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娛價值官 劉娜娜
編輯|美 圻
雖然是拍給孩子看的電影,但《頭腦特工隊2》也是一部成年人熱烈討論的電影。在社交媒體上,成年人紛紛表達自己觀影后感慨,稱之為是一部心理學教科書式的電影。甚至有網友在豆瓣上說自己看這部電影,就像是進行了一次心理輔導。
文娛價值官在電影院里觀察發現,爆笑的孩子多,流淚的大人也不少。或許,這就是東亞文化中焦慮的部分被影像化呈現在眼前時,帶給觀眾巨大的情感沖擊。
走出影院,我們終于學會與自己的焦慮不安和解。
01 不止為青春期而拍
琴琴是北京海淀區的六年級學生,她和朋友們一起觀看了《頭腦特工隊2》。電影結束后,孩子們討論起自己對電影情節的想法。琴琴說,“我可不想為了一句‘我很棒’,讓焦焦失控。”她的好朋友鬧鬧覺得,喪喪其實很可愛。另一個朋友則認為,人不應該只有“我很棒”,或者“我很糟”兩種情況,而是電影里演的是“復雜”的整體。
琴琴的媽媽沒想到,三個11歲的孩子竟然從這部電影中獲得如此多的啟發,而媽媽也表示,自己對琴琴的“叛逆期”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琴琴的媽媽告訴文娛價值官,《頭腦特工隊2》是一部值得所有10歲左右孩子觀看的電影。處于前青春期的琴琴,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那個乖巧的小女孩如今變得有了嫉妒心,甚至因為一些小事撒謊。
媽媽對琴琴叛逆的表現很無奈,但是這部電影就像一個心理醫生,幫琴琴了解到自己“成長的煩惱”。也讓看電影的家長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雖然故事是基于海外市場進行開發的,但《頭腦特工隊2》重要的戲份“焦焦”卻很吻合中國家庭。
“焦慮”可能是中國孩子,乃至于東亞孩子們的共情點。在父母望子成龍的高期待值下,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超前學,從學習到榮譽無不攀比競爭,劇場效應伴隨中產家長和孩子一起蒙眼狂奔,生活很多時候被焦慮控制。
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觀眾的集體反思,“東亞小孩光是聽到核心意識樹說我是一個很棒的人之類的臺詞都會想哭” “愛自己,接納自我,擁抱所有的經歷與情緒”“ 焦焦應該是個東亞人”“anxiety最后因為壓力過大在控制臺面前流淚的時候,joy說let it go。我真的哭死了。學會和自己的各類情緒和平共處真的好難哦”你看,引發積極的思考,是一部文藝作品社會價值的體現。
02 孩子能看懂的心理學教科書
《頭腦特工隊》 與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具象化的方式展現了心理學中的情緒、 記憶、 潛意識等概念。 《頭腦特工隊》是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導師趙昱鯤推薦給心理學生的必看電影之一,可見這部作品的學術價值很高。
情緒與記憶: 電影通過焦焦、樂樂、 憂憂、 厭厭、 怕怕和怒怒、喪喪等角色, 擬人化了基本情緒: 焦慮、快樂、 悲傷、 厭惡、 恐懼、憤怒、沮喪等。 這些情緒不僅代表了人類的基本情感體驗, 也是構成個人記憶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通過角色的互動, 探討人類情緒對記憶形成和記憶存儲的影響, 以及情緒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和決策。
這部電影強調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焦慮的背后是渴望自己表現更好, 悲傷不僅代表著消極壓抑, 更代表著理智、 共情和對自己心靈的療愈。觀眾 通過電影中的故事情節, 學習到如何正確地認識和接納情緒。
電影《頭腦特工隊2》出現了 代表“焦慮”的焦焦角色, 成為了電影中的一個核心設定, 反映了從小孩階段跨越到成年階段的關鍵變化之一。電影中提到的成年代價之一彌散性的焦慮, 這與心理學中關于情感發展和表達的觀點相吻合。 在成年階段, 人們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直接表達情感, 學會了抑制某些情感, 如焦慮、 內疚和羞恥, 這些抑制性情感的發展是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和滿足社會期望。
這一變化體現在情感系統的復雜性增加, 人們開始學會掩飾自己的情感, 情感表現更多地成為社交性的, 即希望在別人面前展現一個理想的自我。 這種變化是成熟的標志, 但同時也意味著個體逐漸遠離真實的自我。
《頭腦特工隊2》能讓我們對大腦的情緒機制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對孩子如何看待成功和失敗也會有很好的啟發。這部電影對青春期行為發育特點和心理問題、需要的幫助,其實都有啟發和引導作用。毫不夸張地說,對于那些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且措手不及的家長來說,這是一部青少年心理輔導手冊。
03 冷門題材雙斬票房+口碑
截止文娛價值官撰稿,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頭腦特工隊2》累計票房為2.87億元人民幣,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超過12.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這一成績,使它超越了《超人總動員2》,成為了皮克斯公司歷史上全球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截止目前,美國本土票房收入達到5.435億美元,而其他地區的票房收入則為7.08億美元。
《頭腦特工隊2》目前位列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排行榜第四位,僅落后于《冰雪奇緣》(12.9億美元)、《超級馬里奧兄弟大電影》(13.6億美元)和《冰雪奇緣2》(14.5億美元)。
9年前,皮克斯《頭腦特工隊》的主創突發奇想,決定將“情緒”這么難以描述的話題拍成動畫故事,而且沒有反派,以小女孩萊莉搬家后的情感沖擊與腦內情緒的奇妙探險為主線,影片上映前市場對其預期并不高。
當觀眾發現,喜怒哀厭恐這些我們日常的情緒被擬人化,直觀地看到它們是怎樣操控我們情緒的起伏和波動后,第一波口碑效應發生了作用,很快票房也緊隨其后,《頭腦特工隊》全球票房8億美元,Metacritic和豆瓣評分為94分和8.8分,贏得風光體面。
人類的情緒多種多樣
9年后,續集《頭腦特工隊2》的故事沒有讓人失望,隨著萊莉長大進入青春期階段,12歲的她開始長青春痘、對未來的新環境焦慮、撒謊、叛逆……她所遭遇的是所有青春期孩子所能共情的“情緒化”。
而主創團隊抓住了青春期孩子情緒中最關鍵的因素——焦慮進行解構,仍然是沒有反面角色的設置,因為一切情緒都值得被接納,被接納后的自己才能恢復平靜。故事不僅能帶給青春期孩子啟發,更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
當我們看完電影,全然接納了人的復雜性,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安與焦慮,我們才會更容易感知幸福與平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