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風烏氣象大模型能讓氣象預報更準確、阿里云通義大模型將應用于巴黎奧運會、SKA科學數據處理系統可以傾聽來自宇宙的聲音……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正式開幕,現場展示了中國人工智能產品及技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實踐。
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當年,人工智能再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面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此后幾年,技術的快速迭代,推動人工智能從感知走向認知、從識別走向生成、從專用走向通用。
行至第七個年頭,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還會帶來哪些驚喜?作為中國和全球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重要展示平臺,上海如何搶抓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大會的展覽規模、參展企業數、亮點展品數、首發新品數均達歷史最高。大會展覽面積超5.2萬平方米,重點圍繞核心技術、智能終端、應用賦能三大板塊,聚焦大模型、算力、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最新成果,首發一批備受矚目的創新產品。
大會以“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為主題,探討人工智能新未來,尋求前沿技術新增長,以期找到技術飛躍與倫理道德之間的平衡點。論壇主題涵蓋AI倫理治理、大模型、數據、算力、具身智能、自動駕駛、投融資等當下熱門話題。

上海已形成全產業鏈布局
2018年以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從1340億元提升至3800億元,規上企業從183家增至348家,居全國前列;產業人才數從10萬增長到25萬,約占全國1/3。
界面新聞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首輪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點任務已全部落地,上海形成了從底層芯片到核心算法、從軟件模型到智能終端、從基礎研究到創新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持續進階。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累計募資31億元,開投三年來整體投資進度超過74%。母基金部分投資了紅杉、奇績創壇等12支子基金,實際募集規模572億元。
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過備案,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商湯“日日新”、稀宇科技“海螺問問”、階躍星辰“躍問”等。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落地徐匯區,已吸引近80家大模型企業入駐。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認為,基礎大模型和行業小模型要協同并進,要在更多垂類行業領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小精尖”行業大模型。上海應充分發揮長三角的既有資源和場景優勢,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優勢。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上海建成了市級算力調度平臺,對符合條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標、資金支持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對算力建設主體給予獎勵;對于租用大模型的研發企業,經評估后給予最高10%的租用補貼。
依托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上海已開源4200億Token語料數據。在此基礎上,上海成立了語料專業運營公司,以市場化機制為大模型企業提供資源供給和標注加工等服務。同時,全市已有多款通用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發布,實現雙足避障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布局上,浦東和徐匯已經發展成為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中的高地。
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浦東新區集聚了超600家人工智能重點企業,規上企業產業規模超1400億元,約占上海40%。2023年國內的發布12款人形機器人中,就有4款出自浦東,7月4日發布的國內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青龍”,就來自浦東張江。
在7月4日舉行的產業發展主論壇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表示,上海將與海內外企業機構緊密合作,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打造超大規模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完善語料數據支撐體系,更好地助力人工智能企業創新、創業和發展。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發布
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深度偽造、隱私保護、知識產權爭議等諸多風險挑戰。
“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在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看來,這些風險包括技術內在問題以及基于技術開發帶來的風險,例如數據安全、算法歧視、能源環境等。此外,技術應用的濫用、誤用,長遠來看會對社會就業產生影響。
近年來,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不斷創新探索,出臺并實施了中國首部人工智能省級地方性法規,并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倫理專家委員會,試點分級治理和沙盒監管。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在開幕式現場發布。界面新聞獲悉,宣言倡導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商治理、共匯民智、共享成果,推動各國加強交流和對話,提出了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的系列主張。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當務之急是安全問題。其次,在治理的問題上,不應當尋求價值觀的絕對統一,更應考慮風險安全的治理經驗是否能夠共享。
薛瀾建議,全球要通過多途徑建立國際交流及防控體系,加強政府間的多邊對話機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要真正起到全面協調作用,打破各種壁壘,加強國際合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系主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周曉華認為,要開發和推廣國際認可的AI倫理和法律框架,包括數據保護、隱私權、算法透明度和責任歸屬等問題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