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App
暑期旅游旺季來臨,中產最愛的郵輪卻沒那么熱鬧了。
“1999元撿漏郵輪海景房”“日韓郵輪白菜價”“尾單甩房虧本賣了”……7月以來,社交平臺和各種郵輪社群里,充斥著低價甩艙的信息,愛達魔都號、東方郵輪夢想號、MSC地中海榮耀號等似乎都面臨著客流不足的問題。
從目前各代理商發出的價格看,臨近船期,不少郵輪航線尾單的基礎房價格跌至2000元以下,部分甚至跌破四位數。
今年是中國郵輪市場全面恢復的第一年。沉寂了近四年后,郵輪運營商、代理們卻在暑期旺季“摔了一跤”。有郵輪代理商告訴時代財經,以某國際郵輪旗下一條7月航線為例,其所在公司就虧了上百萬。
郵輪游產品價格跳水,代理損失嚴重
6月底才從日本旅游回來的王琦,7月初偶然看到代理商發來的藍夢之歌尾單,又心動地下了單。
按照行程,郵輪7月6日從上海出發,途徑日本福岡,基礎房價僅需要1199元,算上660元的郵輪服務費,王琦花了不到2000元就享受了一趟全程5天4晚的郵輪游。盡管除了基礎房價及免費項目外,郵輪上還有酒水、水療等二次消費,但王琦稱自己并沒有過多額外消費,“郵輪就是享受躺平,吹海風、曬太陽、吃美食。”
雖然正值暑假,郵輪價格也相對便宜,但王琦發現郵輪上的游客沒有想象中多,“保守估計只來了全船載客定額的三分之一,上下船不用排隊,吃飯也不擁擠。”
這與往常的郵輪行情不同。
與機票、酒店類似,郵輪的預訂價格會因庫存及銷售策略而波動,一般臨近發船時,價格會越高。
但在今年暑期,卻出現了越近發船期價格越低的現象。這也讓部分提前購票的郵輪消費者大呼“被割韭菜”,一名提前數月購買了暑期地中海某航線的游客就表示,如今尾單價比她當時購買的價格便宜了一半。
這不僅僅是出現在某一家郵輪公司或某一條航線身上。
“今年暑期的郵輪市場非常差。”某大型旅行企業負責人對時代財經感慨。一家與多個郵輪品牌合作分銷的旅行社人士也稱,近來銷售比較吃力,“暑期爆冷了,收客還比不上平日。”
據時代財經了解,近期確有多艘郵輪出現尾單甩賣情況,且部分航線價格下跌幅度甚至達到了60%。以7月某郵輪航線為例,初上架時雙人間的均價在5000元/人左右,但臨近發船期,該航線內艙雙人間價格僅需2500元/人左右。
郵輪低價甩艙背后,代理們充滿無奈。
“不賣是虧,賣了也是虧。”郵輪代理商李亙告訴時代財經,其所在公司向郵輪商切艙數百個房間,船期為7月22日,但臨近船期仍有大量房間未售出,因此僅能特價處理。
李亙透露,以陽臺雙人房為例,其向郵輪商承包的成本價為6000元/人,但臨近船期銷售價格為一間房8400元,即4200元/人,要虧約30%。
即便如此,目前仍有100多間房沒有賣出。“如果沒有賣出去的話相當于全損。”李亙表示,保守估計光是這條航線,公司將虧損超100萬元。不過,也有郵輪業內人士稱,一般不會全額切艙,代理商有的訂金僅需幾百元一間,具體要看代理商與郵輪公司間的協議。
在虧損壓力面前,代理不斷降低銷售價格。不過,為穩定價格,已有郵輪公司召回了部分比例艙位。
一名代理商告訴時代財經,上星期(7月1日-7月7日)某郵輪的白菜價現在已經沒有了,“之前很多代理找郵輪公司鬧,這周郵輪公司向代理商召回了一些房,不讓賣尾單了,價格目前算是穩定了一些,最多就比正常價格便宜四五百塊。”
郵輪平臺上船吧創始人劉建斌分析稱,面對這種低價甩艙的局面,作為資源方,郵輪公司有必要主動“救市”,穩定市場價格。其稱,如果不及時回收艙位的話,可能導致以后沒有代理愿意切艙分銷、承擔風險,長期以往,將損害郵輪商的品牌形象和產品定價,“不僅郵輪方與代理商兩敗俱傷,最終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人都會受到傷害。”
郵輪行業重啟,日韓航線單一
“猝不及防”是許多郵輪人近期的心情寫照。
郵輪行業在國內發展至今十余年,據國際郵輪協會統計,自2006年第一條母港航線在上海開辟以來,截至2019年,中國母港郵輪游客量年均增長率高達52%。其中,2017年,游客數量達到495.5萬人次的歷史峰值。
受疫情影響,中國郵輪市場停滯長達四年。直到今年元旦,中國首艘國產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出發;3月,MSC地中海郵輪旗下MSC榮耀號開啟母港首航;4月,國際郵輪巨頭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光譜號”在上海開啟首航。
國內港口迎來了久違的熱鬧。皇家加勒比中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市場預訂量、航線運營情況符合基本預期。“早在去年6月開售的時候,市場反應便呈現良好的態勢,無論是直銷還是代理銷售成績都很亮眼。”
中船郵輪方面向時代財經提供的數據亦顯示,截至6月30日,愛達魔都號共運營43個航次、搭乘近18萬名旅客、平均上座率達98%,部分航次上座率超過100%。
“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消費者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對于國產郵輪的鐘愛,很多人特地來體驗愛達魔都號。”中船郵輪首席戰略研究員黃雪忠對時代財經稱。
然而,到了暑期,風向開始變化,不少代理商苦于手里的艙位賣不出去。“盡管有一些國際郵輪商價格還比較堅挺,也不免會受到波及。”劉建斌稱。
有不愿具名的旅企人士對時代財經稱,出現低價甩艙的現象與郵輪行業對于暑期預期過高有一定關系。其透露,由于七八月份為傳統的旺季,郵輪商及代理均上調了一定的銷售價格。然而,市場需求并沒有預期中火爆,不少游客對于上漲后的價格也不買單,導致暑期反而比淡季更差。
據了解,在國際通貨膨脹、燃油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下,這兩年的郵輪游價格有一定上漲。劉建斌指出,平均漲幅大概在20%左右,“中產也講究性價比,對于非剛需消費更加謹慎了。”
而郵輪航次的迅速增加,又催化了供需的不平衡。劉建斌指出,1-5月郵輪公司才相繼開啟首航,郵輪供給相對較少;但到了7-8月,市場的供給一下子翻了數倍。“暑期上海港口的競爭十分激烈,且都是載客幾千人的大郵輪。”
除此外,停滯近四年的郵輪行業體系構建與信心恢復均需要一定時間。
據悉,郵輪行業上下游產業鏈、運營體系較為龐大復雜,涉及設計建造、郵輪運營、配套服務供應鏈等多業態。
皇家加勒比中國區相關負責人便指出,盡管公司是去年第一家宣布回歸中國市場的國際郵輪公司,但卻是最后一家開啟實際運營。近一年準備期間,皇家加勒比中國區在游輪產品升級、目的地產品創新、船員招募與培訓、港口上下船、市場和渠道溝通等諸多環節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郵輪游還涉及餐飲、住宿、購物等消費業態,四年間郵輪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也在發生改變。皇家加勒比中國區相關負責人稱,回歸后公司在產品和服務上做了不少升級調整,包括開發100多條精品目的地觀光線路、提高一線崗位中文船員比例、優化港口辦票便利程度等等。
有郵輪公司人士也對時代財經直言,今年旺季沒有那么“旺”也可能受郵輪產品口碑影響。
在社交平臺上也可以看到,不少消費者對于郵輪游的體驗頗有不滿,包括上下船排隊時間長、港口接駁混亂、自助餐廳取餐混亂、服務人員技能不熟練等問題。在近期郵輪價格頻頻下探之下,有游客甚至調侃郵輪游為“海上農家樂”。
另據了解,2024年出境免簽國持續增加,也分流了部門郵輪游需求。黃雪忠就指出,目前國內郵輪產品較為單一、同質化嚴重,航線主要集中在中日韓線,后續要探索開辟更多航線,如東南亞、一帶一路航線,支持試點開辟“海上游”“沿海游”航線。
重新啟航的郵輪業,將在今年暑期面臨不小的挑戰。“現在價格暫時穩定下來了,能不能熬過去就看今年暑期了。”李亙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