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學
再不努力,以后只能開寶馬了。
這在內卷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并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話。過去近一年時間,寶馬中國推行“降價保份額”的市場策略,和其他豪華車品牌一起,積極參與價格戰,尤其是純電動車。
比如今年6月,以寶馬i3為代表的走量車型,上線后的落地價已相較35.39萬元的指導價砍半,20萬元內買寶馬成為可能。寶馬5系燃油車的起售價降至約31萬元,相當于七折優惠。即便是賣得最好的奔馳C級、寶馬3系和奧迪A4L,消費者都可能“砍下”超10萬元,落地價低于30萬元。
寶馬奔馳降價也賣不動了
以前是“沒錢買B-B-A”,現在是“沒錢才買B-B-A”。 其真實寫照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價格在逐年走高,不斷向高端市場突破。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統計,過去5年里,中國乘用車的平均價格“越降價越貴”。按照他的口徑,中國車市均價已經由2019年的14.2萬元,上漲到今年的17.9萬元。剛過去的6月,均價更高達18.6萬元。
具體到兩個品牌上看,今年6月,問界M9交付量達17241輛,上市以來累計大定超過10萬輛,成為50萬元以上車型的“銷量冠軍”。同樣是截止6月底,定價百萬元以上的仰望U8,累計銷售7501輛。其中,僅6月就賣出超過400輛,是百萬級豪車中的“黑馬”。
方正證券研報顯示,從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自主品牌在中國豪車市場的占比已經由1.38%提升至17.33%。這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及新勢力發力。 目前,比亞迪、鴻蒙智行(四界)、蔚小理等領銜的自主中高端汽車品牌,持續蠶食傳統海外豪華車品牌的市場。比如,比亞迪已經構建了“仰望+方程豹+騰勢”的中高端品牌矩陣,鴻蒙智行與奇瑞合作的第四個“界”品牌車型,也即將發布。
面對國產自主品牌的沖擊,這一兩年來,包括寶馬在內的傳統豪華車組合“B-B-A”,先后開啟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但降價并沒有換來銷量的顯著增長。
晚點Auto提及,2023年全年,寶馬中國全年折扣率為 17.66%,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代價也很明顯,寶馬去年凈利潤同比下滑超三成,汽車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率為 9.8%,低于市場預期。寶馬中國上半年累計賣出 37.6 萬輛車,同比下滑 4%。同樣大幅降價的奔馳,上半年在華銷量同比下滑近 6%。奔馳 E 級、奔馳 C 級的起售價均較指導價低約 10 萬元。
經銷商在這個過程中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有寶馬經銷商對媒體表示,無論是跑量的入門車型,還是主力車型,幾乎都陷入了買一臺虧一臺的窘境?!?月份是否沖銷量,我們很糾結。”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的《2023汽車經銷商對生產廠家滿意度暨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經銷商對廠家的滿意度逐年下降,2023年能實現盈利的經銷商比例僅有40%。
除了損害集團利潤,給經銷商帶來壓力,折價更傷害品牌價值。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6 月寶馬二手車保值率環比下滑 3%,寶馬 X3 的保值率低于蔚來 ES6。一名車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落地價 31 萬的寶馬 i3 ,開了一星期后想置換寶馬 ix3,銷售估價 21 萬元?!?nbsp;
或許意識到,單純依靠降價已經無法有效刺激銷售,緩解經銷商的壓力。寶馬中國面對將退出價格戰的傳聞,直接回應,下半年寶馬在中國市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扎穩打。
這意味著寶馬中國決定調整持續近一年的 “降價保份額”策略,不再跟著業內卷價格,機械地追求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豪華品牌也在減量。大眾近日宣布,因市場對高端電動車的需求大幅下降,或將關閉奧迪在布魯塞爾的工廠,2018 年推出的奧迪 Q8 e-tron 也可能在明年停產。更早之前,保時捷宣布減產純電車 Taycan,其上半年在華銷量同比下滑三分之一。
2023年8月,華晨寶馬營銷高級副總裁高翔曾對外表示:寶馬希望保持價格穩定,從而贏得客戶的信任,所以我們不會加入價格戰,也不會每周調一次價格,因為這并不是最有利于客戶的方式。
經過近一年的試錯,寶馬中國又回到了起點。也可以說,寶馬等豪華車品牌和自主品牌車企卷價格戰,輸了。既然卷不動,那就以最小的代價“躺平”,回到原有的策略上來,保持高端形象。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寶馬降價太多不可能,不降銷量一定會降,還有可能裁員。不如站著死,有尊嚴地接受市場的轉變。寶馬現在的水平,既卷不了價格,也卷不了技術,各方面都是落后的,買它不如買個冰淇淋。
反價格戰內卷,寶馬扛起大旗
某種程度上,“B-B-A”等傳統豪華車品牌,過去牢牢占據優勢市場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先發優勢。它們有足夠的時間沉淀品牌,品牌價值也成為其最深的護城河。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上發現超車的機會,以快打慢,逐漸顛覆原有的市場格局。
2021年,余承東在華為內部會議上表示,要把奔馳寶馬奧迪,三十幾萬到五十幾萬的這個車的空間,“一把給他干掉!”次年,李想也公開宣稱,最晚到2024年底,B-B-A國產后的中大型SUV主力車型價格將低于50萬元。
這些口號當時都認為吹得太過,目前來看,這一天即將到來。東吳證券研報表示,從2024年規劃而言,自主品牌在豪華車市場的規劃仍較積極,新能源多品類全面開花。
這也直接導致,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各大車企紛紛推出降價、限時權益、置換補貼等優惠,搶占市場份額。
價格戰無疑重塑了產業格局,新能源車的市占率得到大幅提升,特別是自主品牌銷量大幅提升,傳統合資品牌、海外品牌的車賣不動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0.3萬輛和104.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1%和30.1%,市場占有率達到41.1%。
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大幅降價后,車企的銷量上去了,但利潤下去了。比如廣汽集團今年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2.20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達20.65%,主要系價格競爭激烈,公司加大促銷力度所致。
據Wind數據顯示,從目前國內主要的18家上市車企來看,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上升的車企僅有7家(剔除凈利為負者),占比僅為38.89%。在多家車企的業績公告中,均提到了價格戰對利潤的影響。
寶馬中國的這次調整,無意中還扛起車企遠離價格戰、遠離降價“內卷”的大旗。 財經評論稱,汽車供應鏈各環節苦內卷久矣,但鮮有人敢于跳出這個旋渦。作為第一個主動退出價格戰,轉為保護品牌價格的守勢的全球性汽車品牌,寶馬的做法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有助于更多車企,重新思考低價賣車換取市場份額的必要性,從而打破價格戰的死循環。
不正常的內卷,盲目低價競爭確實不利于行業有序發展。汽車行業批評的聲音不絕。 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吉利、奇瑞、江淮汽車等車企高管,一致呼吁遠離內卷、價格戰,走品牌向上之路。比如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稱,內卷不是好事,必須研究如何擺脫內卷,走出內卷怪圈,“卷”字一日不消,中國汽車就不能真正走遍全球。
更早之前的6月6日,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目前,汽車行業“內卷”加劇。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目的是盈利,為社會做貢獻。應該有個大局格局,長遠、長期主義的戰略,而不是眼前去卷。沒有效益企業不可生存。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車企都認為內卷是壞事。 比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認為,汽車行業的內卷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常過程,是行業快速回歸良性競爭的最佳方式;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表示,“卷”是一種競爭,是市場競爭的本質,他還呼吁所有企業家擁抱并參與內卷,為國家撐起中國品牌,打造世界第一品牌。
從這個層面上說,寶馬中國退出價格戰,對于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來說,確實是一個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