文化,沒有截然的界限。

03 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是土地改革

界面文化:你曾在演講中說:“中國能否擺脫殖民現代性的發展路徑?僅從工業化歷程來看,中國的確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主要工業國當中,唯一一個不以殖民主義為手段發展出自主工業化的國家……中國走向現代化建立在自己付出的代價之上。中國的發展不是以殖民主義為手段、以帝國主義為權力追求的,它的目的也不是資本的無限積累,這樣的現代化,在我看來,指向了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

宋念申實現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和投入,一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社會要付出特別大的代價。歷史上大多數自主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其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都包括了對外殖民擴張。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依靠國家主導,快速步入工業化進程,到今天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大國。當初一窮二白又沒有對外擴張的中國是怎么實現資本積累的?其實是靠全民低收入實現的。

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的勞動力得到極大動員,但物質生活水準都沒有太大提高,因為大量利潤被投入再生產或其他社會基礎設施了,這種資本積累的方式主要靠抑制收入,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收入。但全民維持低收入又不是資本主義式的剝削,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主要人口的基本需求保障,特別是教育醫療。我們確實生活得巴巴的,甚至經歷了很多困難。但另一方面,這30年當中,主要生活資料(食品等)的價格也基本穩定,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的收入和商品價格都不是由市場來調控的。

我們不能否認前30年犯過錯誤,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也不能否認前30年的巨大成就。有幾件事情特別重要,奠定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騰飛的基礎。一是較為成功地避免了外部的直接安全威脅,國家主權相對完整,70多年來的建設沒有被大規模戰爭所打斷;二是普及全民教育令識字率大幅提高,而文化素質的提高伴隨著組織性的提高;基本醫療的普及,讓人口快速增長且人均壽命大幅提升;是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升。這樣一來,中國就有了全球數量最多、素質最高的勞動力,身體好、教育程度好、吃苦耐勞又有組織性。所以中國能夠接很多先發國家淘汰下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最后全球制造業大量流向了中國。這個人口優勢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具備——要么規模沒有那么大,要么素質沒有那么高。而主權獨立則是一切自主發展壯大、攀升的硬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工業化的確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宋念申(受訪者供圖)

界面文化:如果目的不是資本的無限積累,目的是什么?

宋念申舉例來說,為什么中國能夠建高鐵,而美國建不了?這與國家力量大小無關,而國家追求目標相關。高鐵需要長期的投入,有可能根本就不掙錢,但因為有了高鐵,整個國家的市場成了高效聯通的網絡北京等許多大城市方便廉價公共交通也是一樣,這些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卻沒有直接的回報。私人公司都要追求利潤,如果沒有利潤回報,是無法長期投入的。但是在中國,許多需要大量投入的公共服務事業,并不以追求資本無限積累為最終目的,因為算的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總賬。如果我們能拿市場邏輯去評判,就意味著公共服務全需要以盈利為導向,整個國家就變成了資本主義邏輯。

美國長期生活過的人都會詬病美國的醫療體系,是因為美國的醫療水平弱、醫生差嗎?不是,而是它的醫療體系變成了資本運營的模式。資本的邏輯是以利潤為導向,這對老百姓不是好事。在美國,藥品管理和監督部門不會制藥商降低藥品價格相反,制藥商作為利益集團會游說國會,要求更多的利益。利益集團用政治獻金綁架了政府的政策,這就好像大多數美國人都支持限制,但軍工復合體的游說力量太強大,限槍根本無法推動一樣。在中國,國家的力量還是在資本之上的。

界面文化: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和中國的革命傳統是否有關?

宋念申當然。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許多二戰后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雙向的,不但是對外反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更重要的是向內的自我革命。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沒有完成真正的獨立自主,因為執政的民族主義精英用民族主義的邏輯去反抗殖民主義,卻沒有改造其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用以建設現代國家。最后很多獨立國家在經濟上還是依附于前宗主國,在政治上聽命于傳統精英階層。現代國家是需要強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而舊有社會經濟結構往往是建設現代國家的阻礙。

我的觀點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革命僅是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是土地改革。土改把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地主階徹底打掉,過去依附于這個階級的社會結構全部打散,國家性質也就更新了。所以現代國家的動員機制可以一貫到底,深入最基層,整個社會也就被有效組織起來了,現代國家建構、民族建構、社會建構、經濟發展可以系統性地展開。

所以中國道路的獨特性,是需要放在全球語境下在和其他傳統帝國及新興民族國家的不斷對比中才能大致把握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龙门县| 平顺县| 石嘴山市| 临澧县| 新营市| 莱西市| 清新县| 通渭县| 临夏市| 读书| 平遥县| 秀山| 钟祥市| 高唐县| 环江| 靖安县| 台中县| 天津市| 加查县| 永城市| 车致| 勐海县| 曲阳县| 泸溪县| 海林市| 合作市| 大姚县| 宁蒗| 莆田市| 石棉县| 巧家县| 内江市| 滨州市| 宜阳县| 赣州市| 沙雅县| 泾源县| 武邑县| 隆昌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