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兔賽跑 王王
編輯|蔓蔓周
新能源汽車圈子一旦有點風吹草動總能搶占熱搜,新聞與八卦齊飛,好不熱鬧。
可新能源車主和股票持有者在吃瓜的時候就不那么輕松了,不是降價內卷,就是股票下跌,心臟不好都不敢看新聞。最近一段時間,特斯拉的股價頗有高歌猛進之勢。
然而7月11日,特斯拉原計劃于下月8號發布的Robotaxi跳票,該報道一經發出后特斯拉股價結束了連續 11 天的上漲勢頭,應聲跌去8%。在聚光燈之外,美國南方一個不起眼兒的校車公司,默默登頂了全球最賺錢的一支電動車股票。
Blue Bird,這家1927年成立的公司為美國幾代人制造標志性的黃色校車。就在2022年,公司還遭遇了全年虧損,而今天Blue Bird已經連續五個季度盈利,股票連續上漲超過52周。這家公司讓大多數電動汽車投資者看起來像傻瓜。我們到底錯過了什么?
01、股價翻番,全球獨一份的逆勢上揚
如果你去年這個時候all in特斯拉的股票,那么你將虧損11%。如果你當時買的是Blue Bird的股票,那么你現在正在計劃退休。
圖源:Blue Bird 過去一年里上漲123%
截至2024年7月12日,Blue Bird的股價是所有電動汽車制造商中表現最好的。年初至今,該公司股價上漲了91.83%,自去年同期以來上漲了123.42%,推動Blue Bird的市值達到16.3億美元。Blue Bird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表示,其收入同比增長15%至3.46億美元,比分析師的預期高出近5000萬美元,每股收益為0.89美元,比預期翻了將近一倍。
為了對比出Blue Bird有多么驚艷,這里不得不拉出最受歡迎的幾支電動車股票來扎個心:2024年以來,特斯拉下跌29%,Lucid 下跌33%,Rivian下跌51%,蔚來下跌42%……(截止2024年6月)
更令其他車廠眼饞的是,在當前新能源車需求放緩的局面下,Blue Bird竟然供不應求。就在第二季度,Blue Bird交付了210輛電動校車,創下紀錄。
公司稱,目前電動校車訂單積壓量約為500輛,較去年同期飆升56%。隨著消息釋出,分析師又是一波看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02、借政策東風,5年計劃創收10億美元
Blue Bird作為一家將近百年歷史的校車制造商,并沒有什么獨家秘籍。
公司既不打算發射火箭或者殖民火星,也沒計劃打造科技感未來感的出行方式。Blue Bird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專注生產校車,它的經典黃色校車也成為了安全可靠的標志,在當今校車市場占有40%以上的份額。
1994年,Blue Bird開始探索燃料替代方案,目前公司在售的校車有4種動力類型,包括燃油、汽油、丙烷和電力。目前電動車在Blue Bird的營收中占9%(去年是6%)。
真正讓Blue Bird起飛的是美國環境保護署2021年發起的“清潔校車計劃”。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安全、清潔、健康的上學路,“清潔校車計劃”預計在5年內投入50億美元,旨在到2026年用零排放環保車輛取代現有的燃料校車。不過,安靜、清潔的新能源校車成本高昂,給學區預算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激勵更多學校購買電動校車,環保署為購買零排放校車提供高達30萬美元的補貼,為低排放校車提供高達15萬美元的補貼。Blue Bird完美地乘上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
圖源:Blue Bird
2022年,該項計劃已經發放了10億美元的補貼資金,推動產生了500到700輛電動校車的訂單。Blue Bird預計,短期內可獲得2億美元營收,五年計劃期間能產生超過10億美元的潛在收入。
至于長期發展,Blue Bird估計,美國和加拿大有超過60萬輛校車,其中95%是柴油車;公司認為未來20年電動校車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他們希望借政策東風快速占領市場。
不得不說,Blue Bird的策略挺成功。如今新能源車行業遭遇滑鐵盧,響應政策的號召、跟緊政府的步子也不失為企業的一條相對好走的路。例如同樣是聚焦在新能源公共交通的Glydways,通過為其電動車修建小型的專用道路,使車輛在行駛中無需停車或減速,不僅提升出行效率,還比Uber、地鐵便宜。目前,Glydways已經累計融資1150萬美元,并與加州的康特拉科斯塔縣、圣何塞機場達成合作,項目正在落地中。
03、新能源車熱潮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真令人惋惜,把新能源車的市值和歷史最高位做個對比,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絕大部分廠商都縮水了90%以上。那小部分廠商并沒有更幸運,而是直接破產退市了。
這幾年一直霸屏占據話題中心的新能源車,為什么被投資者拋棄了?
其實,新能源車今日的“慘狀”并非無跡可尋。不妨尋根溯源回憶一下新能源股的崛起。
全球電動車第一股特斯拉于2010年上市,第二股蔚來2018年上市,兩家公司都不被投資者看好,股價并不美麗。直到2019年,特斯拉突破了規模化生產瓶頸,交付量超過30萬輛。在美股大牛市和新冠疫情的雙重背景下,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股票成為投資者追逐的目標。
在之后的兩年里,一共有22家電動車企業登陸美股,其中只有5家通過傳統IPO上市,大多數企業采用了SPAC交易的方式上市,比如Nikola、Fisker、Lordstown Motors、Lucid Motors等知名的企業,還有再次為夢想窒息的法拉第未來。(當然,它們也都在上圖中)
當時這波SPAC潮有多瘋狂呢?
舉個例子。Nikola宣布SPAC交易完成后幾天,股價就從10美元飆升至90美元,而那時候他們甚至沒有一臺完整的原型車。公司官方發布的宣傳片被網友發現造假,影片中的Nikola One并非自驅行駛,而是在斜坡上無動力溜車。這樣的騙局在當年的電動車上市潮里層出不窮。
Nikola的丑聞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很多上市的企業其實遠遠沒有驗證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研發能力、生產能力以及整個配套的供應鏈體系都沒有經受過市場的考驗,在猛然上市后,產能不足無法交付等問題暴露無疑。隨著全球經濟放緩、美聯儲加息等宏觀因素的變化,新能源車企面臨極大的壓力。
去年5月馬斯克曾預言電動車破產潮即將到來,如今看來這一預言并不夸張。新能源車3年泡沫,中間有暴富、有破產、有興奮、有疲態、有身價倍增、有鋃鐺入獄,一切竟圍繞著“交付”二字:狂歡因為特斯拉能量產交付而起,又因新勢力們無法交付而破。
唏噓之余,也不免慶幸這一天總算來了,退潮之后,方能給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真正沉淀和成長的空間,希望新能源車們能在殘酷現實中穩扎穩打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