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蘋果又雙叒叕一次向歐盟低頭了。當地時間7月11日,歐盟委員會方面宣布已與蘋果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后者承諾向競爭對手免費開放基于近場通信(NFC)技術的移動支付功能,并且相關承諾將持續10年,適用于整個歐洲經濟區。這將是蘋果史上第一次向第三方開放NFC支付,繼此前的第三方應用商店、第三方支付渠道之后,蘋果“圍墻花園”僅存的籬笆又一次被推倒。
早在2014年,蘋果方面發布了iPhone 6,除了全面擁抱大尺寸屏幕之外,NFC功能也首次被添加到了iPhone上,并且基于NFC的無觸摸支付解決方案Apple Pay也一同亮相。不同于Android陣營早在2010年就全面開放NFC,iOS直到2019年的iOS 13才為iPhone加入了NFC編寫能力,至此iPhone用戶也終于可以模擬門禁卡了。
2003年亮相的NFC是一個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它?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的數據傳輸交換。作為一個極為成熟的技術,蘋果方面長期對于NFC功能的限制顯然不僅是因為技術層面的考量,而是為了維護Apple Pay在iOS生態中的壟斷地位。
要知道,Apple Pay同樣也是蘋果服務業務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蘋果會向發卡機構收取0.15%的信用卡交易費和0.05%的借記卡交易費用。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測算,2023年Apple Pay為蘋果方面可能帶來了40億美元的收入。
如果開放了iPhone的NFC,就意味著任何App都能訪問iPhone的NFC芯片,全球各地的銀行和支付機構也能基于這一事實提供屬于自己的NFC支付,自然就不需要再與蘋果合作了。所以歸根結底,都是一個“錢”字。同樣此次蘋果方面同意向歐盟地區的競爭對手開放NFC支付,也是因為錢。畢竟按照《數字市場法案》中的相關條款,作為“看門人”的蘋果如果違規,就意味著最高10%全球營收的罰款,也就是該公司可能會收到一筆近40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
當然,蘋果也不是第一次被歐盟方面用《數字市場法案》脅迫。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之前在開放第三方應用商店這個問題上,蘋果就耍了“花招”,試圖用“核心技術使用費”來代替備受爭議的“蘋果稅”。不過這次不一樣了,蘋果干凈利落地“認栽”,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客觀的技術限制了蘋果陽奉陰違,主觀上他們也已經開始在金融領域進行收縮。
NFC就是一種無線的“握手”方式,只要符合相關技術標準,任何設備都能在非常近的距離內進行數據交換,蘋果也做不到分辨哪些數據是來自虛擬門禁卡,哪些數據是來自Apple Pay、還是競爭對手。所以一旦開放NFC支付,蘋果方面幾乎是根本就管不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蘋果已經一改往日在金融領域大踏步前進的做法,對于這個業務的態度開始趨于保守。一個月前,蘋果方面正式宣布將終止“先買后付”服務Apple Pay Later。要知道,Apple Pay Later最初是于2023年3月公布,是其推動利用金融業務、加深與消費者關系的一部分。這個服務允許消費者在六周內將50美元至1000美元的消費分成四次支付,并無需支付利息和其他費用。
Apple Pay Later的意義在于會進一步捆綁消費者,如果用戶愿意把自己的負債與蘋果關聯,那么他離開蘋果生態的概率自然也就會大幅下降,同時先買后付也將會降低用戶體驗蘋果設備的門檻。自此,金融服務就可能會成為蘋果自消費電子、健康、教育之后,又一個拉動消費者加入自家生態的理由。
如果沒有市場環境的變化,Apple Pay Later或許將會是一個成功的戰略,但是隨著過去一年半美聯儲、歐洲央行的持續加息,“先買后付”本身就已經變得沒什么性價比了。與此同時,先買后付作為一個繞過征信發放消費貸款的玩法,因此違約率也相當驚人,如若不然,國際清算銀行也不會對這種模式發出警告。
在Apple Card名存實亡、Apple Pay Later被放棄之后,蘋果過去幾年的“金融創新”幾乎直接歸零。因此在面對歐盟揮舞的法律大棒時,蘋果的抵抗意志自然也就不太堅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