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梓瑛
甬劇聲聲傳千里,江南戲曲情更濃。6月30日,由寧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寧波市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江南戲曲文化史》新書分享會在寧波書城隆重舉行。此次活動吸引了寧波眾多戲曲愛好者、專家學者以及文化界人士的關注與參與。現場,寧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向寧波圖書館、寧波市戲劇家協會、海曙圖書館等單位贈送了《江南戲曲文化史》。
《江南戲曲文化史》是由寧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長黃文杰所著,該書作為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江南戲曲文化的起源、演變、特質及其在中華戲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新書分享會上,作者黃文杰親自為與會者介紹了該書的核心內容與創作過程,引起了在場觀眾的熱烈反響。

分享會上,作者黃文杰從江南萬年之源的上山文化說起,從遠古的祭祀到如今《新龍門客棧》的爆火,他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生動的案例,結合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詳細闡述了江南戲曲文化的發生與嬗變,展示了江南戲曲在中華戲曲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與貢獻。
此外,分享會還帶來了兩場精彩的討論。第一場探討圍繞“詩畫舞臺:江南戲曲的表演藝術與獨特魅力”,由海曙區作協主席趙淑萍主持,邀請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寧波市甬劇研究傳習中心主任王錦文等嘉賓進行討論。“比起北方戲曲那些帝王將相的故事,甬劇的市井人家十分有趣、活潑、自然。劇中的天氣、飲食都體現了寧波的風土人情。”她以寧波本地的劇種甬劇為例,闡述了其題材平民化、演唱通俗化和表演生活化的特質,王錦文主任認為,江南戲曲如同江南女子一樣柔美婉約,并強調了這些特質在戲曲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和對于江南風土文化的意義。

第二場討論主題是“基因解碼:讓戲曲與城市共生、與城市共美”的主題展開。寧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友燕玲主持,國家一級編劇王曉菁表示,江南戲曲其實柔中帶剛,如金華婺劇、紹興的紹劇等都展現出高亢陽剛的特性。她認為,通過探索江南戲曲中的文化基因,可以更好地感受江南戲曲文化的多元性。除了劇本臺詞和地方唱腔的方面,黃文杰認為從江南戲曲和江南文化的關系談起,他認為自中唐以后江南地區開始“唱主角”,老百姓積極參與各種工商業發展,文學藝術的創作下沉至基層,戲曲在此其中,經過交流融合發展接收到多種文化元素。南方的戲曲與江南文化相輔相成,南戲逐漸壯大起來。“江南戲曲是有生命力的,一個故事通過戲曲可以被講述上千年,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方式。”黃文杰補充說。

同時,他在這次《江南戲曲文化史》的新書分享會上多角度地剖析了江南戲曲的內涵特質和文化屬性,讓人們對江南戲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文化藝術研究者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現路徑,發揮藝術在建設人民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擦亮‘文化強國 寧波有戲’的寧波文化品牌。”黃文杰說到,而這本《江南戲曲文化史》闡述了戲曲文化發展史上帶有全面性、根本性的問題,為21世紀的江南戲曲理論建設、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理性思想資源。對探索傳統戲劇在新時代的傳承、復興與繁榮,形成更加豐富和完備的社會文化生態,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江南人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此次新書分享會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江南戲曲文化的機會,也進一步推動了江南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黃文杰表示,希望通過此書的出版與分享,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和喜愛江南戲曲,共同為中華戲曲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
黃文杰
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副書記,寧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寧波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主持多個國家、省、市社會哲學科學研究課題,公開發表論文100余篇。代表著作有《悅?讀寧波》《文?化寧波——寧波文化的空間變遷與歷史表征》《書香月湖——江南士人的精神構建與歷史流變》《水·化寧波——江南瀕海區域水利文明的演進與表現》等。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7/02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