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增長會 林沁
6月30日,北京長城飯店在停業半年多后,似乎迎來了一場互聯網上的“告別”。
長城飯店作為已經開業40年的北京首批中外合資五星級飯店,曾閃耀了整個1980—1990年代,也一度成為中國酒店業的標桿,如今,留下的只是一句“何時重新營業暫不得而知”。這仿佛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既有舊日的繁華,也昭示著未來的未定。
01、高端酒店,閉店加快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這幾年,高端酒店的閉店潮正在涌來,且大有加快之勢。
長城飯店之外,同樣也是在今年的6月30日,在距離長城飯店1.5公里的三里屯太古里,北京瑜舍酒店也迎來了其營業的最后一天。
作為大陸首家太古集團旗下的The House Collective居舍系列酒店,北京瑜舍酒店由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隈研吾構思打造,憑借濃烈的時代風格和無限舒展的空間設計,贏得了無數擁躉。因此,酒店關店消息一出,便有不少人趕在正式閉店前,最后再感受一下瑜舍的風姿。
也是在6月,位于盧浦大橋旁的上海綠地萬豪酒店也正式停業,所有預訂都將被轉至豫園萬麗或浦東由由喜來登等萬豪旗下的其他酒店。據了解,這一家綠地萬豪酒店此前已經以14.88億元的價格被賣給了北京銀行,后續會改造為總部辦公使用,而不再作為酒店運營。
此外,今年僅過去半年,就已有多家高端酒店傳出了停業的消息,其中不乏一些城市的地標酒店。如今年2月摘牌停業的寧波偉立索菲特大飯店、4月停業的沈陽皇冠假日酒店及上海外灘茂悅酒店、峨眉山藍光己莊等。
酒店的閉店潮,也不止今年,在此之前,高端酒店的停業就已經在緩慢進行,較為知名的,如上海嘉定喜來登酒店、南京金奧費爾蒙酒店,以及陪伴了昆明人23年的昆明大觀酒店等。而更多酒店的停業與告別,是無聲的,他們的最后一面,或許會出現在各種拍賣網站上,等待一個春暖花開的機會。
02、閉店潮為何而來?
一批高端酒店湮沒在這一輪閉店潮之下,成為了時代的注腳。潮水的涌動,有著來自內部與外部的牽引力,這一輪的閉店潮,同樣也不例外。
地產困境
地產與酒店業的關系,幾乎是直接正相關的,在地產市場興盛之時,地產商們紛紛踏足酒店業,開啟了與國際酒店品牌的合作,這些高端酒店的存在,能夠提升物業的價值,有助于地產的銷售和推廣。
此外,高端酒店的建造雖然成本高昂,但在地產商們現金流充裕的時期,它們更看重長期主義,期待在未來獲取穩定現金流和資產增值。
遺憾的是,長期的未來并沒有來,先來的卻是房地產市場由熱轉冷,房價增速放緩甚至出現回調的局面。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地產商要保全主體,就需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價值較高但又并不核心的酒店資產,成為要穿越風暴的小船上,率先被拋下的負重。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諸多定位高端、奢華的酒店資產被房地產企業甩手出售。2023年,上海萬達瑞華酒店被萬達集團出售;天津麗思卡爾頓酒店、三亞洲際酒店與光合谷溫泉酒店三家酒店被當作抵押物以20億拍賣;萬科以4.8億元向悅榕控股出售多家悅榕酒店管理權;新華聯以3.95億公開出售其持有的唐山鉑爾曼大酒店資產;今年年初,碧桂園掛牌轉讓了包括廣州市增城區鳳凰酒店在內的一系列資產。
包括前文提到的停業的五星豪華度假酒店峨眉山藍光己莊,也與地產相關。在業內人士看來,己莊曾經所屬公司藍光集團之前已經爆雷,很難繼續負荷旗下公司。而在地產業,早有企業為籌錢還款,不惜千方百計從旗下物管等子公司“抽血”。
時代變化
除了地產下行帶來的緩慢而持久的影響之外,不少高端老酒店本身,也面臨著時代變化帶來的“有心無力”,縱使過去歷史再輝煌,如今在新客群、新消費等種種新事物下,轉型無疑需要一場蝶變。
就像開頭提到的長城飯店,作為改革開放的結晶,長城飯店身上有著無數代表昔日榮光的標簽:新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酒店、第一批四星/五星級酒店、接待美國總統等各國元首政要無數、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等等。
1979年,第一批引入外資的三個試點項目獲批,001 號是中國航空食品公司,002 號和 003 號是北京建國飯店和長城飯店,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如今,包括長城飯店在內的不少老牌高端酒店,都已迎來了必須改變的時候。這樣的改變,不僅僅是設計與產品上的,也是思維上的。
長城飯店雖然也經過改造,但老舊的狀況沒有根本改善,有媒體指出,在去年9至10月期間,長城飯店單日住宿價格在600元左右。在網絡平臺上,有不同的客人發帖吐槽長城飯店設施陳舊,服務態度差,網友評分為3.7分。
老酒店們已經到了不進則退的時候,亟需跳脫出舊日的魄力,如果一味活在時代舊影之下,就將成為閉店潮的一部分。
運營壓力
近年來酒店運營成本上升,包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能源成本等在內的各項運營成本不斷攀升,也使得高端酒店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有業內人士總結的北京瑜舍的閉店原因中,就有這么兩點,一是所處商圈區位租金連年攀升;二是人工成本極高,人房比高達1:3.5。因此,即使有諸多擁躉,也使得酒店的經營難以為繼。
同時,酒店的發展,也極大地依賴背后業主方的運營情況,業主的經營存在壓力,同樣也會傳導到酒店。
以長城飯店為例,其業主之一是首旅集團,旗下有多個像長城飯店一樣老牌的酒店物業。對于需要大量投入加以改造的酒店,首旅集團恐怕是難以動用資金去進行更新改造。
旅游酒店行業高級經濟師趙煥焱就曾表示,長城飯店的停業顯然是業主艱難的選擇。他指出,首旅酒店今年一季度的RAP實際上是下降的,1773家中高端酒店平均房價只有282元,平均出租率僅61.7%,每間可供房收入為173.99元,同比下降0.31%,從房價、出租率和RAP數據表現上都不如亞朵酒店和華住酒店。
03、如何更好再見?
不過,停業的高端酒店們,并非通向同樣的命運終局,即成為歷史,再也無法再見。仍有不少酒店是在經歷低谷之后,迎來了更好的重逢。
換牌,新身份重現
近些年,不少停業的酒店,都是帶著新換的品牌重歸,而新的品牌與身份,也給酒店帶來了新的客群與活力。
比如上海兩家四季酒店,浦西四季被換為阿麗拉,浦東四季則變為麗晶,四季酒店與后兩者,雖同為奢華定位,但卻不盡相同,被洲際收購而重生的麗晶與2001年創立的阿麗拉,無疑更能貼合當代消費者的新訴求。
上海北外灘金輝索菲特酒店同樣也是“以舊換新”,其前身是老牌酒店綠地九龍賓館,新業主金輝集團在對酒店進行升級修繕后,又與雅高集團合作,最終成就了這一家法式新酒店。
煥新,新樣貌再生
諸多老牌高端酒店,曾是城市的地標,也是市民們的共同記憶,因此,它們也有著自己的堅持。留住品牌,以新樣貌再生,在某種上,也就是留住了往日的輝煌,更是創造了未來的可能。
比如蘇州南園賓館,在老牌國賓館的標簽下,通過一系列的煥新舉措,迎來了新的成熟與巔峰期。
南園賓館有著70年的發展歷史,也曾經歷過老酒店往日榮光不在的困頓時期,但在經歷過從空間設施的更新,再到經營模式的革新,憑借“江南生活方式”的打造,營銷模式與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如今已成為老牌酒店再生的絕佳范本。
轉變,新業態入局
也有一些酒店,在停業之后,關于酒店的這一段歷史,被畫上了句點,但其又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同一業主的籌謀下,以新的業態重新入局。
據悉,無論是硬件還是軟裝都還保持著良好狀態的北京瑜舍酒店,未來將作為三里屯太古里持續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重新發展為創新零售地標,未來將以新商業的姿態重新面世。
北京瑜舍的退場,雖有無奈,但也有太古地產出于商業視角的積極運作,既是被動,也是主動,因此,瑜舍的道別,并不安靜,相反,太古地產在酒店營業的最后一天,開了一個盛大的狂歡派對,如同慶祝這一家開了16年的酒店,已實現其歷史使命,順利畢業。
我們都深知,沒有什么能永垂不朽,接連告別的高端酒店們,或是無法滿足視野更為開闊的年輕消費群體需求,或是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遲遲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法門。
命運轉折,意料之中,但也正是如此,那些在意料之外,能夠走出低谷,再次與我們相見的酒店,才能為行業,博出一個更有意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