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7月10日晚間,光正眼科發布2024年半年報預告,預計實現凈利潤100萬元至150萬元,同比下降80.67%至71.00%。值得注意的是,其預計實現扣非凈利潤-750萬元至-650萬元,同比暴跌283.89%至259.37%,而2023年上半年,光正眼科首次實現扣非凈利潤扭虧,但時隔一年又“打回原形”。
光正眼科表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眼科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鋼結構板塊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收入不及預期,導致公司總體營業收入略有降低。同時,公司銷售費用增加、2023年實施新一輪股權激勵使2024年上半年股權激勵費用有所增加,導致公司凈利潤不及去年同期。
2023年上半年,光正眼科的眼科業務收入為4.1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75.81%;鋼結構業務營收為1.19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1.77%。據光正眼科上述解釋判斷,2024年上半年其眼科業務的收入基本在4.14億元左右,但鋼結構業務收入下降。
另外,2023年7月,光正眼科實際控制人周永麟提議以最高價不超過9元/股回購公司股份100萬股-150萬股,用于未來對核心員工進行股權激勵。截至2023年,光正眼科已累計向8名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244名中層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員工授予741.5萬股限制性股票。
7月11日開盤不久,光正眼科以3.25元/股的價格漲停。
目前,光正眼科的業務主要分為三部分——醫療、能源和鋼結構,醫療板塊即眼科是其核心業務,近兩年占總營收的比例在七成以上。
光正眼科最早以鋼結構起家。2010年12月,當時還名為光正鋼構的光正眼科成功上市。上市后的兩年,光正眼科的業績保持了一段穩步增長的節奏。2011年、2012年的營收分別為4.26億元、4.66億元;歸母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921.59萬元、1870.89萬元。
直到2013年,光正眼科扣非凈利潤首次由盈轉虧,虧損1842.26萬元,同比暴跌198.47%。當時的光正眼科將利潤暴跌的原因歸結為財務費用大幅增加及光正鋼機、光正重工處于市場培育階段。
同年,光正眼科瞄準了當時火熱的天然氣賽道,開啟轉型之路,光正眼科通過收購和增資的方式控股慶源管輸,布局天然氣市場。2015年,光正眼科的天然氣業務營收已經略高于鋼結構的營收,成為光正眼科的主營業務,天然氣和鋼結構的營收分別為2.43億元、2.97億元。
在天然氣領域還未站穩腳跟,光正眼科又轉向了被外界稱為“金眼科”的眼科賽道。2018年和2020年,光正眼科分兩次共計支付13.41億元現金拿下新視界眼科。
天然氣和鋼結構業務不斷縮減,醫療業務成為光正眼科的核心業務,光正眼科的業務結構自此未有改動。2021年至2023年,光正眼科醫療業務的營收分別為7.6億元、5.62億元和8.36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72.73%、73.25%、77.75%。截至2023年年末,光正眼科在全國10個中心城市開設了14家專業眼科醫院和3家眼視光診所。
連鎖眼科發展的關鍵是標準化的復制和運營,在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管理層。然而,新視界眼科作為光正眼科旗下最為重要的醫療業務資產,曾經歷了管理層出走。
2018年,光正眼科收購新視界眼科之時,曾與其簽下業績承諾:新視界眼科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凈利潤(承諾凈利潤均為經審計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15億元、1.3225億元、1.5209億元。收購剩余的49%股權時的業績承諾未發生改變。新視界眼科2018年實現承諾凈利潤1.16億元,實現程度為101.19%。
收購完成第一年即2019年,新視界眼科表現亮眼,為光正眼科貢獻了營收8.38億元,凈利潤1.29億元。但第二年業績就變臉,新視界眼科扣非凈利潤2020年僅達成業績承諾的40.63%。
就在新視界眼科業績變臉的同年6月,新視界眼科創始人林春光連續大手筆減持,自當年6月2日起合計減持629.17萬股,以公告公布的減持均價來算累計套現約6438萬元。并且,大幅減持的兩個月后(當年8月8日),林春光卸任光正眼科的一切職務。
另外,因為新視界眼科業績承諾未達標,2020年光正眼科與新視界眼科對簿公堂。最終2022年宣判結果,光正眼科的全部訴求被駁回。同年,光正眼科計提商譽減值1.39億元,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截至2023年年末,新視界眼科的商譽賬面原值仍高達4.9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兩度更換賽道,但是光正眼科扣非凈利潤自2013年以來的慘淡境況未有改變,這十多年來雖然虧損程度不一,但是一直在虧損。2022年的扣非凈虧損高達2.911億元,2023年虧損有所好轉,但也虧損了576.2萬元。
2023年,光正眼科進行大筆計提減值準備。具體而言,擬計提應收賬款信用減值損失93.83萬元,核銷2.45萬元;擬計提其他應收款信用減值損失-60.02萬元,核銷2.59萬元;擬計提應收票據信用減值損失10.92萬元;擬轉回存貨減值損失270.05萬元;擬計提合同資產減值準備171.23萬元;擬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26.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