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此前,動脈網曾關注到,國內資本市場在時隔近半年后,恢復了對企業IPO申請的受理。一時間,沉寂許久的醫療企業,又蜂擁向資本市場。僅6月27日至28日間,就有4家醫療企業的北交所IPO申請獲得受理,2家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反應何其迅速,顯然他們早就摩拳擦掌。這些來自創新藥、原料藥、醫療器械、中醫藥等各個領域的企業,有的在資本市場上屢敗屢戰,有的只是首次嘗試開啟新的商業化周期,他們都沖在最前面,蓄力待發,想要抓住這個難得的IPO窗口期。
那么,IPO恢復受理引發的這波企業狂奔,究竟會吹響IPO新熱潮的號角,還是很快重新沉寂,我們嘗試從這些被壓抑之后跑得最快的企業身上,找到解答。
老面孔們卷土重來
IPO重新開閘后,最先跑起來的,是資本市場上的老面孔。在醫療IPO爆發又放緩的幾年里,他們輾轉多個資本市場,卻少了些運氣。
2020年開始,在鼓勵創新的大環境下,醫療健康企業進入了IPO大年,到資本市場敲鐘,幾乎寫進了每位創業者的人生計劃書。但資本市場一度顯得遙不可及。
一方面,2022年下半年以來,從深交所創業板到上交所科創板,IPO收緊的消息不斷傳出,醫療企業的創新屬性、經營能力被反復問詢,越來越多企業即便走完上會流程,也最終沒能注冊。另一方面,企業本身也在經歷陣痛,從市場需求、采購規則到支付方式,醫療創新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也在經歷巨變,經營壓力陡然增加,收入的增長變得不可預期。
6月27日,愛得科技向北交所遞交的IPO申請獲受理,這是愛得科技二度闖關。2022年9月,愛得科技曾向創業板IPO,但半年后,在一輪問詢未回復之前,愛得科技主動撤回了IPO申請。這期間,創業板也在經歷上市標準的修正,更加強調板塊定位、企業的成長性和科研實力,擬在創業板上市的一些企業在過后遲遲未能獲得注冊批文。
與此同時,愛得科技所處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業績表現乏力。根據招股書,愛得科技主要從事以骨科耗材為主的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脊柱類、創傷類、運動醫學等骨科醫用耗材以及用于傷口療愈的創面修復產品。2021年和2022年,愛得科技的扣非凈利潤都超過8000萬元,而在耗材集采的壓力之下,愛得科技2023年的扣非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僅為5000萬元。到了2024年的前3個月,愛得科技的盈利能力持續縮水,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35.71%。
不過,在深耕骨科耗材創新多年,愛得科技已經成長為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根據醫械匯數據,2023年,愛得科技在國內脊柱類椎體成形系統醫療器械廠商中位列第三,在國內脊柱類內植入醫療器械廠商中位列第六。或許正是在垂直領域建立的競爭優勢,讓愛得科技有了再闖資本市場的信心。
另一家受到宏觀環境影響的,是位于武漢的珈創生物。這家細胞檢測企業的北交所上市申請,也在6月27日被受理。
公開信息顯示,珈創生物曾輾轉科創板、創業板,最終將目光投向北交所。2020年12月,珈創生物曾申報科創板,并在次年4月的評審會上被否決。1年后,珈創生物又向創業板提出上市申請,但也在半年后主動撤回。
珈創生物的主營業務是為生物制品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提供細胞檢定、病毒清除工藝驗證服務。作為國內較早進入生物制品細胞質量控制、評估和檢測服務領域的第三方專業化服務機構,珈創生物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并在新冠疫情期間,為多家疫苗、檢測試劑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迎來了業績的暴漲,也開啟了資本市場之路。
但珈創生物的業績增長沒能持續。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珈創生物的扣非凈利潤一路下滑,從6300萬元一路跌到4300萬元。在2024年前3個月,珈創生物的扣非凈利潤又同比下滑42.47%。在越發強調企業成長性的創業板,如此經營表現,必然不具備戰斗力。
無獨有偶,IPO申請在同一天獲北交所受理的赤誠生物,同樣從創業板輾轉而來,也正在經歷業績的滑坡之殤。
2015年,赤誠生物在新三板掛牌。到了2021年4月,赤誠生物以“根據自身的長期發展戰略, 為了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降低公司運營成本”為由,終止了在新三板的掛牌。2021年7月,赤誠生物曾向證監局遞交了創業板IPO輔導材料,但并未進入上市申報環節。有意思的是,在北交所開閘后的2023年11月,赤誠生物又再向股轉公司遞交了新三板掛牌申請,于是才有了此番遞交北交所IPO申請的舉措。
作為一家植物提取企業,赤誠生物的核心產品為單寧酸、沒食子酸系列產品及衍生化合物,主要作為原輔料、添加劑等被應用于醫藥中間體、飼料、食品等行業。根據招股書,被用作飼料添加劑的單寧酸,曾一度是赤誠生物重要收入來源,2021年曾創收8200萬元,占總營收比例達到22.89%。但到了2022年,該產品的收入直接縮水至2100萬元,降幅達到290.48%。核心產品銷售滑坡,自然讓赤誠生物的上市之路承壓。
從某種意義上講,北交所更寬松的上市條件,給了這些正經歷陣痛的醫療企業,更大的空間。
三戰資本市場的藥捷安康,是6家醫療企業中唯一沖刺過科創板的。2021年8月,在完成9輪一級市場融資,投后估值達到45.9億元后,藥捷安康曾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而后未預約聆訊、未啟動發行,現已實質終止。此后的2022年10月,藥捷安康與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計劃最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正式遞交招股書,但最終沒有下文。
成立于2014年的藥捷安康,是一家典型的Biotech。藥捷安康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專注于發現及開發腫瘤、炎癥及心臟代謝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主要管線均處于注冊臨床階段。與港交所、科創板的IPO熱潮失之交臂后,藥捷安康的上市之心也更加急切。
根據招股書,藥捷安康已建立六款臨床階段候選產品及一款臨床前階段候選產品的管線。其核心產品Tinengotinib(TT-00420),是一款有潛力成為全球首創藥物、處于注冊階段、自主研發的獨特多靶點激酶(MTK)抑制劑。目前,藥捷安康計劃首先在國內進行Tinengotinib用于治療膽管癌的商業化,并且正準備成立內部商業團隊。
Biotech重回港交所,此舉傳遞的積極信號,顯然不光會激勵藥捷安康的投資者們。
新的故事線
此番密集奔赴資本市場的醫療企業中,科望生物和同仁堂醫養是首次嘗試的新面孔,在他們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創新醫療企業新的故事線。以往,人們偏愛從無到有的創新,用充滿巧思的創造,去顛覆現有的醫療邏輯。而當下,結局更可控的創新嘗試,正變得更具新引力。
其中,成立于2017年,科望醫藥也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致力于全球范圍內利用新一代療法創新腫瘤治療。區別在于,科望醫藥的研發管線,離商業化和現金流都更近,相比堅持把全新的技術從實驗室帶到臨床場景,科望醫藥似乎更多致力于把臨床急需的藥品開發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科望醫藥的核心團隊表現出了強大的商業拓展能力。
根據招股書,科望醫藥的創新管線包括6個主要資產,其中4項處于臨床階段,2項處于臨床前階段。科望醫藥上一次走到聚光燈下,是2023年末完成的一筆BD交易。根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在國內Biotech 2023年完成的全部BD交易中,這筆交易的總金額位列第四。
12月28日,科望醫藥宣布與安斯泰來就全新的BiME(雙抗巨噬細胞銜接器)平臺及候選藥物ES019和另一分子項目達成合作開發及授權許可協議。雙方將合作完成兩個項目的開發,另外科望醫藥還可授予安斯泰來額外兩款產品的合作開發權益。
根據雙方合約,科望醫藥將從安斯泰來獲得總額為3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行權費。此外,科望醫藥還將獲得安斯泰來支付的額外的研發經費以推進項目開發。在安斯泰來行使所有權益之后,科望將有資格獲得總額超過17億美元的潛在開發、注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科望還將獲得許可產品全球凈銷售額的個位數至兩位數百分比的特許權使用費。
除了將自研管線對外授權,科望醫藥還通過權益引進,打造了自身的核心管線。2018年,科望醫藥從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授權引進ES102。ES102專用于治療對ICI反應不佳的癌癥患者,是科望醫藥目前的核心管線。
作為臨床上先進的六價OX40激活劑抗體。在臨床試驗中,無論是作為單藥還是與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抗體聯用,ES102都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抗腫瘤活性,包括對PD-1檢查點抑制劑耐藥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現階段,科望醫藥已經在國內完成了兩項針對晚期實體瘤患者的ES102 1期臨床試驗。
對于越發看重確定性的投資者而言,能夠更好掌控、調節自身優質資產的Biotech,無疑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6月28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同仁堂醫養集團,是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全資二級集團,2019年正式掛牌,以制藥為核心,是同仁堂“1+N”大健康產業業務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注于發展醫療養老板塊。如果同仁堂醫養順利上市,沉浮百年的老品牌同仁堂,就擁有了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同仁堂醫藥等4個上市主體。
除了家喻戶曉的中醫藥品牌,同仁堂醫養最顯眼的底色,即是通過產業并購,來實現穩定的快速增長。2015年,同仁堂成立了產融結合平臺與新領域培育平臺——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布局醫療養老大健康領域,這便是同仁堂醫養的前身。
通過旗下醫療投資公司發行的醫療產業基金,同仁堂醫養盯上中醫藥并購擴張。2022年,同仁堂醫養收購了當時全國最大的單體醫館義烏三溪堂,又通過同仁堂轉讓,將其第二中醫醫院及南三環中路藥店的49%股權收入囊中。2024年2月,同仁堂醫養斥資9100萬元,完成了對老字號中醫萬承志堂子公司上海承志堂的股權收購。
根據招股書,如今的同仁堂醫養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中醫院集團。在2022年至2023年間,同仁堂醫養毛利率持續提升,即主要來自于收購三溪堂這筆交易。一方面,三溪堂國藥館銷售的若干醫療產品(如貴細藥材)帶來的較高毛利率,另一方面,三溪堂保健院的并入,帶動了同仁堂醫養的規模經濟增長。
無論科望生物還是同仁堂醫養,創新的外延都在從純粹的技術、模式創新,向綜合了資產管理、項目管理的更立體的創新拓展。而眼下,熟練的資產交易和管理帶來的經營確定性,已經是越來越多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新故事線。
北交所、港交所再成IPO熱土
相比北交所和港交所的熱鬧,科創板和創業板仍稍顯冷清。資本市場之間的分化格局正在形成,各自承擔給不同類型創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能力。
一方面,科創板、創業板的上市規則,在經歷多次調整后,更趨嚴格。當然,對于大多數初創的醫療創新企業而言,創業板原本就是相對遙遠的存在。只是注冊管理的趨嚴,讓一些相對成熟的醫療創新企業也難登創業板。
自2019年開板以來,科創板的一大亮點便是第五套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不過,2023年以來,行業內頻頻傳出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暫停受理的消息,此后幾乎沒有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通過第五套標準登陸科創板。
盡管監管端一直沒有明確標準的調整,但對于申報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資本市場不斷給出更細致、標準也更嚴格的相關規定。比如,在《關于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中,將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由原來的“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調整為“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將原來的“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調整為“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7項以上”,將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由原來的“達到20%”調整為“達到25%”;將“形成核心技術和應用于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調整為“形成核心技術和應用于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
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創板在要求企業具備更強科創屬性的同時,也強調了產業化的可能性。對于一些初創的醫療創新企業而言,滿足科創板的要求,難度已然相當大。
另一方面,北交所、港交所卻不斷調整標準,讓更多醫療創新企業得以上到IPO的曙光。
2023年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條”正式發布,明確對已經具備上市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在符合北交所市場定位前提下,允許其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在上市標準整體提高的背景下,北交所為大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上市選擇,其具有包容度高、時間表緊湊可控、審核速度快的鮮明特點。
同時,2024年以來,赴港上市又重新成為創新創業圈的熱門話題。有媒體據統計,截至5月末,已有84家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些企業主要來自醫療、金融、人工智能、消費等行業,超九成為內地企業。
這背后的原因在于,監管端對香港資本市場的鼓勵力度不斷加大。此前,中國證監會發布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即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合資格產品范圍、將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嘗試激發香港資本市場的活力。
眼下,北交所、港交所正成為IPO熱土。至于這個資本市場能否兌現創業者、投資人們的厚重期待,還需要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