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否會回頭重看自己走過的路呢?又是否會聽取前人的人生經驗?前不久,球王費德勒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向2024屆畢業生發表演講,并向眾人分享了幾條有關網球的經驗和教訓。
TOPHER認為,這些經驗頗具深意,因此想與大家共同學習。其中第一條是毫不費力的成功就是白日夢。費德勒表示,自己能夠在網球場上擁有看似不費力的表現,背后是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訓練。
這種狀況也許在人生中同樣有過類似現象,例如你認為同學在沒有努力的情況下就獲得了高分,而你卻在通宵達旦地努力,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一定不存在毫不費力的成功。
第二條則是關于“極限”。無論你認為自己能走多遠,你都能走得更遠。如果你給自己設限,你就是在給自己設置障礙。挑戰極限,超越極限,你會為自己感到驚訝。
最后一條是不要害怕失敗。當你失敗的時候,你要學會處理失望,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學會更加努力。
回頭來看,我們在極度焦慮、迷茫、內卷的時代下,逐漸演變為對功績、成就、名譽的過分追求,且東亞群體的人生所有意義都圍繞著外界如何評價而打轉,卻忽略了最該重視的自我核心。
面對人生這張考卷,如果讓你重新再來一次,你會怎么做?在這個盛夏的畢業季,TOPHER特選取本期書籍,希望能夠為所有處在人生重要路口的人們,帶去一絲新的思考和慰藉。
PART 1 努力或許會有所收獲
在今天的社會,普通人如何才能改變命運,實現人生的逆襲?身為父母的您,是否也在發愁盡管孩子天賦不錯,卻因不愿努力學習而成績平平?該如何賦能我們的青少年,幫助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從“父母要我學習”到“我為自己學習”?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讀書改變命運:普通人如何逆襲人生》中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為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鄭毓煌,他出生于福建農村,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的營銷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培養的國際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清華大學的工學學士和經濟學學士雙學位。
通過本書,作者講述了他和眾多優秀人士是如何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感人經歷。本書旨在幫助每一個青少年找到人生目標,激勵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斗。
看完你會發現,雖然成功者獲得成功的歷程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自己今后的人生而讀書,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只要相信自己,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長遠來看,人生就像是一本書。鄭毓煌的這本人生之書令人動容也令人深有所悟,他以自己的成長經歷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有夢想并為之努力的人,最終一定能圓夢。請相信自己,你的夢想會成真!
圖片來源:中譯出版社
薦書:《讀書改變命運 : 普通人如何逆襲人生》
作者:鄭毓煌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
PART 2 用職業精神提升自我
如何搞定客戶,順利拿下項目,成功升職加薪;如何游刃有余地工作,在職場中少走彎路,讓結果都如預期般實現……只是埋頭苦干并不可取,努力也要有法可循。
《合理努力》一書作者是IBM出身的技術人井下田久幸。他是用1年時間挽救瀕臨破產的創業公司,實現扭虧為盈的傳奇人物。
從青山學院大學理工學部畢業后,井下田久幸進入IBM日本分公司。38歲時跳槽到只有16名員工的創業公司,在公司遭遇破產危機時,擔任市場部部長并負責技術支持和銷售業務,歷經4年,擊敗微軟等競爭對手,實現300場商業博弈連勝不敗的戰績。
之后,井下田久幸跳槽到擁有2700人規模的東證一部互聯網企業JBCC,擔任執行董事兼軟件開發負責人。幾年后,擔任JBCC設立的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
從300場商業博弈連勝不敗的戰績中,井下田久幸總結出一套精準成功的“合理的努力”法,提供了在職場上不走彎路的“最短路徑”。
事實上,在當下內卷、內耗的大潮下,職場人最缺的是合理的努力。埋頭苦干并不可取,努力也要有法可循。本書作者利用理工科思維,獨創9個“合理的努力”法,讓你在職場中少走彎路,并提煉出了“報告演示法”“資料制作法”“職場溝通法”“時間管理法”“戰略思考法”等方法,讓你一次掌握精髓,在職場上取得優異業績。
作者認為,所謂“合理的努力”,也就是不怕麻煩,不怕辛苦,付出積極的努力,把別人不愿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欲速則不達,想要取得長期的勝利,并沒有捷徑可走。無論你是任職于大型企業還是初創企業,無論你是職場老手還是職場新人,這本書都能讓你有所收獲。
圖片來源:湛廬文化
薦書:《合理的努力》
作者:[日]井下田久幸
譯者:唐 燕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PART 3 切勿陷入輸贏的怪圈
隨著大家對功績、成就的追求越來越頻繁,內心的焦慮也隨之加重。可以看到,有關成功的解讀對人類的行為取向至關重要。很多人總是陷入非贏即輸的二元思維陷阱,仿佛沒能實現某種成就即宣告生活盡毀。這種想法嚴重阻礙著我們擺脫輸贏定式去探索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
那么,面對失敗的經歷,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身兼奧運亞軍、資深外交官及商務精英等多重身份的凱絲·畢曉普在《長期思維:不被輸贏定義的人生》一書中為我們做出解答。
本書作者以自己多種人生經歷為切入點,深入觀察、思考和揭示現實社會以輸贏論成敗的成因及其復雜性,創新性地提出了以3C理念為核心的長期思維:
厘清思路(clarity)——明確對我們最重要的是什么;
持續學習(constant learning)——用自身的成長而非外在的結果去定義自己;
相互聯系(connection)——積極建立人際關系,但不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較。
本書從體育、教育、商業、政治等多個維度闡述那些我們似曾相識的故事和情節、參與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利益相關者的心態和反應,以及旁觀者所受到的暗示和影響,讓你多角度、深層次地審視輸與贏,建立屬于自己的輸贏觀和長期主義思維。
作者告訴我們,要把重心放在不斷總結經驗和學習上,以探究之心重新審視輸贏標簽之外的含義。我們的生活應著眼長遠,而非急功近利;我們的人生應追求多元,而非一門心思地尋找捷徑、借助假設或過分簡化,去追求贏家的稱號或勝者的光環。
通過本書這場直擊痛點的激昂之辯,我們可以看到對贏的執念深刻地影響著人生選擇和生活體驗。但實際上,爭勝不是非贏即輸的零和博弈,更不能因為自己沒能達到某些方面的標準就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每個人的處境和稟賦不同,窄化的衡量標準不足以成為眾人追捧的價值尺度。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長期思維,即使正經歷失敗,也應把“為什么失敗的是我”轉念為“失敗給我帶來了什么”。順境修力,逆境修心。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成功本無定義,成長當無止境。
圖片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薦書:《長期思維:不被輸贏定義的人生》
作者:凱絲·畢曉普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ART 4 找回內心的平靜
平常你是否有以下癥狀:總是迫不急待想把待辦清單上的每個事項都打勾;迫切想要知道突發新聞,但看到越多新聞越焦慮;無法忽略手機通知,隨時查看各種消息;休息時卻無法放松,反而有懈怠的罪惡感。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的生活被多巴胺控制了,無止境的雄心壯志通常源于對多巴胺的過度依賴。以追求多巴胺為目標的生活會導致在痛苦中高效,而過于關注當下則會導致過度懶散。
千萬小心!這種貪多心態與超常刺激正在拖累你的效率!曾被TED譽為“有史以來最高效的人”——克里斯·貝利是全球知名的效率專家,卻在一次演講時焦慮發作,過往有效的高效技巧與放松策略,一夕之間全都失靈了。
于是,他發現自己的高效計劃似乎缺少了什么。在他看來,保持高效依然很重要,種種提升效率的建議也都有用,只是如果不懂得節制和休息,追求極度高效只會走入倦怠和過勞的死角。
在這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高效的時代,要達到真正極致的高效,找回平靜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在其撰寫的《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一書中,貝利試驗了各種找回內心平靜的方法,包括:
設定效率時間與休閑時間;建立成就清單,贊許自己完成的工作;列出可細細品味的活動,每天挑一個來品味;進行多巴胺戒斷計劃,降低超常刺激依賴;減少數字世界的活動,增加現實世界的活動;運動、冥想與減少攝取咖啡因。
這也是第一本科學探討“平靜”對現代人價值的書,通常人們更多關心的是如何抵抗焦慮,卻忽視了焦慮的反面——平靜,事實上,找回平靜心是對抗焦慮簡單卻有效的方式。
當世界混亂,當太多憂慮、擔心和關注占據我們有限的時間,平靜能幫助我們儲備更多心理能量,做好工作、過好生活。
圖片來源:湛廬文化
薦書:《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
作者:(加)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
譯者:林文韻 楊田田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PART 5 學會提出問題
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媒介的變化引發了什么樣的文化和社會變遷?我們還需要文學嗎?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歷史是不是成為人們的某種安慰?歷史學家守護的到底是什么?擇優錄取為什么會成為一種不公正?對個人成功的崇拜危害在哪?環境問題實踐層面的真實情況是什么?公眾如何有效參與其中?法律如何使良好的社會秩序成為可能?是不是存在普遍性的精神抑郁?個人如何找回快樂?西方哲學對今天的人意義在哪里?為什么年輕人普遍無意義感、無價值感?……
從九十歲老一輩學人到青年KOL,不同代際的受訪者以個體的生命經驗和具體選擇為出發點,分享面對變化無常的外部世界,如何守住自己、與無力和消沉作戰,從最小的單位開始重建。
“我不是有勇氣或者有可能講我所有想講的話,但是我絕不講一句我不想講的話”(鍾叔河) ,“記錄現實就是一種行動”(羅新),“在附近、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義”(項飆),“不要浪費糧食,不要害怕蟲子”(呂植),“每一次茍且的讓步,都會使得自身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勞東燕),“在自己定義的價值體系里,體驗到不斷積累、豐富、前進、變化的感覺”(崔慶龍),“一個人文主義者應該堅定地同機械主義、決定論、宿命論做最持久的斗爭”(張喬木)……
本輯《單讀》由9篇長訪談組成,針對歷時性的問題,邀約許知遠、郭玉潔、柏琳、楊瀟、曉宇、葉三等作者,向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從業者提問:鍾叔河、戴錦華、景凱旋、羅新、項飆、邁克爾·桑德爾、呂植、勞東燕、崔慶龍、張喬木(思想史萬有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輯中首次增設了漫畫欄目,將紙面交給年輕的漫畫作者們,表達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體驗。其中蘊含的這些問題關于今日我們置身的重重危機,比如互聯網上的心理極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歷史敘事的濫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也關于個人如何從最小的單位開展重建。同樣,由本書也可以看到,在這個“下沉年代”,相信“提出問題,是一種維持基本尊嚴的方式”。
圖片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
薦書:《多談談問題》
作者: 吳琦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單讀
副標題: 單讀33
尾
可以看到,
在當下的環境中,
人們對贏的執念深刻影響著人生選擇和生活體驗。
但爭勝不是零和博弈,
不能因為自己沒能達到世俗的標準
就認為自我沒有價值,
并陷入“卷不動又躺不平”的內耗泥潭。
其實,
生命最寶貴的不是勝利的那一刻,
而是為之奮斗的所有時刻。
希望所有人在面對人生的考卷時,
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要什么。
畢竟,
成功本無定義,
成長當無止境。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