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稅務營商環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2023年國內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22289.9億元,其中制造業及相關行業受益占比超四成,中小微企業受益占比超六成。在減稅降費等各項政策支持下,新增涉稅經營主體1687.6萬戶。
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有哪些關于稅制改革、稅務營商環境的新舉措,受到各方期待。
設立全國首家稅務審判庭、率先推出十七稅(費)種綜合申報、率先實現貨物和服務出口退稅申報雙“免填報”……上海稅務部門始終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稅務服務“硬舉措”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
2023年上海市稅務局組織稅收收入15794.3億元,近五年復合增長率2.9%。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318.0億元,其中減稅降費981.8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334.9億元,階段性緩交企業社會保險費1.3億元。
2022年,上海市稅務局組織稅收收入15473.6億元。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811.8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1256.9億元,緩稅緩費484.1億元。全年累計為出口企業辦理退(免)稅1525.8億元,其中退稅997.0億元。
“對企業而言,沒有什么比真金白銀的支持更加務實有效。”上海市人大代表吳劍英在今年兩會期間說。

近年來,上海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在此過程中,上海市稅務局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延續實施創業投資企業個人合伙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同時推進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落地。
與此同時,上海市稅務局繼續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同時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稅政策。
以增值稅留抵退稅為例,聚焦小微企業和制造業,上海稅務部門通過精準提示、免填申報、優化程序等舉措優化服務。2022年獲得留抵退稅的納稅人中,小微企業占比93.4%,共享受退稅331.1億元
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上海65家企業上榜,位列全國第二。界面新聞獲悉,上海稅務部門積極落實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以“一企一策”“一企一團隊”助力獨角獸企業孵化成形、加速發展。
作為“硬核科技”屬性的獨角獸企業,博泰車聯網這兩年業務發展迅速,保持著年復49%的增長。
受益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僅2023年度,博泰車聯網符合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超8000萬元。博泰車聯網首席財務官張富凱表示,作為先進制造業企業,博泰可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5%抵減應納增值稅稅額,此一項2023年就減稅998萬元。
“真金白銀的稅收支持,將助力企業在智能汽車領域重大攻關項目中持續進階。”張富凱說。
2024年2月2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臺樣機總裝下線。這一項目由國家電投集團作為實施責任主體,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實施。8年來,研究團隊攻克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接連突破的背后,上海市稅務部門引來的資金“活水”至關重要。
中國重燃財務負責人余正春表示,稅務部門通過“首席聯絡員”制度,一對一輔導,讓企業及時快速地享受到了留抵退稅政策,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自2022年4月起,企業共申請了16次留抵退稅,合計退還稅款約4.6億元,收到的退稅款已全部投入到技術研發中。
2023年,上海市進出口總值4.2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民營企業份額提升。今年前5個月,上海市進出口總值1.75萬億元。
為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稅務部門持續優化完善出口退稅管理機制。
在高端制造領域,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已與80%以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關系,業務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企業財務部總經理李信亮介紹,處理境內外稅收政策差異對企業來說是一大難題,稅務部門多次上門,幫助企業提前化解境外涉稅風險。公司每年享受的研發費加計扣除、出口免抵退等方面的稅收優惠總金額已超過億元。近五年,公司在坦桑尼亞、巴基斯坦、埃及等地繳納稅款987萬元,均可以享受境外企業所得稅抵免。

作為全國首批實施離境退稅政策的城市,上海離境退稅銷售額和辦理退稅額始終位居全國首位。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離境退稅銷售額超過4億元,為境外旅客開具《離境退稅申請單》1萬余份,辦理退稅近4500萬元,同比增長超1倍。
在2019年首創推出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便利舉措的基礎上,上海新增三個離境退稅“即買即退”集中退付點。符合條件的境外旅客在商場內所有退稅商店消費后,拿著購物小票和退稅申請單,就可以在集中退付點申領到退稅款。
根據相關報道,上海已累計備案退稅商店近700戶,退稅商店實現南京西路、淮海路、靜安寺、陸家嘴等重點商圈全覆蓋。
中辦、國辦于2021年3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建設以發票電子化改革為突破口、以稅收大數據為驅動力的智慧稅務。
2021年12月起,上海市作為全國首批數字化電子發票試點省市之一,推進數字化電子發票試點,通過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平臺24小時在線免費為納稅人提供發票開具、交付、查驗等服務。僅2022年,上海就有112萬余戶納稅人納入數字化電子發票開票試點,累計開具數字化電子發票近839萬張。
與此同時,上海稅務部門根據企業不同行業、地域、類型等信息,運用稅收大數據精準實現“政策找人”。
在環保領域,上海市稅務局與生態環境部門共建了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綠色稅種稅源數據庫。目前,已實現生態環境部門登記信息與稅務部門征前信息比對、征中稅源控管、征后復核閉環管理,大幅提升環保稅控管質效。
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從事城鎮生活垃圾集中焚燒處置業務,對松江、青浦兩區生活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公害化處理。稅務部門通過日常涉稅信息與環保數據比對,為企業推送了環境保護稅相關減免稅政策。去年,企業累計減免稅額近2342萬元。
截至2023年底,稅務部門累計推送各類稅收優惠政策共1444.12萬戶次。2022年,總計333戶次企業通過稅收大數據匹配到上下游供應鏈,成交金額7.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還在全國率先實現貨物和技術出口退稅申報雙“免填報”,實現申報“無紙化”。出口退稅也進一步提速,去年,全市出口退稅正常業務平均辦理時間保持在4個工作日以內,對資信良好的一、二類企業辦理時間更是壓縮至2個工作日內。

“稅收法定原則”是我國稅收法治乃至整個依法治國進程的里程碑,也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更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今年年初,上海法院稅務審判庭正式成立。上海市政協委員陳貴認為,設立稅務審判庭,有助于推動稅收法治化建設,有助于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助于涉稅案件的有效解決和救濟途徑的暢通,是推動稅收法治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朱建弟曾建議,要統籌結合法制性與靈活性,綜合應用各類政策工具,進一步發揮稅收支持實體經濟復蘇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作用,提升和優化資源使用的效率。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認為,要提升稅收優惠政策精準性,精準選擇受益主體、精準把握政策適度性,同時繼續優化稅制結構、健全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地方稅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