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國內核聚變賽道又迎重磅投資。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稱聚變新能)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昆侖資本)、合肥科學島控股有限公司,兩者各自出資29億元、持股比例均為20%。
同時,原股東合肥產投新能科技合伙企業 、安徽皖能豐禾聚變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安徽省科創投資有限公司出資額也大幅增加,當前持股比例分別為20.5%、20.5%和14%。股權穿透顯示,上述單位背靠合肥市國資委或安徽省國資委。
蔚來控股有限公司則通過全資子公司蔚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持有聚變新能5%的股權。
上述變更使得聚變新能的注冊資本由50億元增至145億元。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聚變新能應是目前國內注冊資本最高的一家商業核聚變公司。
聚變新能成立于2023年5月,位于安徽合肥市,法定代表人為楊曉峰,經營范圍包括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新材料技術研發、核電設備成套及工程技術研發和發電技術服務等。
目前,該公司公開披露信息較少。根據其招聘信息,聚變新能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下稱合肥等離子體所)磁約束核聚變領域的唯一成果轉化平臺,合肥等離子體所是公司的獨家技術轉讓及授權方和唯一技術股東方。
本次聚變新能新增的股東合肥科學島控股有限公司,即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的全資子公司。
合肥等離子體所成立于1978年,是中國熱核聚變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后建成常規磁體托卡馬克HT-6B、HT-6M,中國第一個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以及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
去年4月,EAST裝置實現了高功率溫度下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根據環評信息公示,聚變新能正在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 。BEST裝置將在第一代EAST裝置基礎上,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并將率先建成世界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
4月,聚變新能副總經理劉志宏在接受《安徽日報》采訪時表示,2023年1月,BEST裝置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正在按照計劃穩步推進。
“這是建設大科學裝置的一種創新方式,以往大科學裝置基本由國家統籌布局,新一代裝置的建設則是企業牽頭。”劉志宏稱,通過構建“科研院所+商業公司”伙伴模式,能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聚變研發領域的深厚技術積淀,以及商業公司靈活高效的商業運作機制和研發投入的資金優勢。
聚變新能已獲得了雄厚的地方國資平臺的資金支持,本次更是迎來中石油昆侖資本加持,在注冊資本和融資額上已領先國內其它核聚變商業公司。
例如,能量奇點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能量奇點)的注冊資本為174萬元,陜西星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環聚能)的注冊資本是142萬元,北京新奧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500萬元。
在融資方面,2023年5月,聚變新能完成了15億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皖能電力(000543.SZ)、蔚來汽車和合肥產投集團等;今年5月,該公司又獲得了來自安徽國控集團、皖能電力、中石油昆侖資本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的A輪融資,融資金額未披露。
近兩年,能量奇點和星環聚能均完成了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其中,能量奇點兩輪融資的金額均為近4億元,星環聚能未披露具體數額,僅表示兩輪融資數額為數億元。
核聚變是指氘、氚等輕原子核結合成氦等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仿照太陽內部熱核聚變反應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由于聚變原材料資源豐富,且無污染排放,因此可控核聚變被一直認為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出路,視為“終極能源”。
自2021年起,美國CFS公司打造緊湊型聚變發電裝置、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激光核聚變點火“成功”等消息推動聚變產業成為熱點,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也已制定了國家核聚變戰略。
美國商業咨詢公司Maximize Market Research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核聚變市場規模為3012.5億美元,2030年有望達到4965.5億美元。
根據核聚變工業協會的報告,截至去年7月,全球共有43家公司正在研究核聚變,產業投資達到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1億元),比2022年增加14億美元,增幅約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