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莉拉
IP宇宙化的風還是吹到了金庸這里。
上線16天,《金庸武俠世界》第一個單元《鐵血丹心》進入超前點映,屬于射雕的主線故事迎來結局。這部劇的上線,是騰訊視頻對構建“金庸宇宙”的一次嘗試。
與以往按照原著時間線來改編的金庸劇不同,《金庸武俠世界》把《射雕英雄傳》變成了五個單元,各自單元由不同的導演團隊拍攝。每個單元是不同人物為主線的獨立故事,但又相互關聯。郭靖和黃蓉的主線篇幅為30集,其余單元篇幅在6-8集不等。
同為出品方的耀客傳媒創始人呂超在書中提及,這種拍法借鑒了漫威從人物著手拍“宇宙”的方法。
“漫威宇宙”——一個由多個獨立又互相關聯的單元所組成的“多元宇宙”。
金庸的作品擁有同樣的特質。每一個故事獨立成篇,各自的人物和門派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時間線上有所連綴,都以中國歷史為同一個大背景,這本身就自成一個“宇宙”。
此外,金庸作品和漫威宇宙的另一個共性在于廣泛的受眾群體,這是為什么金庸IP近半個世紀持續受到影視、出版、游戲等大眾最易觸及的文化產品追捧的原因。
但到目前為止,觀眾似乎并不買賬。
根據云合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金庸武俠世界·鐵血丹心》的市占率只有6.1%,全網排名第6,全輿情熱度沒排進前10。口碑也不容樂觀,大部分的差評都集中在節奏過快,壓縮主線劇情導致的主次不清晰上。
《金庸武俠世界》是騰訊收束金庸IP版權之后的第一部S+金庸劇集,這個成績顯然沒能達到平臺和市場的預期。但它是騰訊搭建金庸宇宙的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在向成熟的IP運營模式靠攏時,探索新的創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對當下來說,《金庸武俠世界》或許是一次IP改編的出師不利,但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金庸宇宙開發的一塊鋪路石。
01 混亂的影視化歷程
金庸IP和漫威IP在開發上的路徑不同,進程也不同。
漫威宇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兩方面。一方面是IP的統一規劃管理和孵化,內容創作、發行、到授權各種商品落地,這個產業鏈完全收歸在自己手里,形成了一個成熟閉環。
另一方面是IP的高度符號化。舉個例子,提起漫威宇宙中的某個超級英雄,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某個標志性的符號。鋼鐵俠的外裝,蜘蛛俠的連體服,而非某個具體演員的形象。
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招式、兵器都還停留在文字或某個影視翻拍賦予的形象層面。人們提起某個經典人物,腦海中無法浮現某個統一的符號,而是某個版本的影視劇形象。為什么影視劇屢拍屢錯?因為每個人心中投射的人物形象都不同。
正如陳格雷在《超級IP孵化原理》一書中提到的IP的初級階段是知識產權,而高級階段是超級文化符號。金庸的開發顯然是初級階段,且半個世紀過去,仍然未形成一個成熟的IP運營模式。
很長一段時間內,金庸IP的開發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影視改編。
上世紀80年代,金庸作品的版權集中在TVB手里,從1983年的《射雕英雄傳》開始,金庸就成為影視行業的大熱門。此后迎來的是一次次翻拍和版權銷售。
在那個媒介尚且匱乏的年代,影視成為IP轉化和拓展影響力最有效的途徑。TVB的成功,也為金庸IP進入大陸市場打下基礎。
2000年之后,金庸IP的影視改編進入大陸市場。《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是被翻拍得最多的六本書。
大陸市場翻拍金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到2011年。這個階段,華夏視聽一家獨大。這個公司依托翻拍金庸劇起家,成為國內的頭部影視公司,在10年間翻拍了7部金庸劇。
2011年之后,金庸IP影視改編的脈絡開始變得復雜,金庸IP影視改編版權從華夏視聽到了更多制作方手里。
華策影視是除華夏視聽之外,手握最多金庸版權的一家公司。2011年,華策影視啟動“武俠新世界”項目,重拍《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3部金庸劇。這三部金庸劇無論是在市場成績,還是口碑表現來說都還算不錯。
2013年底播出的華策版《天龍八部》,湖南衛視首播平均收視0.928,全國網收視第一。2014年華策翻拍的《鹿鼎記》豆瓣評分6.6,是內地三版翻拍中最高的。2017年《射雕英雄傳》豆瓣評分8.0,成為近十年里,金庸改編的唯一口碑之作。
在這之后,再沒出現過口碑和市場表現都合格的金庸劇。
一壹傳媒集團是另一家擁有部分金庸IP改編權的公司,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射雕三部曲”。這家公司在2017年成立了“IP版權銀行”,其中就收錄了《笑傲江湖》和《神雕俠侶》兩個家喻戶曉的金庸IP。
2018年,光線傳媒便出品了《新笑傲江湖》豆瓣評分只有2.8,是金庸翻拍劇歷史最低分。據業內人士透露,光線傳媒的《笑傲江湖》影視改編權很有可能來自一壹傳媒集團。
《神雕俠侶》在2019年被曾被宣布要改編為電影,由樂視影業和一壹傳媒聯合出品,徐克執導,施南生監制。
只是4年過去,這個項目遲遲未能啟動。徐克則帶著“射雕三部曲”的版權成了中國電影集團的“座上賓”。今年,徐克執導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率先完成拍攝,定在暑期檔上映。
2019年,華夏視聽還出品了一版《倚天屠龍記》,豆瓣評分只有5.8分。
在此之后,華夏視聽的影視業務斷崖式下滑,2020年華夏視聽教育的影視制作及投資業務收入尚且占比54.1%;2021年,影視業務占比驟降到18.2%;到2022年,影視業務的收益從2021年度的1.05億減少到9500萬。
2019年之后,金庸IP的翻拍來到另一個階段,影視版權開始向騰訊視頻收束。上述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就由華夏視聽和企鵝影視聯合出品。
從華夏視聽2020年的年報里或許能發現一點端倪。2020年,華夏視聽電視劇電影版權收益為4580萬元,后面的財報中有詳細說明,這是一次電視劇版權的轉讓協議,銷售收入有1.02億元,以使其投資制作更多高質,快速收回投資。
《倚天屠龍記》是華夏視聽的最后一部金庸劇,此后,在華夏視聽官網的“媒體知識產權”一欄中只剩下二月河三部曲的IP版權,再沒出現金庸的IP。
企鵝影視接連出品了三部金庸劇,2021年出品了《新天龍八部》,2022年翻拍了《飛狐外傳》;而后騰訊又宣布了籌備《金庸武俠世界》和《金庸武俠世界之神雕俠侶》,著手《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這兩個最受矚目IP的影視化。
觀眾早已把故事熟記于心,且有成功過的影視化作品在前,再想深入人心,得到喝彩當然難。但難度高也印證了時至今日,這個IP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廣泛的受眾群體。
騰訊的入局就意味著資本還沒對金庸IP失去信心。
02 一波三折的金庸IP開發版圖
想建立IP宇宙,僅僅依靠影視改編是做不到的。這些年里,金庸IP也進入到文化市場的各個板塊之中,然而,開發的過程都可謂一波三折。
其中對金庸IP情有獨鐘也最受矚目的是游戲行業。無論是在單機時代、端游時代還是現如今的手游時代,金庸IP都是游戲行業追捧的對象。2002年由智冠科技開發《天龍八部》是游戲行業中取得最大成功的金庸IP,5年后端游《天龍八部OL》公測,直接推動了暢游從搜狐拆分上市。
同時,那是個亂象叢生的年代,盜版頻出,市面上套用金庸人物設定、世界觀的游戲不少,但真正擁有改編版權的游戲寥寥無幾。
2010年之后,金庸IP游戲版權在內地市場才逐漸規范起來。2011年,完美世界簽下《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神雕俠侶》與《射雕英雄傳》4部作品的游戲改編權,之后這4部作品的手游改編權也被完美世界拿下。
2013年,暢游公司則以2000萬元的價格獲得了其他11部金庸作品的改編權。
同年,針對盜版橫生、擦邊、侵權成為常態的手游市場,這兩家公司聯合金庸作品版權代理方明河社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權。在半年內成功讓一百款侵權手游下架。此后,對金庸IP的游戲改編從混亂走向秩序化,版權就集中在完美世界、暢游、中手游這樣的頭部游戲公司手中。
如果說完美世界、暢游對金庸IP的開發和轉化側重于游戲和影視方向,那么中手游要顯得更“斜杠”一點。它的野心不止于文化產品的開發,還有金庸IP的線下實體商業的開拓。
2020年,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恒信東方、中手游及華奧傳媒四方合作,想圍繞“射雕三部曲”IP進行跨媒介多場景產業開發。開發項目主要包含金庸“射雕三部曲”主題體驗館、金庸“射雕三部曲”沉浸式戲劇及主題商業;金庸《神雕俠侶》動畫影視劇;金庸“射雕三部曲”移動游戲;金庸“射雕三部曲”主題衍生品開發。
這里涉及的金庸IP版權就來自恒信東方的子公司俠義文化。俠義文化在2018年被恒信東方以51%的股份收購并控股,收購的主要目的就是開發金庸IP。
恒信東方2018年的財報披露:“這家公司(俠義文化)的創始人周也平與金庸家族建立的深厚友情,公司能夠直接與金庸溝通并具有取得金庸武俠作品改編授權的獨特資源優勢。”
俠義文化擁有金庸武俠作品《神雕俠侶》的動畫電影改編授權、《神雕俠侶》的動畫電視劇改編授權。以及“射雕三部曲” 室內體驗館和主題餐飲產品以及用于主題展銷的衍生產品的相關商業授權。
這也能看出,和影視版權一樣,獲得金庸作品授權的渠道是分散而混亂的。
只是,無論是動畫電影還是線下場景的開發,到最后都沒有落地。和中手游聯合出品《新射雕群俠傳之鐵血丹心》,是恒信東方在金庸IP轉化上唯一的成果。
根據恒信東方2022年的年報,射雕世界主題體驗館沒有落成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因為項目進行到初中期階段,預算超支,合作開發的四方對出資比例產生分歧。
另一方面,主題世界選址的無錫華萊塢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補貼遲遲沒有到位,項目想要進一步引資,最終沒找到投資方,項目就此擱置。
2023年,恒信東方的年報顯示,俠義文化股份已經被轉售出去,金庸也從恒信東方對IP的運營業務中消失。《神雕俠侶》的動畫電影,以及曾經風很大的金庸主題世界都無疾而終,留存下來的仍然只有游戲。
03 收束版權、泛文化開發、從線上到線下,金庸宇宙的解法
金庸宇宙這件事想要做好,騰訊或許可以嘗試三體宇宙的路徑。
首先,收束作品的版權,進行統一的規劃和運營。
事實上,這兩年騰訊一直在堅持做武俠IP的收攏。2018年,古龍全作品的改編版權購入算是一個開始。
金庸的IP改編版權購入沒有公示,但2022年騰訊招商會上已經明確《金庸武俠世界》系列會對《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6部作品進行籌拍。目前《金庸武俠世界·鐵血丹心》只是第一步。
其次,多元化的泛文化內容開發。騰訊以原著為基礎做全領域覆蓋的內容轉化。以IP文化符號為中心,而不只是以影視為中心,拓展文化產品的轉化。
在這一方面,騰訊目前還只是淺嘗輒止。2017年,騰訊動漫與鳳凰娛樂達成過戰略合作,聯合推出了金庸全十五部經典武俠小說的改編漫畫。2022年騰訊光子工作室融合了多部金庸小說IP,開發了手游《代號:致金庸》。
雖也觸達了影視、漫畫、游戲三個產業,但這些只是呈點狀的改編,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且有聯動的開發體系,沒法帶來矩陣效應。
然后,從線上走到線下,構成立體式的金庸IP宇宙。
在依托于線上的文化產品之外,像三體宇宙這樣運營成熟的IP還會積極推動衍生周邊產品、品牌聯動,和線下商業體的開發,為IP的拓展、變現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體宇宙商衍負責人劉淳曾告訴娛樂資本論:“消費品授權這塊業務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在IP沒有重磅的內容產品上線的時候,可以讓更多的產品上出現相關的內容和故事來維持熱度。”
周邊產品和聯名也成了現在影視、文學、動漫IP中非常常見的開發方式。但在這方面,武俠相關的IP還是后來者,金古梁溫的江湖故事顯然沒乘上東風。
騰訊正有意識地扭轉局面。今年1月,慈文傳媒表示在和騰訊合作開發古龍IP,其中包含多樣態的文化產品和線下實體娛樂場景。但如上文所述,金庸IP在經歷過一次主題世界開發的擱置后,顯然還是從0開始的狀態。
面對混亂了幾十年的金庸IP,一面要收束野蠻生長、散落各處的版權,一面要在這些受眾巨大的IP入袋后,梳理出一條開發的新路徑。騰訊正在經歷的是一個整合與重塑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但這也意味著,騰訊面對著一片金庸宇宙開發的藍海。只要受眾猶在,找到新解法的老IP,也能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