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潮新消費 王叁
編輯 | 杜仲
炎炎夏日,暑氣難消,空調Wi-Fi西瓜的吸引力與氣溫形成正比,出門消費的熱情經受不住烈日的蒸烤。而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打工人拿回時間與金錢的支配權,一座城市的消費活力才終于復蘇。
白天不懂夜的黑,夏日經濟是晝伏夜出的物種。當代年輕人通過月光進行“光合作用”,用夜經濟來修復日間的疲憊,從空調房到消費場的路上不應該有太陽,只有疲憊一天后的盡情釋放。
從路邊小桌到酒吧小酌,從夜市小攤到CBD,再到電影演出、密室逃脫、運動健身、達人直播、暑假文旅,多元的消費業態組成夏季新“夜”態,支撐著現代城市的經濟、文化與美好生活。
萬億新“夜”態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平時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中唐詩人王建的一首《夜看揚州市》,讓高樓紅袖徹夜笙歌的千燈夜市躍然紙上。在唐代中晚期,城市的發展帶來商業的活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唐初所設定的宵禁制度逐漸松動,夜經濟開始蔓延于各大城市。
北宋時期,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東京汴梁城打破了坊與市的界限,憑借開明的政令與發達的商業成為史無前例的不夜城,也促成了我國夜經濟的第一個高峰。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
現代化“夜經濟”概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比夜市的覆蓋范圍更廣。
為改善城市中心夜晚空巢現象,英國經濟學家提出夜經濟的概念,一般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所發生的,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為消費主體,以休閑、旅游觀光、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
夜經濟是現代城市業態之一,帶有強烈的城市建設與規劃導向,是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經濟在第二時空的進一步延伸。
我國夜經濟起步于1990年左右,同樣由政策的推動與經濟的發展共同催生,逐漸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從最初的夜市,發展出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消費業態。
從經濟學角度看,夜間燈光與地區的經濟水平密切相關,一個地區的夜間燈光明亮,意味著該地區經濟活躍。
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18時至22時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二分之一。
18時至22時也被稱作夜經濟的黃金四小時。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中國夜間經濟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底規模突破30萬億元,預計2023年將突破48萬億元。
6月夜生活節期間,上海市單月夜經濟消費總額超過400億元;長沙夜間消費占全天消費的60%左右,直接、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100萬;北京王府井每天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出現在夜間,深圳夜間服務業體量占到行業一半,成都、重慶2/3的餐飲產值來源于夜間經濟。
河南開封鼓樓、武漢戶部巷、南京夫子廟、長沙坡子街、廣州上下九、成都寬窄巷子、敦煌沙洲、西安不夜城……隨著夜經濟的發展,夜市開始成為城市的地標,以各具特色的煙火氣喚醒每個人記憶中的獨特夜味。
夜經濟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商業化程度的標尺,代表著當地居民生活的多元化與富裕程度,也是吸引外地游客、振興文旅產業的舞臺。
2021年11月起,文化和旅游部分批次遴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截至目前,已公布三批共345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在我國城鎮化水平穩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加快布局夜經濟,以消費新“夜”態點亮城市新名片。
夜經濟的發展有兩大支柱,一是交通基礎設施,二是規模化、多樣化消費供給能力,這也是夜經濟從大城市崛起的原因。
而在網約車、外賣、直播帶貨、線上票務等消費方式出現后,夜經濟成為日間經濟的延續,消費行為的時間跨度被延長,也是夜間消費的支出占比持續提升的助力。
當然,消費產業的發展和變化離不開“人”的要素。
BOSS直聘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有81%的群體表示工作中需要加班,一周加班天數在2-3天人群占比達32%;獵聘數據則顯示,42.9%的職場人日常經常加班,還有34.8%的受訪者表示有擺攤做小生意的打算。
內卷成為常態,打工人是夜經濟的頂梁柱,他們的餐飲、休閑、娛樂因白天的工作而自動推遲,又因打工的壓力憧憬著成為地攤的經營者。對一二線城市打工人而言,夜經濟是消費需求的“延時滿足”。
牛馬走進羅馬,白天賺錢晚上花,經濟內循環完美運轉。
而在工作節奏相對和緩的三四線城市,年輕消費群體在購房、租房、交通、餐飲等基本開銷方面的壓力較小,個人財產中可自由支配的比例更高。對小鎮青年而言,夜經濟是生活方式的補充調劑。
逐漸成長為消費市場主力軍的90后、00后,本來就對各類新型消費形式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是新消費業態的拓荒者與嘗鮮者,從供需兩端構成了夜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推動力。
此外,暑期恰逢畢業季,年輕學生群體和親子家庭也是暑期夜經濟消費的主力,在夜經濟的消費場景中展現出強勁的消費潛力。
直播、短視頻、種草平臺等傳播形式的出現,數字化技術在文旅產業的應用,也為夜經濟的出圈鋪平了線上的高速路。網紅地標、主題展會、店主直播、VR夜游乃至無人機燈光秀,數字經濟從供給側深入夜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讓每一個夜晚都顯得更加浪漫。
食、購、娛、游
夜經濟未必由吃開始,但一定離不開吃。
每一張夜里不甘寂寞的嘴,每一個夜里深不見底的胃,每一座不夜城都少不了的“深夜食堂”,讓夜經濟從味蕾開始綻放。
火鍋燒烤小龍蝦,雞架炸串烤地瓜,鍋盔腸粉關東煮,蹄花腦花冒烤鴨,螺螄粉,串串香,才炫完一碗臭豆腐,又見天水麻辣燙。
可以不出門,但不能不吃飯。深夜加班的每一秒都沖擊著打工人的心理防線,難道加了一天班,再來一頓減脂餐?
點開外賣列表的輕食沙拉,郭德綱在我的腦袋里報起了菜名。
餓了么數據顯示,2023年夏季,營業至夜宵檔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15%,平均營業時間延長一成;近九成餐飲外賣商家營業至夜宵檔,49%商家夜間的營業額同比有所提升。同時,消費者夜間外賣消費的筆單價顯著高于全天平均值,長沙的夜間筆單價比全天高出近25%。
過去,要想加入夜宵檔市場,或許只能在夜市里支攤賣烤腸;如今,餐飲行業的標準化與連鎖化程度提升,半成品和預制菜的供應愈發充足,吸引著更多小店主和小攤主的加入。
美食配酒,越喝越有,美食填飽搬磚的肉體,美酒滋養受傷的心靈,打工人的早C晚A,灌溉著飲品的萬億市場。
白天飲食補益身體,夜晚飲食補益靈魂。夜間覓食的需求并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悅己消費的精神需求。當代年輕人對于飲品既挑剔又包容,于是咖啡和新茶飲朝著萬店的目標大步邁進,小酒館的數量和銷量連年提升。
夜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小酒館的生意越紅火。美團發布的2024年酒吧指南數據顯示,北京的精釀啤酒搜索熱度全國最高,小酒館上榜數位居第一,酒吧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20%;成都夜間吃喝玩樂消費訂單占全天的比重近六成,酒吧數量居全國首位,酒吧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超66%;上海酒吧的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80%。
食與飲共同構成了夜經濟的半壁江山,另外的半壁則包含著更豐富的娛樂與文化消費內容。很多消費者與創業者對夜經濟的理解還停留在小吃和夜市上,但夜經濟兼容并包,又獨具特色。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發布的《2023中國城市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2年這十年期間,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人們在文化、娛樂、旅游等服務型消費的支出持續增長,2021年人均服務型消費支出突破1萬元,這說明消費者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社交、自我實現等精神層面的滿足。
支付寶數據則顯示,2023年夏季,小微商家夜間消費成交額增速最快的場景,涉及文旅、休閑玩樂、車主服務、零售、餐飲、交通出行、便民生活等多個行業。
其中,以樂園、景區為代表的文旅行業,以電影演出、社交直播為代表的休閑娛樂行業,為夜間小微經濟貢獻了最多的增長類目;而以服飾美妝、母嬰為代表的零售,牢牢占著高速增長的前排。
也就是說,當娛樂與文化消費成為新的引擎,“吃喝”不再是夜間出門的唯一動力,KTV與網吧也不再是“玩樂”的終點站,電影、劇本殺、密室逃脫、音樂節、藝術展、游船、飛盤、騎行,一系列新舊業態正在夜色中復蘇,成為消費力回流線下的抓手,也是商家共享夜經濟增長的新賽道。
此外,高度發達的夜經濟也是外地游客去往一個城市的理由。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消夏避暑夜游報告2023》顯示,夏季不僅是旅游的旺季,也是夜間旅游的黃金期。2020年后,文化引領、主客共享的夜間旅游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居民夜間旅游出行意愿強烈,95%的受訪者表示有夜游出行計劃。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調查,消費者對演出、文化集市、文化場館等夜間活動項目具有很大的興趣。同時,國家的一、二、三級博物館的夜間開放比例提高到了近12%;全國的5A級景區、4A級景區的夜間開放率也分別達到了近23%、20%;居民自身也積極參加夜游、夜跑等活動。
文旅體不分家,在餐飲、購物、文旅等形式之外,運動也在成為夜經濟的增長點,除了傳統的跑步、游泳、騎行、球類、健身,飛盤、瑜伽、街舞等新形式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更有新型賽事催動的經濟模式,比如近年爆火的村BA、村超,單場比賽可以吸引約5萬名觀眾到場,成為“年度網絡用語”的同時,帶動了吃、住、行、游多個相關產業。
網紅城市的交替出圈,背后是競爭愈發激烈的文旅市場,夜間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趨勢,正在倒推城市與商家的供給結構調整,文化創意的重要性持續加碼,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的回頭客更多。
消費形式的變化考驗著品牌與商家結合創意與技術的能力,夜經濟憑借增長的潛力成為科技、文化、藝術融合的創新場。從小商品市場輻射全國景點的“偽文創紀念品”在見多識廣的游客眼中不再受喜,城市文化底蘊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傳統文化故事的提煉與現代化演繹,成為夜間文旅產業獲客的內功。
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故事值得挖掘;另一方面,我國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供給缺口尚在,為夜經濟的持續發展留下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在傳統夜市的基礎上,多座城市已規劃出商業綜合體、夜經濟集聚區、夜游地標在內的綜合性消費矩陣,通過供給多元化、功能復合化、文創個性化的方式將夜經濟打造為城市名片,才有了突破同質化困境并成為下一個網紅城市的可能。
誰在參與?
如前所述,夜經濟帶有強烈的城市規劃導向,其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推動。
2019年,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中,首次將打造活躍的夜間商業和夜間市場作為目標,并由多部門參與負責,共同推進夜間經濟消費優化、釋放城市消費潛力。
2022年,《“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全面促進文化消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發展夜間經濟。
此后,各地以夜間經濟發展為主旨,紛紛出臺各類政策加以扶持,同時優化夜間經濟結構,培育夜間生態,壯大夜間經濟規模。
比如,北京市在2019年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提出建立夜間經濟協調推進機制,策劃“點亮夜京城”促消費活動。后又陸續出臺各項措施,豐富夜間潮玩潮購新體驗。
長沙市提出將出臺《關于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閑名片行動方案(2023-2026)》,從購物、美食、酒吧構成的夜經濟1.0模式,過渡到旅游、文創、演藝等新興消費業態融合發展的2.0模式,正加速邁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科技與時尚交互共生的全新3.0時代。
廣州市則提出了《關于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區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從夜間消費載體、夜間經營監管、夜間活動組織、夜間配套支撐四方面,提出18條促進廣州夜間消費具體措施,擦亮“羊城夜市(Young城Yeah市)”城市夜間消費品牌。
上海市印發了《2023年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要點》,明確上海將做亮夜間經濟,圍繞“24小時城市”愿景,加快打造15個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和10個水岸夜生活體驗區,出臺高質量發展夜間經濟指導意見。
重慶市從2020年開始打造“不夜重慶”,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快夜間經濟發展促進消費增長的意見》《重慶市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評審辦法(試行)》《重慶市夜間經濟市級示范區建設規范(試行)》,打開夜間消費的通道。
政策的指引與城市夜經濟的發展有很強的關聯性,北京、上海、長沙、廣州、重慶、成都在不同的榜單上都是夜間消費水平較高的城市代表,也是全國知名的不夜城。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旅游課題組發布的《2023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358項相關政策,243家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構成了2023年夜游市場規模達1.57萬億的保障。
除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外,還有諸多城市依托文化底蘊開拓夜經濟市場,推出了更具特色的夜經濟模式。
比如,西安重推“大唐文化”,打造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將文化IP融入商業、休閑、娛樂、體驗等;武漢推出“木蘭不夜城”兩江夜游,打造魏晉文化聚集區;山東依托春秋文化打造“樂享春秋·孫武不夜城”沉浸式夜間文旅街區,成為啤酒節之外的夜經濟新地標……
這是當代“旅行特種兵”所追逐的國潮。
實際上,夜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階段,城市發展的典型特征是第三產業占比的提升,文化娛樂產業的供需循環增長離不開政策與資源的傾斜,這也是政策深度扶持夜經濟的根本原因。
夜經濟的另一端,是承接并轉換消費需求的小微企業。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小微企業數量占中國市場主體比例達到90%,他們是撐起夜生活場景的重要力量,也是涵養就業、創造經濟活力的主力軍。
相比于構成夜經濟供給主力的頭部商家,小微企業的轉型與跟進速度更快,無論是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渠道的崛起,還是漢服、小吃、文創、運動、劇本殺等新需求的涌現,小微企業能更快地承接消費者的需求,他們是細分市場崛起的星星之火。
有人等待下一個風口,有人已經在夜市上擺起了地攤。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消費需求催生新市場,更大的市場份額是品牌發展的保障,夜經濟龐大的市場需求為各個細分賽道留下了萬店連鎖與地攤共存的空間。
長沙的網紅城市屬性與文和友等新消費品牌之間的助推關系已經模糊,新生代網紅品牌是打造文旅城市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礎設施型企業打通夜間出行的“高速路”,創業擺攤的“小老板”則是疏通夜經濟的毛細血管。
除了政策與企業,夜經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從大型商超到連鎖便利店,從快餐小吃到連鎖餐飲,再到生鮮、烘焙、茶飲、零食、酒館、潮玩,消費者的錢之所向就是品牌爭奪的紅海,用于競爭的彈藥則由資本來補充。
正如艾媒咨詢創始人張毅所說,資本的參與有助于推動民營經濟在創新和轉型升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力點,在城市夜經濟打造的過程中,資本能夠充分洞察市場和商業機會,同時具有強大的創新力以及更接地氣。資本的介入有助于豐富夜間經濟的業態和經營模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活力。
在頂層設計、大小企業、社會資本的合力推動下,夜經濟的宏偉藍圖沿著時間與空間拓展開來。
結語
白天經濟靠生產,夜晚經濟靠消費。
當年輕人的夜生活不再與蹦迪、K歌畫等號,中年人不需要在加班的夜晚躲在車里與自己獨處,老年人的睡前活動也不局限于下象棋和廣場舞,花樣繁多的“夜玩”足以匹配不同的興趣愛好與消遣方式,消費者的回報是一個個活力四射的萬億“夜”態。
日出而作(zuò ),日落而作(zuō),越夜越嗨的新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