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IVD(體外診斷)領域的集采范圍不斷擴大。7月3日,江蘇省醫保局發布《江蘇省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帶量采購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
據該征求意見稿,其采購內容為產前胎兒三體綜合征(染色體21、18、13)高通量基因測序檢測服務(即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NIPT)。
具體而言,本次報量單位為全省具備產前診斷資質的醫療機構和產前篩查醫療機構。最高有效申報價為345元。報價不高于345元的,按有效報價由低至高排序,排名前60%的企業中選。其中,價格不高于275元的全部中選,且不受上述中選數量限制。
在此之前,NIPT的價格約在千元以上。例如,2016年3月,湖北省明確NIPT檢測收費標準為1460元/次。同年7月,福建省明確省內NIPT價格為1400元/次。2019年12月,江蘇省調減NIPT價格至1200元/次。另外,2021年10月,NIPT被納入北京甲類醫保,價格為1475元/次。以此來看,本次江蘇省集采的降價幅度約為七成。
NIPT通過抽取孕婦少量外周血,以高通量測序技術(NGS)對母體靜脈血的游離DNA(包括胎兒游離DNA)進行深度測序、生信分析,以此得到胎兒遺傳信息,判斷其是否患有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
在國內,自2010年NGS技術進入臨床,NIPT成為該技術的代表性應用。率先占據該市場的是貝瑞基因和華大基因。近年來,該領域的市場格局穩定。公開數據顯示,貝瑞和華大各占到30%-40%市場。
到2016年3月,華大基因NIPT檢測樣本量突破百萬份。同年10月,國家放開試點,可以展開NIPT業務的從2015年的108家試點醫療機構,擴展至全國所有具有資質的產前篩查或產前診斷機構。
由此,NIPT也拉動著各家公司業績。借殼上市后,貝瑞基因營收一路走高,2019年達到16.18億元頂點。2015年至2019年,華大基因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收則由5.68億元增至11.76億元,在公司總營收中的占比一度超過五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隨著行業規范和競爭加劇,NIPT的利潤在變薄。另一方面,該領域的市場規模提升主要依賴于NIPT滲透率提高。但隨著國內出生人口數量下降,市場容量勢必走低。
因而,早在NIPT集采前,各家就在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出路。如2016年3月,貝瑞即推出了NIPT plus,檢測水平從染色體非整倍體提升至染色體微缺失微重復。貝瑞和華大也都開發了多種單基因病無創產前檢測。
2023年,貝瑞基因營收為11.51億元,同比下降15.83%;歸母凈利潤虧損4.27億元。其中醫學檢測服務營收占比37.33%。同期,華大基因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3.50億元、9290.04萬元,分別同比下降38.27%、88.43%。其中,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營收占比為27.07%。
7月4日,貝瑞基因投資者熱線工作人員稱,對于江蘇集采,公司暫時沒有可供分享的信息。同日,兩家公司股價均走低。截至收盤,貝瑞基因報7.12元/股,跌4.43%,當下市值25.17億元。華大基因報33.81元/股,跌2.82%,當下市值14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