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編者按:“跨境電商”正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引擎。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占貨物貿易進出口的比重,已從2015年的1%增長到2023年的5.7%。由于各地的區位優勢、要素稟賦和產業結構等存在較大差異,在推動跨境電商轉型發展方面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界面新聞/界面智庫推出的“高質量出海——中國城市跨境電商轉型案例庫”系列報道,將通過案例和數據分析的形式,聚焦重點城市的跨境電商政策體系、發展路徑和企業訴求等,并嘗試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作為“千年商都”,加上“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加持,廣州擁有深厚的外貿基礎。
廣州位居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第一梯隊”。2023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近2000億元,9年增長136倍。廣州跨境電商占全市外貿的比重從2019年的4.4%提升至2023年的近20%。
每天,有近17萬個跨境電商包裹從廣州寄往中國30多個省區,同時也有約140萬件商品經由飛機、國際貨輪和中歐班列,從廣州海關各口岸啟程,前往全球80個國家或地區。
目前,廣州共有24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匯聚了1200余家跨境電商企業主體,形成包括跨境電商進出口平臺、物流、倉儲、運輸、報關和外綜服等在內的完整產業生態鏈。而在“千年商都”轉身跨境電商的過程中,提升物流效率、增強物流能力成為關鍵落子。
“千年商都”轉身,廣州瞄準增強物流能力
王丹丹見證了“千年商都”的華麗轉身。此前,她在一家傳統外貿公司工作,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是固定節目,她屬于地道的“老廣交”。2017年,王丹丹創建了廣州寶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切入跨境電商賽道,除了經營箱包、五金產品外,也給中小賣家提供運營、培訓等服務。
“自己剛創業,沒有很多資金,電商相對來說資金門檻會低一點。其次,傳統外貿近幾年的增速在放緩,獲客難度越來越大。”王丹丹表示,這些原因都促使她跳到了新賽道。
廣州微笑鯊戶外用品有限公司也選擇在近幾年切入跨境電商賽道,公司業務負責人馮文亮提到,公司在2020年加入了亞馬遜平臺,在去年實際展開業務,“通過亞馬遜主要做日本、歐美、加拿大市場。亞馬遜的優勢在于市場更高端、客單價更高”。
作為藍海市場,跨境電商吸引了一批淘金者。但王丹丹發現,跨境電商也有新的需要操心的領域,物流就是痛點之一。
“傳統外貿的物流不用廠家來管,一般來說,國外客戶會指定你發到某個國家或地區,剩下的物流環節采購商會自己負責。但如果做跨境電商,這一塊就要自己搞定。”王丹丹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物流成本屬于大頭,在總成本中的比重可以達到20%-30%,“比如賣100美元的商品,可能有20多美元要花在物流上”。
跨境物流一般由頭程、倉租和尾程三部分組成,物流費用因平臺而異。馮文亮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如果發亞馬遜FBA,會比發其他平臺的海外倉費用低一些,前者成本少約1/3,“因為海外倉還涉及分揀,人工費更高一些;而物流發到亞馬遜倉后,就基本沒有頭程費用了”。
增強物流能力也成為廣州發展跨境電商的著力點。廣州市商務局電商處負責人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在模式創新上,廣州推出了“六個率先”——跨境電商進出口信息化系統、“微警認證”系統嵌套使用、跨境電商公共分撥中心、進口商品溯源“真知碼”、退貨合并打包監管模式、“空鐵聯運”融合通關等六大創新舉措。

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吳偉華曾表示,通過打造廣州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通關+物流”一站式進出港服務,提貨速度縮短3小時,企業每年可以降低通關物流成本1000萬元以上。
當然,最直接的是真金白銀的政府補貼。廣州市海誠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簡稱“海誠國際”)拿到過相關補貼,公司副總經理鄭海斌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南沙區的補貼主要集中在倉租和包裹上,包裹補貼就是根據貨物每公斤補多少錢的算法,最終能反饋到賣家用戶上面,“只要有政策,我們就會去申請,反饋到用戶后,其實我們也有價格優勢”。
關地聯動,將海關監管嵌入企業物流流程
2021年2月,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正式通過聯合驗收。在綜保區“境內關外”優勢下,黃埔區政府聯動黃埔海關,雙方就如何建立聯合課題研究機制、共同推動營商環境提升和外貿經濟發展展開探討。
寵物食品零售試點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關地聯動的首個成果。2021年6月,黃埔區順利開展首批寵物食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從試點醞釀、證件準備到具體寵物食品商品的順利入庫和出貨,均得到了黃埔海關的配合和支持。
關地聯動的新趨勢在于,將海關監管嵌入企業物流和生產鏈條。今年5月,黃埔全球供應鏈中心正式運行,一批由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簡稱“捷普電子”)在國外采購的液晶顯示屏及電路板到達香港國際機場,裝車經深圳口岸入境,運達該中心接受蘿崗海關關員監卸、查驗,直至貨物放行提離。
據蘿崗海關副關長段艷紅介紹,“以往,企業要在境外完成理貨后,再向海關申報入境,現在這種模式下,海關監管完全嵌入企業物流流程當中,貨物進入黃埔全球供應鏈中心,企業完成卸貨、理貨和錄入中心倉智能理貨系統等工作后,生成理貨報告并據此向海關申報,海關對運輸車輛進入卡口到貨物提離的全過程實施視頻監控,從而減少企業境外理貨和倉儲成本”。
黃埔海關二級巡視員鐘幫奇指出,這一模式下企業進口貨物可縮短約50%的物流時間。而捷普電子物流經理田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該中心理貨的人工成本僅為海外的五分之一,倉儲成本是海外的三分之一。
鐘幫奇提到,“口岸+屬地”聯動保障重點商品通關提速,與口岸海關推進口岸屬地協同監管改革,針對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通關需求,如進口的真空包裝、防塵包裝的精密儀器、科研設備等貨物,不宜在口岸開拆檢查的問題,通過跨直屬關區協同監管機制,將貨物從口岸調離至符合條件的企業倉庫就近實施檢查,提升口岸通關效率。改革實施以來,可為企業節省70%跨境物流綜合費用,縮短80%等待檢查時間。

出口集拼,降低企業物流管理成本
對于跨境電商賣家而言,另一重挑戰在于,B2C跨境電子商務中,外貿企業面對的更多是終端消費者或小型零售商,這類客戶數量眾多、需求分散,運輸環節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一車多單”的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廣州海關一級巡視員彭純玲介紹到,在南沙海港建設“集拼智管”,實現進口拆箱、出口集拼業務線上辦理,便利企業實時掌握各環節作業狀態;打造“大宗散貨智慧監管”“特殊區域跨境電商出口集拼”等新模式,幫助企業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2021年,海誠國際與廣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集拼平臺,提供進出口集拼、海運國際中轉等服務。
鄭海斌表示,國際中轉集拼改變了傳統以船為單位的進出口模式。隨著貿易的碎片化,南沙逐步發展出以柜為單位的海運模式,船只每經停一個港口,都可以承接當地需要進出口的貨物,一個柜子里既可以裝著從韓國進口到南沙的商品,也可以裝上從南沙出口到國外的貨物,以此進行集拼。
在傳統的海運出口中,由于香港航運航線、國際班輪相對較多,珠三角的商品需要先出口至香港進行拼柜,再整柜運輸。但是,從機場雜費、本地提貨費、代理倉庫倉儲費用、人工成本,到單獨包車的費用,中轉香港模式產生的高昂成本嚴重制約著跨境電商企業的業務發展。
“現在反而是一部分香港的貨品先到南沙,在這邊集拼之后再出口到全球。”鄭海斌提到,這一趨勢在疫情之后愈發明顯。

對于小規模貨量來說,集拼方式對其成本節省起到極大的作用。鄭海斌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如果賣家單獨整柜,費用需要約1萬元,而如果是集拼,費用是1000-2000元。
接下來,海誠國際將把重心放在業務對接深圳、香港、澳門國際機場上。目前,公司搭建的大灣區機場共享貨運中心只對接了廣州白云機場,面向深圳機場的合作則到了測試階段。面向香港機場的對接也在規劃中。鄭海斌提到,“每天中轉香港的貨量很大,一天有20-30車。如果能對接更多機場,物流速度可以有大幅提升。”
陳靜所在的公司位于廣州南沙綜保區,他日常運營電商供應鏈進口部,該公司也計劃將香港備貨納入國內保稅倉。據他透露,目前正在爭取更多前端業務,把國外商家的備貨倉直接納入南沙。
從法律概念上來講,保稅區屬于境外,里面的貨物還未交稅,也沒有報關入境。陳靜認為,這種設置對貨主來說可以從兩方面減輕成本,首先是消費者下單時更好配合出貨,其次出多少貨再交多少稅,資金成本壓力也會降低。
廣州市商務局電商處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接下來將鼓勵跨境電商倉儲物流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對跨境電商企業租賃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給予不超過租金的30%的資金扶持,單家企業每年扶持金額不超過150萬元,持續降低倉儲物流企業成本。
破解特殊商品運輸難題,推動高效便捷通關模式
如何破解特殊商品運輸不順暢,是廣州當下探索的新命題。
馮文亮所在的公司主營戶外和照明產品,據他透露,平時會走其他城市報關,“我們是帶電產品,有一些港口不接帶電產品,所以在廣州沒辦法直接大批量出口,如果出口日本,會選擇從香港報關;如果是歐美地區,則是深圳”。
由于跨境電商含鋰電商品種類多、數量大,無法像大宗貨物提供航空鑒定報告,導致大部分貨物均須借助香港地區、韓國、臺灣地區等進行轉運,從而出現國內跨境電商鋰電產品運輸成本高、運輸不暢等問題。
為破解目前國內跨境電子鋰電池等貨物在中國境內各機場運輸渠道不暢通的難題,6月1日,廣州率先運行全國首個跨境電商帶電貨物數據服務平臺,實現跨境電商含鋰電貨物包機國內首飛。
廣州市商務局電商處負責人表示,跨境電商帶電貨物依托該平臺通過國內機場空運出口,物流運輸效率約提升55%、地面操作成本約降低61%。
“接下來將不斷鞏固和完善跨境電商帶電貨物數據服務平臺,推動‘一次集中預審、多機場聯合共享、多端快速出貨’的高效便捷通關模式。同時結合業務發展需要,在試點帶電貨物運輸的基礎上,平臺范圍擴展至化妝品、弱磁類消費品貨物。”該負責人表示。
而在區縣級層面,鐘幫奇透露,針對出口鋰電池危險貨物包裝檢驗監管,黃埔海關落實出口危險品“批次檢驗”改革,海關下廠檢查時間由原來的平均4小時(包括外勤通勤時間)縮短到30分鐘。1-5月,黃埔海關關區企業出口“新三樣”產品88.96億元,同比增長近10%。

針對冷鏈商品,南沙海關副關長陳曦提到,將持續推動冷鏈產業規模化發展,為冷鏈商品進口企業提供“附條件提離”和“轉場查驗”選項,推廣“提前申報”,實行優先審單、優先查驗、優先處置,開辟生鮮通關快車道,“我們正在對接區政府,謀劃推進冷鏈交易、冷鏈物流、冷鏈信息、冷鏈加工、冷鏈金融方面6項設想、7個建議。”
彭純玲表示,廣州海關也將支持在南沙建設白云機場的“異地貨站”,出口貨物在“異地貨站”完成海關監管后運至白云機場裝運離境。1-5月,通過“異地貨站”出口貨物11.58億元,同比增長40.1%。同時,將繼續支持南沙海港與白云空港聯動,深入推進跨境電商出口商品跨關區退貨試點,支持跨境電商退貨用“海運”,發貨用“空運”,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政策期待:物流價格透明化、海外倉政策福利傳遞至下游
從賣家角度而言,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徑相對有限。馮文亮指出,一種辦法是湊滿整個柜子發貨,從而壓低頭程費用,但對于中小賣家不適用;要么提前發貨、避開旺季。而各平臺暫時也沒有針對物流板塊提供太多補貼或支持。
王丹丹表示,希望可以像物流運輸公司一樣,根據物流規模直接獲得真金白銀的補貼支持,“如果有針對物流補貼的政策,可以流向兩個對象,一種是UPS、DHL這些物流公司,直接補給企業,相當于抵消了一部分運費成本;一種是直接給賣家,根據我們的出貨單量、真實的轉款記錄,根據運費規模按比例補貼。”
馮文亮認為,當下的需求集中在物流價格透明化上。目前,賣家基本跟著物流商的報價來走,自身沒有定價權或協商權。由于物流涉及多個環節,物流商通常只給出統一報價,賣家并不清楚細分環節的費用,希望能有相關規則、標準推動物流費用的透明化,形成公開的機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向界面新聞分析到,跨境電商物流環節包括采購、倉儲、配送、通關以及售后服務等,從降低物流成本來講,也需要針對不同環節入手。
王振舉例到,如在倉儲環節,賣家可以根據商品特征對應選擇境內或境外倉庫,自身倉庫、物流倉庫或電商平臺倉庫,“如果實力足夠、貨量大,完全可以自建倉庫;貨量比較小,外包、第三方物流的成本要低很多。”同樣的道理適用于運輸環節,企業可根據包裹規模、時效要求對應選擇海運、航空或陸運。
第三個環節是海關清關,影響因素在于政府間是否簽署了貿易便利化協定,或者企業是否屬于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經認證的經營者)高級認證,這都直接關系物流通關的效率。王振認為,這個環節屬于政府行為,如海關便利化協定安排、標準的統一、數據的聯通、檢驗檢疫的要求等,“這個方面取決于政府,其他的可能取決于市場”。
在最后一個環節——交付環節的降本則跟當地的物流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有關系。王振提到,通過建設智能倉儲、完善中國海外倉的智能物流設施,從而提高對訂單的處理時效,“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海外倉的建設和運營,可以補貼資金給相應企業,推動他們進行海外倉智能化的建設”。
事實上,廣州市也正在此方向推出相關政策。據廣州市商務局電商處負責人透露,后續將出臺支持海外倉高質量發展政策,培育海外倉經營主體,讓海外倉的在地倉儲模式保暢通、降成本,并細化支持跨境電商“麒麟”企業、跨境電商“鯤鵬”產業園區、優秀跨境電商“品牌出海”企業等方案。
“目前,廣州跨境電商企業布局海外倉共有85個,主要分布于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歐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占地面積約為60萬平方米,企業配送效率、物流成本優勢顯現。”該負責人說。
而王丹丹則希望,針對海外倉的政策福利可以有效傳遞至下游,或者出臺面向海外倉租賃者的補貼政策,“現在補貼都是提供給海外倉經營者,但是并沒有輻射到作為租賃者和使用者的賣家身上,海外倉方面并沒有因為獲得補貼給我們降價。我們作為賣家,把貨物放在那兒,該給多少倉儲費還是多少。作為賣家,還是希望海外倉政策支持可以進一步覆蓋到倉儲費用。”
相關專題:高質量出海——中國城市跨境電商轉型案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