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我們應對自己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 | 專訪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們應對自己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 | 專訪

人類學家邁耶斯目睹了很多青少年在住院治療中有所好轉,一旦離開又被打回原形,“他們在這個無法決定他們是吸毒者還是病人的醫療系統中掙扎、對抗?!?/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 | 黃月 

今年5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部門調整了精神藥品目錄,鎮咳藥右美沙芬被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自本月1日起施行。近年來,屢有報道提及國內青少年過量服用和濫用右美沙芬的現象,因為這種中樞性鎮咳藥物容易獲得,一些未成年人為追求欣快、幻覺等體驗而過量使用并成癮。

現代人對于藥物成癮或許并不陌生。2021年美劇《成癮劑量》(Dopesick)呈現了普渡制藥的阿片類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自1995年來在美國造成的大范圍成癮問題?!独嫌延洝分酗椦蒎X德勒的馬修·派瑞生前曾在回憶錄《老友、愛人和大麻煩》中提及自己的藥物成癮經歷,其中就包括奧施康定。美籍越裔作家王鷗行曾在《大地上我們轉瞬即逝的絢爛》中回憶童年好友在一次意外受傷之后,長期沉迷于止痛藥物的悲傷過往。美國《國會山報》今年6月報道,最新調查研究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自述有認識的親友因濫用阿片類止痛藥品而死亡。

奧施康定,《成癮劑量》截圖

2005年前后,美國人類學家托德·邁耶斯(Todd Meyers)開始關注一群濫用阿片類藥物的青少年,在三年時間里,他追蹤著12名青少年在治療中心和少管所之間進進出出,然后再搬到他們稱為“家”的各種地方。他目睹很多青少年在住院治療中有所好轉,一旦離開又被打回原形。邁耶斯說,“他們在這個無法決定他們是吸毒者還是病人的醫療系統中掙扎、對抗。世界對他們有所要求,他們對此卻無能為力。”這些青少年模糊了病人與成癮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又處在從兒童到成人的轉型階段,他們的生活和人生軌跡都被成癮藥物牽扯著。

在三年的研究之后,邁耶斯持續關注著這群青少年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離開人世或遠走他鄉,他也將自己的田野調查結合臨床研究、醫學資料和民族志,產出了《診所在別處:成癮人類學和藥物依賴下的青少年》一書。他試圖做的工作,是為青少年成癮者樹立一個新的形象,他們的形象長期以來被固化成淺薄頑劣的樣貌,而實際上,“與阿片類藥物依賴相伴的青春,就像青春本身一樣參差多態。”

《診所在別處:成癮人類學和藥物依賴下的青少年》
[美]托德·邁耶斯 著 姚雨萌 譯
薄荷實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5

在下面這篇專訪中,邁耶斯批評了大眾對于藥物成癮青少年群體的偏見,指出我們應對既往的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因為阿片類藥物的濫用“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阿片類藥物的供應極大影響了藥物濫用的風險和危害,但很多人仍然將成癮視為個人問題,“我們對于個體責任的話語需要被重新思考?!?/span>

采寫 | 于亦飛

01 用藥可能成癮,治療如何繼續

你能簡要介紹一下《診所在別處》這本書嗎?在你的研究里,青少年的生活經歷是如何挑戰我們對成癮和治療的傳統理解的?

托德·邁耶斯:這本書追蹤了一小群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青少年,主要是阿片類藥物濫用。核心是為了展示青少年在藥物治療環境內外的復雜生活,想讓人們了解他們如何將自己的世界帶入診所,診所又如何跟隨他們來到外面的世界,展現了家庭和診所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同空間之間的移動已經在打破青少年藥物使用者一成不變的形象,以及社會對他們的孤立。

我不想講述一個關于治療的普通故事,或是為“所有治療都一樣”“每個都以相同的方式接受治療受并從中受益”這類錯誤說法添磚加瓦,其中最糟糕的說法是“治療最終是失敗的,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最終會再次使用藥物”。我想更詳細地描繪個體的生活,而不是依賴從其他地方截取的畫面。 

這本書最初出版于2013年,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如今回顧這部作品,從你的觀察和研究來看,醫療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保持不變? 

托德·邁耶斯:這本書2013年出版,但田野調查工作是早于出版5年完成的。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在那個時候談論阿片類藥物流行,我需要提醒人們這是什么以及意味著什么。如今阿片類藥物已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了解它們帶來的問題、了解成癮和依賴,也清楚藥物成癮的社會成本。

如果放在今天來寫,它會是一本完全不同的書,不得不考慮到阿片類藥物和藥物成癮已經成為了我們理解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個與社會隔絕的事情。事實上,這本書在現在看來具有一定預見性,比如社會、醫療和成癮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

托德·邁耶斯,現任職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是瑪喬麗-布朗夫曼醫學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在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書。(圖片來源:杜克大學出版社)

在第四章“治療與原因”中,你提到,《巴爾的摩太陽報》于2007年發表的一系列報道批判了丁丙諾啡的濫用和誤用,而這樣的報道背后,實則是更廣泛的對于使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成癮本身的公眾焦慮。這與患者身份的社會建構有何關聯,公眾又是如何決策哪些藥物可以被接受用于治療藥物成癮的?

托德·邁耶斯:從倫理上講,當治療方法存在時,向人們提供治療是當務之急。但我們知道,丁丙諾啡的情況并非如此簡單。與藥物依賴和成癮有關的療法有很多,其中許多療法從未流行過,因為它們背負著太多的社會污名。研究使用藥物并對藥物上癮的患者的復雜之處在于,他們僅僅被視為癮君子,而很少被視為病人或需要醫療干預的人。

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就是說,這些病人的處境很復雜,很多判斷涉及到治療中的愉悅或至少是無痛。這關乎人們對治療的態度,而不是治療是否有效。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倫理問題。因為一種療法不受歡迎或給患者帶來快感而拒絕治療,這意味著什么? 每當治療涉及到罪魁禍首——阿片類藥物時,人們就很難將治療意圖與愉悅、犯罪或不良行為等因素區分開來。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領域。

02 藥物依賴循環往復,仍包含對治愈的渴望

對于這些青少年來說,他們是如何看待治療的,與公眾有何不同?

托德·邁耶斯:這很有趣,這也是一個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的方面。當時關于丁丙諾啡的信息并不多。當我開始研究它時,它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讓公眾感到困擾的是,你正在使用與青少年成癮藥物相同的藥物來治療他們,這在許多報紙文章和其他報道中都有體現。這并不是什么新的發現,但由于某種原因,這引起了各種各樣的擔憂。人們常常把對戒斷癥狀的管理與吸毒產生的快感混淆在一起。因此,出于某種原因,這成為了人們心中認可這些治療方案潛力的障礙。

對于青少年來說,這些治療方法與用于治療任何其他醫療狀況的方法都差不多,既不更好也不更差。當然,自從我進行這個研究以來,又有很多關于濫用丁丙諾啡的文章被發表。但這從未真正成為診所中的關注焦點。而且,正在接受治療的青少年確實沒有把藥物治療等同于他們接觸到的其他阿片類藥物。 

這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如果你認為在讀報紙的人與在診所工作的人是不同的人,那你就錯了,公眾的感受和專業人士的感受通常以令人驚訝的方式緊密相連。因此,公眾的看法或誤解確實影響了某些療法是否能被藥物上癮者使用。但這與我們當前的情況非常不同,因為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阿片類藥物的問題是如此巨大,它影響了許多不同經濟和政治立場的人。但在當時,人們非常強烈地反對開發這些新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可以變成為依賴者提供愉悅的藥物。

在研究這些問題時,必須以某種方式承認誤解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不承認它,無論藥物是好還是壞,這些療法是有效還是無效,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嘗試解決人們對藥物濫用的誤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你在書中提到,許多工作人員過去曾有藥物濫用的經歷,并會公開與接受治療的青少年談論這些經歷。當醫生以及這些青少年進入和離開醫療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無論是在物理上還是象征意義上),他們的行動如何塑造他們對藥物依賴和治療的經歷? 

托德·邁耶斯:在住院式藥物治療中心工作的人,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員工,都非常了解毒品的使用,那些來這里接受藥物濫用治療的青少年也是如此。他們也對治療非常了解,這可能是我在做研究時收獲最大的驚喜。在診所里,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他們都非常詳細地理解了治療方法,和他們對藥物和藥物使用的了解相當。他們知道治療中的優先事項是什么,他們知道臨床推理包含什么,并且使用他們自己的版本的臨床推理來理解他們的治療。

既然他們對藥物成癮和治療的兩面都了解得如此之多,“治愈”和“療愈”的概念在這樣的敘述中是如何體現的?你提到在診所里更多地被談論的是“療愈”,但人們在私人環境中人們更多地談論“治愈”這個概念。

托德·邁耶斯:說到底,我們論的是人。 無論你有多清楚藥物使用和依賴通常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并且可能持續一生,以及從成癮或依賴中徹底被治愈的概念對于藥物濫用治療來說似乎是一個極端且陌生的概念,人們仍然抱著這樣的希望,認為如果你使用丁丙諾啡進行治療,你就會被治愈。這非常矛盾。但這些矛盾仍然被人們認可。臨床醫生并不對藥物使用的現實一無所知,他們知道他們可能會再次看到那些青少年,而且通常確實會如此。在這本書中,我追蹤了那些接受治療的人,他們離開又返回,這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使用藥物來治療成癮仍然伴隨著對治愈的渴望。因此,盡管現實中存在著成癮和康復,但我們都是人,都渴望擁有可以改變的未來。

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一方面,公眾認為用來治療成癮的藥物也會導致成癮,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尋求被治愈的方法。

托德·邁耶斯:事實上,這其中有很多矛盾。這些青少年既是患者又是成癮者。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成年人對待,但他們仍然是孩子。他們正在接受一種被認為可以使他們擺脫藥物依賴的藥物治療,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試圖治愈他們。產生成癮的生物學機制與這些藥物刺激的受體以及其他阿片類藥物刺激的受體相同。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

診所與這些孩子的世界的,之間存在微的矛盾。他們的世界被帶進了診所,診所也被帶出到了他們的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多孔且易受影響的環境。如果認為這些地方是獨立的,就會產生認知失調。你必須相信診所在象征意義上、在物理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現在,阿片類藥物危機和濫用藥物危機這兩件事都告訴我們,社會和臨床世界之間的聯系要復雜得多。

03 一個濫用藥物的人也值得接受治療和關懷

你在《柳葉刀》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由于藥物依賴導致的死亡可以被視為相對于其他更“被認可”的需求的次要問題。那么,在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期,青少年藥物依賴和獲取治療的趨勢是怎樣的? 

托德·邁耶斯:疫情引發的一個問題是:某些生命是否比其他生命更值得哀悼?什么樣的死亡是與疫情相關的,又有哪些不是?成癮和藥物濫用所導致的死亡是一種非常邊緣化的死亡形式。然而,正如我在《柳葉刀》文章中寫到的,社會隔離、醫療服務短缺、醫療危機和公共衛生危機加劇了藥物濫用的問題,這直接影響了使用藥物的人,而且這確實有非常強的社會經濟維度。

因此,若說這些死亡不在疫情期間的關注范圍內,也恰恰突顯了強制社交隔離的封鎖期間人們濫用藥物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也告訴了我們社交關系網對于保護人們有多么重要。作為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對我們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疫情突顯了這一點,我們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使用藥物的人的看法。青少年對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并沒有消失的跡象。關于阿片類藥物危機和藥物濫用危機的討論通常只關注成年人,但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在疫情前后都沒有改變。有時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我們在談論這一危機時的用語似乎沒有多少改進,我們對藥物使用和藥物濫用的看法似乎沒有多少變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在青少年時期經歷藥物依賴,治愈和療愈的過程通常會以什么方式展開?

托德·邁耶斯:我們是否將藥物依賴和成癮理解為一種終身的經歷,還是說個人處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時,藥物使用和濫用是否重要且有問題會隨之變化?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誰知道呢?但我不認為我們可以簡單地假設這是伴隨人們一生的東西。如果使用人生歷程發展模型,你會意識到在人在早期青春期、晚期青春期、進入成年期都會經歷變化,與藥物和藥物依賴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付出了大量努力,通過疾病模型、大腦變化等方式來重新思考藥物和依賴問題,試圖減輕成癮者的社會道德壓力。他們未能認識到,這些問題在根本上是社會性的事實,并且確實與個體的發展變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不僅在生物學或神經學方面被塑造,在社會上也被塑造。我們可能需要更愿意接受變化的觀念。

在當今社會中,個體被認為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但常常忽略疾病和疾病周圍的社會成因。我們應該如何把道德判斷放在一邊,并通過醫學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重新思考青少年藥物濫用?

托德·邁耶斯:第一,我們對于個體責任的話語需要被重新思考。在過去十年里,我們逐漸意識到,阿片類藥物的供應極大影響了藥物濫用的風險和危害,卻仍然將成癮視為個人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公共衛生和醫學與其他領域一樣,必須認真重新思考責任問題。 

另一方面,醫學人類學家、醫學社會學家和其他人也必須關注這些問題的道德層面。我們很容易只考慮個人責任,只把成癮者視為所有問題的焦點,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非常老式的觀念,認為他們只有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擺脫成癮?!对\所在別處》正試圖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和話語,來重新思考使用藥品的青少年的生活。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寫的東西會產生影響,但其實很難衡量。但嘗試改變觀念是值得的,展示真實和完整的圖景是人類學家值得追求的目標。

要徹底改變公共政策非常困難,但基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你對臨床醫生或政策制定者有什么建議,特別是在青少年藥物濫用和成癮方面?

托德·邁耶斯:一個起點是允許患者和成癮者的雙重身份存在,即一個濫用藥物的人也值得接受治療和關懷。這聽起來可能不像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干預方案,但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并能夠在個體層面發生,它體現在我們如何對待一個人、如何思考他的思考家庭、如何思考這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所有一切變化都始于對個體的深描,我們不要僅僅將他們看作一個成癮者或一個患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們應對自己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 | 專訪

人類學家邁耶斯目睹了很多青少年在住院治療中有所好轉,一旦離開又被打回原形,“他們在這個無法決定他們是吸毒者還是病人的醫療系統中掙扎、對抗?!?/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 | 黃月 

今年5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部門調整了精神藥品目錄,鎮咳藥右美沙芬被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自本月1日起施行。近年來,屢有報道提及國內青少年過量服用和濫用右美沙芬的現象,因為這種中樞性鎮咳藥物容易獲得,一些未成年人為追求欣快、幻覺等體驗而過量使用并成癮。

現代人對于藥物成癮或許并不陌生。2021年美劇《成癮劑量》(Dopesick)呈現了普渡制藥的阿片類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自1995年來在美國造成的大范圍成癮問題。《老友記》中飾演錢德勒的馬修·派瑞生前曾在回憶錄《老友、愛人和大麻煩》中提及自己的藥物成癮經歷,其中就包括奧施康定。美籍越裔作家王鷗行曾在《大地上我們轉瞬即逝的絢爛》中回憶童年好友在一次意外受傷之后,長期沉迷于止痛藥物的悲傷過往。美國《國會山報》今年6月報道,最新調查研究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自述有認識的親友因濫用阿片類止痛藥品而死亡。

奧施康定,《成癮劑量》截圖

2005年前后,美國人類學家托德·邁耶斯(Todd Meyers)開始關注一群濫用阿片類藥物的青少年,在三年時間里,他追蹤著12名青少年在治療中心和少管所之間進進出出,然后再搬到他們稱為“家”的各種地方。他目睹很多青少年在住院治療中有所好轉,一旦離開又被打回原形。邁耶斯說,“他們在這個無法決定他們是吸毒者還是病人的醫療系統中掙扎、對抗。世界對他們有所要求,他們對此卻無能為力。”這些青少年模糊了病人與成癮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又處在從兒童到成人的轉型階段,他們的生活和人生軌跡都被成癮藥物牽扯著。

在三年的研究之后,邁耶斯持續關注著這群青少年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離開人世或遠走他鄉,他也將自己的田野調查結合臨床研究、醫學資料和民族志,產出了《診所在別處:成癮人類學和藥物依賴下的青少年》一書。他試圖做的工作,是為青少年成癮者樹立一個新的形象,他們的形象長期以來被固化成淺薄頑劣的樣貌,而實際上,“與阿片類藥物依賴相伴的青春,就像青春本身一樣參差多態?!?/span>

《診所在別處:成癮人類學和藥物依賴下的青少年》
[美]托德·邁耶斯 著 姚雨萌 譯
薄荷實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5

在下面這篇專訪中,邁耶斯批評了大眾對于藥物成癮青少年群體的偏見,指出我們應對既往的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因為阿片類藥物的濫用“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阿片類藥物的供應極大影響了藥物濫用的風險和危害,但很多人仍然將成癮視為個人問題,“我們對于個體責任的話語需要被重新思考。”

采寫 | 于亦飛

01 用藥可能成癮,治療如何繼續

你能簡要介紹一下《診所在別處》這本書嗎?在你的研究里,青少年的生活經歷是如何挑戰我們對成癮和治療的傳統理解的?

托德·邁耶斯:這本書追蹤了一小群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青少年,主要是阿片類藥物濫用。核心是為了展示青少年在藥物治療環境內外的復雜生活,想讓人們了解他們如何將自己的世界帶入診所,診所又如何跟隨他們來到外面的世界,展現了家庭和診所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同空間之間的移動已經在打破青少年藥物使用者一成不變的形象,以及社會對他們的孤立。

我不想講述一個關于治療的普通故事,或是為“所有治療都一樣”“每個都以相同的方式接受治療受并從中受益”這類錯誤說法添磚加瓦,其中最糟糕的說法是“治療最終是失敗的,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最終會再次使用藥物”。我想更詳細地描繪個體的生活,而不是依賴從其他地方截取的畫面。 

這本書最初出版于2013年,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如今回顧這部作品,從你的觀察和研究來看,醫療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保持不變? 

托德·邁耶斯:這本書2013年出版,但田野調查工作是早于出版5年完成的。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在那個時候談論阿片類藥物流行,我需要提醒人們這是什么以及意味著什么。如今阿片類藥物已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了解它們帶來的問題、了解成癮和依賴,也清楚藥物成癮的社會成本。

如果放在今天來寫,它會是一本完全不同的書,不得不考慮到阿片類藥物和藥物成癮已經成為了我們理解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個與社會隔絕的事情。事實上,這本書在現在看來具有一定預見性,比如社會、醫療和成癮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

托德·邁耶斯,現任職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是瑪喬麗-布朗夫曼醫學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在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書。(圖片來源:杜克大學出版社)

在第四章“治療與原因”中,你提到,《巴爾的摩太陽報》于2007年發表的一系列報道批判了丁丙諾啡的濫用和誤用,而這樣的報道背后,實則是更廣泛的對于使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成癮本身的公眾焦慮。這與患者身份的社會建構有何關聯,公眾又是如何決策哪些藥物可以被接受用于治療藥物成癮的?

托德·邁耶斯:從倫理上講,當治療方法存在時,向人們提供治療是當務之急。但我們知道,丁丙諾啡的情況并非如此簡單。與藥物依賴和成癮有關的療法有很多,其中許多療法從未流行過,因為它們背負著太多的社會污名。研究使用藥物并對藥物上癮的患者的復雜之處在于,他們僅僅被視為癮君子,而很少被視為病人或需要醫療干預的人。

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就是說,這些病人的處境很復雜,很多判斷涉及到治療中的愉悅或至少是無痛。這關乎人們對治療的態度,而不是治療是否有效。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倫理問題。因為一種療法不受歡迎或給患者帶來快感而拒絕治療,這意味著什么? 每當治療涉及到罪魁禍首——阿片類藥物時,人們就很難將治療意圖與愉悅、犯罪或不良行為等因素區分開來。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領域。

02 藥物依賴循環往復,仍包含對治愈的渴望

對于這些青少年來說,他們是如何看待治療的,與公眾有何不同?

托德·邁耶斯:這很有趣,這也是一個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的方面。當時關于丁丙諾啡的信息并不多。當我開始研究它時,它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讓公眾感到困擾的是,你正在使用與青少年成癮藥物相同的藥物來治療他們,這在許多報紙文章和其他報道中都有體現。這并不是什么新的發現,但由于某種原因,這引起了各種各樣的擔憂。人們常常把對戒斷癥狀的管理與吸毒產生的快感混淆在一起。因此,出于某種原因,這成為了人們心中認可這些治療方案潛力的障礙。

對于青少年來說,這些治療方法與用于治療任何其他醫療狀況的方法都差不多,既不更好也不更差。當然,自從我進行這個研究以來,又有很多關于濫用丁丙諾啡的文章被發表。但這從未真正成為診所中的關注焦點。而且,正在接受治療的青少年確實沒有把藥物治療等同于他們接觸到的其他阿片類藥物。 

這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如果你認為在讀報紙的人與在診所工作的人是不同的人,那你就錯了,公眾的感受和專業人士的感受通常以令人驚訝的方式緊密相連。因此,公眾的看法或誤解確實影響了某些療法是否能被藥物上癮者使用。但這與我們當前的情況非常不同,因為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阿片類藥物的問題是如此巨大,它影響了許多不同經濟和政治立場的人。但在當時,人們非常強烈地反對開發這些新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可以變成為依賴者提供愉悅的藥物。

在研究這些問題時,必須以某種方式承認誤解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不承認它,無論藥物是好還是壞,這些療法是有效還是無效,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嘗試解決人們對藥物濫用的誤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你在書中提到,許多工作人員過去曾有藥物濫用的經歷,并會公開與接受治療的青少年談論這些經歷。當醫生以及這些青少年進入和離開醫療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無論是在物理上還是象征意義上),他們的行動如何塑造他們對藥物依賴和治療的經歷? 

托德·邁耶斯:在住院式藥物治療中心工作的人,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員工,都非常了解毒品的使用,那些來這里接受藥物濫用治療的青少年也是如此。他們也對治療非常了解,這可能是我在做研究時收獲最大的驚喜。在診所里,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他們都非常詳細地理解了治療方法,和他們對藥物和藥物使用的了解相當。他們知道治療中的優先事項是什么,他們知道臨床推理包含什么,并且使用他們自己的版本的臨床推理來理解他們的治療。

既然他們對藥物成癮和治療的兩面都了解得如此之多,“治愈”和“療愈”的概念在這樣的敘述中是如何體現的?你提到在診所里更多地被談論的是“療愈”,但人們在私人環境中人們更多地談論“治愈”這個概念。

托德·邁耶斯:說到底,我們論的是人。 無論你有多清楚藥物使用和依賴通常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并且可能持續一生,以及從成癮或依賴中徹底被治愈的概念對于藥物濫用治療來說似乎是一個極端且陌生的概念,人們仍然抱著這樣的希望,認為如果你使用丁丙諾啡進行治療,你就會被治愈。這非常矛盾。但這些矛盾仍然被人們認可。臨床醫生并不對藥物使用的現實一無所知,他們知道他們可能會再次看到那些青少年,而且通常確實會如此。在這本書中,我追蹤了那些接受治療的人,他們離開又返回,這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使用藥物來治療成癮仍然伴隨著對治愈的渴望。因此,盡管現實中存在著成癮和康復,但我們都是人,都渴望擁有可以改變的未來。

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一方面,公眾認為用來治療成癮的藥物也會導致成癮,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尋求被治愈的方法。

托德·邁耶斯:事實上,這其中有很多矛盾。這些青少年既是患者又是成癮者。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成年人對待,但他們仍然是孩子。他們正在接受一種被認為可以使他們擺脫藥物依賴的藥物治療,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試圖治愈他們。產生成癮的生物學機制與這些藥物刺激的受體以及其他阿片類藥物刺激的受體相同。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

診所與這些孩子的世界的,之間存在微的矛盾。他們的世界被帶進了診所,診所也被帶出到了他們的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多孔且易受影響的環境。如果認為這些地方是獨立的,就會產生認知失調。你必須相信診所在象征意義上、在物理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F在,阿片類藥物危機和濫用藥物危機這兩件事都告訴我們,社會和臨床世界之間的聯系要復雜得多。

03 一個濫用藥物的人也值得接受治療和關懷

你在《柳葉刀》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由于藥物依賴導致的死亡可以被視為相對于其他更“被認可”的需求的次要問題。那么,在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期,青少年藥物依賴和獲取治療的趨勢是怎樣的? 

托德·邁耶斯:疫情引發的一個問題是:某些生命是否比其他生命更值得哀悼?什么樣的死亡是與疫情相關的,又有哪些不是?成癮和藥物濫用所導致的死亡是一種非常邊緣化的死亡形式。然而,正如我在《柳葉刀》文章中寫到的,社會隔離、醫療服務短缺、醫療危機和公共衛生危機加劇了藥物濫用的問題,這直接影響了使用藥物的人,而且這確實有非常強的社會經濟維度。

因此,若說這些死亡不在疫情期間的關注范圍內,也恰恰突顯了強制社交隔離的封鎖期間人們濫用藥物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也告訴了我們社交關系網對于保護人們有多么重要。作為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對我們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疫情突顯了這一點,我們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使用藥物的人的看法。青少年對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并沒有消失的跡象。關于阿片類藥物危機和藥物濫用危機的討論通常只關注成年人,但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在疫情前后都沒有改變。有時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我們在談論這一危機時的用語似乎沒有多少改進,我們對藥物使用和藥物濫用的看法似乎沒有多少變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在青少年時期經歷藥物依賴,治愈和療愈的過程通常會以什么方式展開?

托德·邁耶斯:我們是否將藥物依賴和成癮理解為一種終身的經歷,還是說個人處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時,藥物使用和濫用是否重要且有問題會隨之變化?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誰知道呢?但我不認為我們可以簡單地假設這是伴隨人們一生的東西。如果使用人生歷程發展模型,你會意識到在人在早期青春期、晚期青春期、進入成年期都會經歷變化,與藥物和藥物依賴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付出了大量努力,通過疾病模型、大腦變化等方式來重新思考藥物和依賴問題,試圖減輕成癮者的社會道德壓力。他們未能認識到,這些問題在根本上是社會性的事實,并且確實與個體的發展變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不僅在生物學或神經學方面被塑造,在社會上也被塑造。我們可能需要更愿意接受變化的觀念。

在當今社會中,個體被認為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但常常忽略疾病和疾病周圍的社會成因。我們應該如何把道德判斷放在一邊,并通過醫學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重新思考青少年藥物濫用?

托德·邁耶斯:第一,我們對于個體責任的話語需要被重新思考。在過去十年里,我們逐漸意識到,阿片類藥物的供應極大影響了藥物濫用的風險和危害,卻仍然將成癮視為個人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公共衛生和醫學與其他領域一樣,必須認真重新思考責任問題。 

另一方面,醫學人類學家、醫學社會學家和其他人也必須關注這些問題的道德層面。我們很容易只考慮個人責任,只把成癮者視為所有問題的焦點,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非常老式的觀念,認為他們只有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擺脫成癮。《診所在別處》正試圖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和話語,來重新思考使用藥品的青少年的生活。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寫的東西會產生影響,但其實很難衡量。但嘗試改變觀念是值得的,展示真實和完整的圖景是人類學家值得追求的目標。

要徹底改變公共政策非常困難,但基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你對臨床醫生或政策制定者有什么建議,特別是在青少年藥物濫用和成癮方面?

托德·邁耶斯:一個起點是允許患者和成癮者的雙重身份存在,即一個濫用藥物的人也值得接受治療和關懷。這聽起來可能不像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干預方案,但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并能夠在個體層面發生,它體現在我們如何對待一個人、如何思考他的思考家庭、如何思考這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所有一切變化都始于對個體的深描,我們不要僅僅將他們看作一個成癮者或一個患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蓬莱市| 荆州市| 锡林浩特市| 崇仁县| 榆林市| 金寨县| 曲阜市| 延川县| 芜湖县| 鄱阳县| 鹤壁市| 绍兴市| 乌兰浩特市| 昌图县| 浙江省| 涿州市| 灌阳县| 大新县| 安康市| 锦屏县| 九龙坡区| 遵义县| 济宁市| 阿拉善盟| 上林县| 福鼎市| 康乐县| 巩留县| 南溪县| 信阳市| 惠安县| 东城区| 双柏县| 电白县| 青岛市| 张家口市| 巴马| 龙州县| 山西省|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