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高校生跨省轉學再次引發關注。
7月1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官網披露了六名跨省轉學的情況。公示顯示,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以641分的專業錄取分數,選擇轉向蘭州大學的生物科學類專業,后者的相關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為551分,兩者相差近百分。
此外還有一位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以611分的錄取分數,申請轉入山東科技大學,后者的相關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為521分。其余四名學生也均選擇了降分跨省轉學。

事實上,此類案例并不鮮見。今年初,曾有一名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同學,以700分的專業錄取分數,申請轉入“雙非”院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后者的最低錄取分數為629。
這些案例之所以引發熱議,是因為此舉打破了傳統認知里的“就高不就低”原則,這種現象也被網友形容為“逆向轉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就表示,“逆向轉學”的表述并不恰當,因為轉學本質還是不同學生轉入適合自己的學習狀態和發展方向,這也說明過去高考僅按分數錄取的方式存在問題,應根據學生入學一年或若干時間后,對其考核來決定能進什么學校和專業,更為科學。
由于中國高考錄取實行的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制度,一分之差可能就與理想學校失之交臂,因此轉學這一話題就顯得頗為敏感。社會公眾普遍擔心,有人會利用轉學政策,從錄取分數低的學校、專業,轉到錄取分數高的學校、專業,從低層次高校轉到高層次高校,可能會滋生新的不公平問題。
因此,學生如果要實現轉學,還存在諸多限制。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曾提到以下六種不得轉學的情形。
比如“入學未滿一學期或者畢業前一年;高考成績低于擬轉入學校相關專業同一生源地相應年份錄取成績;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以定向就業招生錄取;研究生擬轉入學校、專業的錄取控制標準高于其所在學校、專業;無正當轉學理由”。
“這和美國高校實行的自由申請入學、自由轉學制度不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由于美國大學錄取實行多元評價,因此不存在分數線的限制。在美國,很多社區學院與名校簽有轉學協議,新生留校率,即就讀一年后有多少選擇留下來繼續完成學業,也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熊丙奇認為,當前,國內還缺乏進行自由轉學的條件,其前提是大學必須實行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各校建立學分互認機制,不同學校的學分是等值的。對于那些不適應學校教學要求的學生,應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