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海爾斥資百億入局血制品賽道,上海萊士還是“王牌”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海爾斥資百億入局血制品賽道,上海萊士還是“王牌”嗎?

家電巨頭齊聚大健康。

文|全球財說 潘妍

近日,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海爾集團通過海盈康(青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總價125億收購上海萊士股東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002252. SZ)20%股份,并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

海爾收購上海萊士的同時,也代表著進入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即血液制品。

百億叩響血制品大門

為什么說這個行業特殊?很大程度源于血液制品的原料為人體血漿,這也注定仍行業每一個環節均受到國家嚴格監管。

2001年,國家對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實施總量控制,不再審批新的血液制品企業。同時對行業實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制度,即每隔5年就進行GMP換證檢查,且隨時接受飛行檢查。

此外,采取血漿原料的機構,即單采血漿站,只能由血制品企業設立,且對新設血漿站也設定了嚴格的要求和條件。

例如,實行“一對一供漿”,血漿不能供應給其他血制品企業;實行“站區合一”,每個漿站獨占一個采漿區,區與區絕不重疊;實行“人區合一”,只有采漿區的常住居民,才能到對應的漿站供漿等等。

但對于血液制品企業來說,血漿站數量代表的是上游供應鏈能力,決定著血液制品企業的規模。但諸多設限下,國內單采血漿站數量增長緩慢。

準入壁壘外加限制嚴苛,造就血制品行業牌照的稀缺性。根據萬聯證券發布一篇生物制品行業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足30家,其中超過半數企業不具備新開設漿站資質。

行業的特殊性奠定了商業基調,即玩家固定,或是將越來越少,若想進入只能通過收并購手段。

除上海萊士外,近些年行業龍頭幾乎都發生過易主,如華潤集團控股博雅生物、天壇生物收購西安回天、國藥集團入主衛光生物,以及陜西省國資委獲得派林生物控股權等等。

對于海爾來說,125億只是買了塊敲門磚。上桌不易,贏牌更難,終局如何,還取決于手中是否存在王牌。

上海萊士好牌成“死局”

2008年,已成立20年的上海萊士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繼派林生物、天壇生物、華蘭生物后第4家在A股上市的血制品公司。

在剛上市的那幾年,上海萊士業績表現一直平平。2008年至2013年,上海萊士營收由3.10億元增至4.9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僅9.86%。遠不及同期天壇生物21.88%的年復合增長率,2013年天壇生物營收額已達18.37億元。

或也正是如此,2014年起上海萊士開啟瘋狂“買買買”模式來擴充版圖,陸續收購邦和藥業、同路生物、英國BPL、浙江海康、基立福子公司GDS、廣西冠峰等公司股權。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萊士的漿站數量直線上升。截至2023年末,上海萊士已形成一張遍布11省區共計44家漿站的大網。但同一時間,上海萊士的商譽也由最初的百萬級別直接躍升至50億元左右,且延續至今。

正所謂得漿站者得天下,上海萊士業績增長立竿見影,2014年便呈爆發式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88%至13.20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55.27%至5.11億元。

隨之急速攀升的還有公司股價。2015年11月,上海萊士股價沖至24.76元的歷史高位,兩年左右時間股價增長超500%,市值由200億元水平推高至千億級,成為血制品行業首個千億市值公司,而彼時天壇生物市值不足300億元。

彼時的上海萊士,稱得上當之無愧的“中國血王”。而在背后操刀的實控人鄭躍文,也在2015年收獲了“醫藥首富”的稱號。根據《2015胡潤醫藥富豪榜》,鄭躍文以430億元的財富登頂醫藥首富位置。

2015年之后,上海萊士開始放緩收并購進程。彼時有分析表示,“市場標的,該上市的都上市了,該并購的都并購完了。”

于是,在鄭躍文的主導下,上海萊士開始投身證券市場,前期也確實也嘗到不小甜頭。

2015年至2016年,上海萊士凈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16.13億元,其中投資股票收益分別高達8.75億元、8.29億元,鄭躍文也因此一度被稱為醫藥界“股神”。

可惜,憑借資本運作登上巔峰的上海萊士,卻也因此跌下神壇。

2018年,上海萊士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凈虧損15.23億元,而致使當年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便是在證券市場失利。

虧損之余,上海萊士的股價也開始一瀉千里。為維持公司的龐大市值和巔峰期股價,鄭躍文又試圖套用老招數。在經歷長達9個月得停盤后,2018年12月上海萊士拋出了一份400億的天價收購案,計劃買下基立福旗下GDS股權(估值344億元)和天誠德國100%股權(估值47億元)。

然而在復盤當日,上海萊士卻慘遭二級市場血洗,連續10個交易日跌停,期間市值蒸發超630億元,彼時股價已尚不足7元,較2015年時得歷史高價已跌超7成。

此后,收購方案幾經易稿,直到2020年3月,上海萊士宣布從原本400億元調降至132億元。而在此期間,上海萊士兩大股東科瑞天誠、萊士中國因股票質押融資違約被動平倉,也喪失了對上海萊士的主導權,這導致第二大股東的基立福“被動”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成為大股東后,基立福對于上海萊士的實控權卻表現并不積極。基立福承諾自2020年上海萊士完成收購GDS的45%股權交易的36個月內,不謀求上海萊士的控制權。

于是,在這期間上海萊士一直處在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態。

靠并購起家的上海萊士,最終不得不接受被變賣的命運。2023年6月,基立福表示正籌劃賣出股權,計劃獲得約15億美元。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市場不斷傳出誰將接盤上海萊士的傳聞。據彼時媒體報道,有內部人士透露,高特佳、華潤集團都曾考慮入股上海萊士,不過最終都不了了之。

如今,該項計劃塵埃落定,海爾集團也是頗有誠意,125億元買入20%股權。若按照上海萊士首次公告日收盤價計算,溢價率達17.60%,基立福也可以全身而退。

巨頭齊聚大健康

對于海爾接盤上海萊士,即在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

海爾集團收購上海萊士之后,海爾也將得到稀缺的血制品經營資質,將實現對血制品行業上游領域的入局,借此打通“血液制品-血液低溫存儲-智慧血液網場景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表示:“此次戰略合作的達成,進一步完善了盈康一生的血液產業鏈布局,是我們深入醫療健康核心領域的關鍵進程。我們期待與上海萊士、基立福緊密合作,提升血液生態產業鏈整合與創新,為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盈康一生官網顯示,盈康一生是海爾旗下物聯網大健康生態品牌,深耕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技3大領域,目前已擁有海爾生物(688139. SH)、盈康生命(300143. SZ)、上海萊士3家上市公司。

其中,盈康生物主要圍繞腫瘤預診治康產業鏈開展業務。海爾生物專注于生物安全領域,從事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尤其能夠為血液安全提供低溫存儲綜合解決方案。

事實上,家電企業跨界布局醫療健康賽道如今已并非稀事,美的、海信、格力、TCL、西門子、索尼、飛利浦、松下等均有涉獵。

以比海爾入局更早的美的為例,旗下已擁有萬東醫療、庫卡醫療、美的生物醫療、美的樓宇科技、瑞仕格醫療5個業務單位,覆蓋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醫療及教育設備、病房改造提升、醫院院內自動化系統和軟件解決方案等多領域,較為全面。

巨頭一齊卷向醫療的背后,或是家電市場近年來白熱化的競爭。

目前,國內白色家電市場依舊是由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2023年,三家營收分別為3737.10億元、2615.14億元、2050.18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37.20億元、165.97億元、290.17億元。對比來看,2023年海爾營收規模略高于格力位列第二,但在凈利潤方面卻明顯低于其余兩家。

同一時間,家電行業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以海爾智家為例,2016年到2017年是海爾智家快速增長期,營收增速保持在30%左右,但自2018年之后這一高增長驟然停止,營收增速降至10%之下,2023年海爾智家的營收增速已降至7.33%。

無獨有偶,2017年至2023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增速由51.35%降至8.10%,格力電器的營收增速由36.24%降至7.82%。

家電行業進入成熟期,家電巨頭順勢開啟多元化布局,培育起第二增長曲線。

然而,盡管目前國內家電企業們布局醫療行業舉動頻頻,但是從營收貢獻來看,對集團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以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的三大上市主體來看,2023年海爾生物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0.36%至22.81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2.41%至4.06億元;盈康生命營收同比增長27.20%至14.71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16.85%至1.00億元;上海萊士同比增長21.27%至79.64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5.35%至17.79億元。

可以看出,上海萊士的加入確實讓海爾大健康規模迅速擴容,但三個上市主體總營收也堪堪百億元水平,與海爾智家超2600億元的營收規模相比,稍顯羞澀。

對于海爾集團來說,面對如今的大環境,多元化布局已經成為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但醫療健康作為一個前沿性較強、科技含量較高的賽道,相對此前的家電業務要投入更高成本及更長時間,亦需要通過內部孵化或是高價收購來維持自身的競爭力,道阻且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上海萊士

2.5k
  • 上海萊士:擬42億元收購南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00%股權
  • 上海萊士(002252.SZ):公司控股股東海盈康擬增持2.5億元至5億元公司股份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海爾斥資百億入局血制品賽道,上海萊士還是“王牌”嗎?

家電巨頭齊聚大健康。

文|全球財說 潘妍

近日,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海爾集團通過海盈康(青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總價125億收購上海萊士股東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002252. SZ)20%股份,并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

海爾收購上海萊士的同時,也代表著進入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即血液制品。

百億叩響血制品大門

為什么說這個行業特殊?很大程度源于血液制品的原料為人體血漿,這也注定仍行業每一個環節均受到國家嚴格監管。

2001年,國家對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實施總量控制,不再審批新的血液制品企業。同時對行業實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制度,即每隔5年就進行GMP換證檢查,且隨時接受飛行檢查。

此外,采取血漿原料的機構,即單采血漿站,只能由血制品企業設立,且對新設血漿站也設定了嚴格的要求和條件。

例如,實行“一對一供漿”,血漿不能供應給其他血制品企業;實行“站區合一”,每個漿站獨占一個采漿區,區與區絕不重疊;實行“人區合一”,只有采漿區的常住居民,才能到對應的漿站供漿等等。

但對于血液制品企業來說,血漿站數量代表的是上游供應鏈能力,決定著血液制品企業的規模。但諸多設限下,國內單采血漿站數量增長緩慢。

準入壁壘外加限制嚴苛,造就血制品行業牌照的稀缺性。根據萬聯證券發布一篇生物制品行業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足30家,其中超過半數企業不具備新開設漿站資質。

行業的特殊性奠定了商業基調,即玩家固定,或是將越來越少,若想進入只能通過收并購手段。

除上海萊士外,近些年行業龍頭幾乎都發生過易主,如華潤集團控股博雅生物、天壇生物收購西安回天、國藥集團入主衛光生物,以及陜西省國資委獲得派林生物控股權等等。

對于海爾來說,125億只是買了塊敲門磚。上桌不易,贏牌更難,終局如何,還取決于手中是否存在王牌。

上海萊士好牌成“死局”

2008年,已成立20年的上海萊士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繼派林生物、天壇生物、華蘭生物后第4家在A股上市的血制品公司。

在剛上市的那幾年,上海萊士業績表現一直平平。2008年至2013年,上海萊士營收由3.10億元增至4.9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僅9.86%。遠不及同期天壇生物21.88%的年復合增長率,2013年天壇生物營收額已達18.37億元。

或也正是如此,2014年起上海萊士開啟瘋狂“買買買”模式來擴充版圖,陸續收購邦和藥業、同路生物、英國BPL、浙江海康、基立福子公司GDS、廣西冠峰等公司股權。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萊士的漿站數量直線上升。截至2023年末,上海萊士已形成一張遍布11省區共計44家漿站的大網。但同一時間,上海萊士的商譽也由最初的百萬級別直接躍升至50億元左右,且延續至今。

正所謂得漿站者得天下,上海萊士業績增長立竿見影,2014年便呈爆發式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88%至13.20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55.27%至5.11億元。

隨之急速攀升的還有公司股價。2015年11月,上海萊士股價沖至24.76元的歷史高位,兩年左右時間股價增長超500%,市值由200億元水平推高至千億級,成為血制品行業首個千億市值公司,而彼時天壇生物市值不足300億元。

彼時的上海萊士,稱得上當之無愧的“中國血王”。而在背后操刀的實控人鄭躍文,也在2015年收獲了“醫藥首富”的稱號。根據《2015胡潤醫藥富豪榜》,鄭躍文以430億元的財富登頂醫藥首富位置。

2015年之后,上海萊士開始放緩收并購進程。彼時有分析表示,“市場標的,該上市的都上市了,該并購的都并購完了。”

于是,在鄭躍文的主導下,上海萊士開始投身證券市場,前期也確實也嘗到不小甜頭。

2015年至2016年,上海萊士凈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16.13億元,其中投資股票收益分別高達8.75億元、8.29億元,鄭躍文也因此一度被稱為醫藥界“股神”。

可惜,憑借資本運作登上巔峰的上海萊士,卻也因此跌下神壇。

2018年,上海萊士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凈虧損15.23億元,而致使當年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便是在證券市場失利。

虧損之余,上海萊士的股價也開始一瀉千里。為維持公司的龐大市值和巔峰期股價,鄭躍文又試圖套用老招數。在經歷長達9個月得停盤后,2018年12月上海萊士拋出了一份400億的天價收購案,計劃買下基立福旗下GDS股權(估值344億元)和天誠德國100%股權(估值47億元)。

然而在復盤當日,上海萊士卻慘遭二級市場血洗,連續10個交易日跌停,期間市值蒸發超630億元,彼時股價已尚不足7元,較2015年時得歷史高價已跌超7成。

此后,收購方案幾經易稿,直到2020年3月,上海萊士宣布從原本400億元調降至132億元。而在此期間,上海萊士兩大股東科瑞天誠、萊士中國因股票質押融資違約被動平倉,也喪失了對上海萊士的主導權,這導致第二大股東的基立福“被動”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成為大股東后,基立福對于上海萊士的實控權卻表現并不積極。基立福承諾自2020年上海萊士完成收購GDS的45%股權交易的36個月內,不謀求上海萊士的控制權。

于是,在這期間上海萊士一直處在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態。

靠并購起家的上海萊士,最終不得不接受被變賣的命運。2023年6月,基立福表示正籌劃賣出股權,計劃獲得約15億美元。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市場不斷傳出誰將接盤上海萊士的傳聞。據彼時媒體報道,有內部人士透露,高特佳、華潤集團都曾考慮入股上海萊士,不過最終都不了了之。

如今,該項計劃塵埃落定,海爾集團也是頗有誠意,125億元買入20%股權。若按照上海萊士首次公告日收盤價計算,溢價率達17.60%,基立福也可以全身而退。

巨頭齊聚大健康

對于海爾接盤上海萊士,即在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

海爾集團收購上海萊士之后,海爾也將得到稀缺的血制品經營資質,將實現對血制品行業上游領域的入局,借此打通“血液制品-血液低溫存儲-智慧血液網場景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表示:“此次戰略合作的達成,進一步完善了盈康一生的血液產業鏈布局,是我們深入醫療健康核心領域的關鍵進程。我們期待與上海萊士、基立福緊密合作,提升血液生態產業鏈整合與創新,為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盈康一生官網顯示,盈康一生是海爾旗下物聯網大健康生態品牌,深耕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技3大領域,目前已擁有海爾生物(688139. SH)、盈康生命(300143. SZ)、上海萊士3家上市公司。

其中,盈康生物主要圍繞腫瘤預診治康產業鏈開展業務。海爾生物專注于生物安全領域,從事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尤其能夠為血液安全提供低溫存儲綜合解決方案。

事實上,家電企業跨界布局醫療健康賽道如今已并非稀事,美的、海信、格力、TCL、西門子、索尼、飛利浦、松下等均有涉獵。

以比海爾入局更早的美的為例,旗下已擁有萬東醫療、庫卡醫療、美的生物醫療、美的樓宇科技、瑞仕格醫療5個業務單位,覆蓋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醫療及教育設備、病房改造提升、醫院院內自動化系統和軟件解決方案等多領域,較為全面。

巨頭一齊卷向醫療的背后,或是家電市場近年來白熱化的競爭。

目前,國內白色家電市場依舊是由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2023年,三家營收分別為3737.10億元、2615.14億元、2050.18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37.20億元、165.97億元、290.17億元。對比來看,2023年海爾營收規模略高于格力位列第二,但在凈利潤方面卻明顯低于其余兩家。

同一時間,家電行業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以海爾智家為例,2016年到2017年是海爾智家快速增長期,營收增速保持在30%左右,但自2018年之后這一高增長驟然停止,營收增速降至10%之下,2023年海爾智家的營收增速已降至7.33%。

無獨有偶,2017年至2023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增速由51.35%降至8.10%,格力電器的營收增速由36.24%降至7.82%。

家電行業進入成熟期,家電巨頭順勢開啟多元化布局,培育起第二增長曲線。

然而,盡管目前國內家電企業們布局醫療行業舉動頻頻,但是從營收貢獻來看,對集團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以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的三大上市主體來看,2023年海爾生物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0.36%至22.81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2.41%至4.06億元;盈康生命營收同比增長27.20%至14.71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16.85%至1.00億元;上海萊士同比增長21.27%至79.64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5.35%至17.79億元。

可以看出,上海萊士的加入確實讓海爾大健康規模迅速擴容,但三個上市主體總營收也堪堪百億元水平,與海爾智家超2600億元的營收規模相比,稍顯羞澀。

對于海爾集團來說,面對如今的大環境,多元化布局已經成為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但醫療健康作為一個前沿性較強、科技含量較高的賽道,相對此前的家電業務要投入更高成本及更長時間,亦需要通過內部孵化或是高價收購來維持自身的競爭力,道阻且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同江市| 堆龙德庆县| 龙胜| 黔东| 瑞金市| 镇宁| 丰台区| 扬州市| 澄迈县| 平江县| 平南县| 体育| 永清县| 合肥市| 南城县| 高唐县| 韶关市| 吉首市| 铜山县| 磐石市| 兴城市| 辽源市| 疏附县| 龙里县| 营山县| 临沭县| 昆山市| 泾阳县| 辰溪县| 文安县| 留坝县| 永州市| 固安县| 廉江市| 合肥市| 铜川市| 通州市| 古浪县| 莱芜市|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