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7月10日,廣州南沙區舉辦“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服務企業”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出臺的《南沙區優化企業服務助力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優化企業服務16條”) ,該政策從梯度培育、科技賦能、招才引智、產業聯動等8方面推出16條措施。
南沙區管委會副主任邢樺在會上指出,《南沙方案》出臺兩年以來,15%企業所得稅、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等優惠政策落地實施,國家相繼出臺“放寬市場準入15條”、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等政策,目前南沙已集聚經營主體超27萬戶,其中企業超21萬戶。
“優化企業服務16條”的目的之一在于降低企業面向政府的行政事務成本。中山大學軟件工程學院產業數字化服務中心主任戴欣解讀道,一個特別之處在于明確了工信部門作為統一的窗口來服務企業,“這是一種高效服務企業的方式,企業到了一個地方,需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門很多,一個連接點受理的形式能解決企業在各方面辦事不熟悉、費時費力的難題,例如工信部門對相關部門很熟悉,可以提前告訴企業需要準備什么材料。”
另一方面是真金白銀的支持。南沙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鐘偉彬表示,在第三代半導體、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現代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累計立項49項,支持金額1.71億元。
鐘偉彬指出,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通過20億元規模的南沙新區科技創新母基金撬動180億元社會資本,返投中科宇航、南砂晶圓、芯聚能、深海智人等區內一大批科創企業。
廣州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會執行秘書長蔡遠塵告訴記者,“我們從2017年開始統計全廣州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情況,我們看到南沙區有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就是新注冊企業在全市的占比非常大。”
蔡遠塵分析指,人工智能發展這些年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趨勢,即“軟硬結合”,具體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怎么在實體經濟的應用場景中落地:“這方面我覺得南沙有豐厚的條件。一是南沙在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領域有一定的基礎。二是南沙目前的土地開發率,整體來看對比廣州市中心區還有很大空間。”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企業發展而言,純粹依靠政策是不現實的。如何搭建配套產業鏈和科研轉換機制,是南沙眼下的命題。
2017年,戴欣團隊曾去松山湖訪問了松山湖機器人研究院創辦者、大疆董事長的導師李澤湘。李澤湘提到,之所以選擇在松山湖做機器人創新研發,因為當地會比硅谷迭代更快,且研發費用更低。機器人各類零配部件的工廠就分布在研究院周邊,絕大部分15分鐘車程就能到。在松山湖,3-7天就能拿到配件,而硅谷可能要1-3月,前者研發迭代效率高6倍,人工費用卻只有后者的六分之一。
戴欣認為,借鑒松山湖,南沙可以基于自身定位和優勢,建設產業科技創新孵化和轉化基地,特別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可以在這里建設大學成果轉換的共享園區和基地,面向國內外更多高校研究機構來試行。
“優化企業服務16條”亦提出,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技術轉移中心、霍英東研究院等院校、科研機構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加快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先行啟動區。
6月30日,深中通道實現通車,往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車程從1.5個小時縮短至半個小時左右。南沙通過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實現與深中通道直接接駁,未來南沙前往深圳車程縮短至20分鐘以內,到中山城區最快15分鐘到達。
戴欣指出,基于南沙的地理優勢,深中通道通車后南沙既可以借力深圳的科創體系,也可以快速連接中山等地的產業資源。
“南沙可以從建立高校科研機構的科創孵化研發體系開始,形成高效的協同研發+打版中心。”戴欣認為,科創團隊的核心技術往往是做好核心部件,而從各類配件到外殼包裝,都需要周邊產業的支撐,“例如結合中山五金業的加工配套,南沙打板的效率可能會提高100倍。”
另一方面是制度創新的探索。
廣州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鄭冉冉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走過了測試階段,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運營階段。下一步如何擴大區域,承接更多的運輸需求,變成了企業發展當中很重要的因素。
“深中通道促使各種人員要素增加來往。我們也希望這個契機下,各地政府可以構建基于自動駕駛商業化互認的政策體系,讓我們自動駕駛的運營可以輻射整個大灣區地區。”鄭冉冉說。
而憑借協同港澳的獨特優勢,南沙也率先在部分行業實現規則制度的突破。
廣東健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孵化的具有國家二類、三類醫療器械資質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副總經理曾彬透露道,接下來將在南沙投資建立總部大樓和粵港澳大灣區研發制造中心,第一期投入超過5億元。
“我們國家對藥品的準入管理很嚴,所以有時候行業會選擇在香港應用新藥。而即將建設的總部和研發中心,是可以把香港的醫生請過來的,在家門口就能做‘港式醫療’。”曾彬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