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售商業財經
從“大師作”到“大師監制”,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終于低下高昂的頭顱,為多年前備受爭議的“營銷套路”致歉了。
2017年,憑借“小罐茶,大師作”這一宣傳標語,小罐茶一舉成為中國茶葉界“網紅”,當年銷售額11億元,第二年銷售額更是超過20億元。
2019年,微博賬號“華爾街見聞App”根據小罐茶的銷售額計算出每位大師每天需要炒茶的數量,“8位制茶大師手工制作,一個大師一年炒了2.5億的茶,平均下來一個大師每天炒出220斤凈茶,每位大師一天要炒1466斤鮮茶葉”。隨后,引發了網友對小罐茶宣傳語“小罐茶,大師作”真實性的質疑。
2019年1月,小罐茶官方回應稱,“大師作”實際上指的是代表大師技藝的產品,而非大師親手炒的茶。大師們的角色是作為“首席產品經理”,參與制定茶葉產品標準和監督生產過程。
但這一解釋并未平息公眾的疑慮,并且有相關法律專家指出小罐茶可能涉嫌虛假宣傳。直至今年6月25日,杜國楹回應稱,因企業廣告語對大家造成了困擾,在此鄭重向大家道歉。
事實上,小罐茶卻并未與“大師”割席。
在知識產權方面,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已成功注冊“小罐大師”、“小罐茶·大師作”、“大師手工”等系列商標。今年1月,該公司再次申請注冊一枚“大師手工”商標,國際分類為方便食品。今年4月,該商標流程信息已變更為“駁回通知發文”。
回顧杜國楹此前的五次創業,源于對國人需求和國情的精準洞察,每一次都來勢洶洶,席卷全行業。
如果你是80后,可能小時候用背背佳矯正坐姿;高中用好記星學英語;進入社會后用E人E本辦公;等稍稍有錢了,使用8848鈦金手機談業務;到后來,人生到了一定境界,約你的客戶喝小罐茶。
這毫不相關的五大領域背后都站著同一個男人——杜國楹。
有人說他是營銷鬼才;有人說他是大忽悠;有人欽羨他僅僅花了四年就從一窮二白變成了億萬富翁;也有人憤怒他一次次把國人的智商按在地上反復摩擦……
“在別人眼里,這些是我一次次創業的成功,在我自己心里,這是一次次夢想的破滅。”杜國楹曾表示,做企業是一場反人性的修煉。
不管是追捧者的溢美還是貶低者的詆毀,都不能代表真實的杜國楹。
為什么這個精明商人每一步都能“賭”對?貫穿多次創業背后統一的邏輯是什么?為什么大家心甘情愿交上一筆又一筆“智商稅”?
比五大品牌更值得解讀和記憶的,其實是杜國楹本身。
01 25歲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1994年151塊的工資能讓杜國楹不用“啃老”,如今河南小縣城可能會多一個優秀的初中化學老師。
貧窮,往往倒逼出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內心實在是不甘,難道一生就要這樣嗎?”杜國楹決定放棄鐵飯碗,去往天津干銷售。
理智的做法只有在做很小的決定時才有效,至于改變人生的事情,必須冒險。他告訴母親:“干不好絕不會再回來。”
一輛自行車、一間小平房,這是公司在天津能給予杜國楹的全部“產業”。“一個月工資350,比當教師時翻了一番多,還是不錯的。”杜國楹躊躇滿志。
夜以繼日跑市場,聯系了百余家店鋪,銷售額從當初的7000元提升到17000元……好景不長,產品慢慢地開始賣不動了,后續乏力。
當時報紙、電視廣告等營銷費用隨隨便便好幾萬,這條路顯然走不通,杜國楹頂著壓力跟上級申請了兩千塊,想攻入電臺打廣告。
前后耗時一個月,領導終于批了。不曾想,就是這一則電臺小廣告,直接給杜國楹一天創下將近三萬的營業額,遠超一個月的業績。
杜國楹感慨道:“那一天讓我對營銷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傳播有了全新的認識。打過廣告之后,變化如此之大,讓我非常、非常震撼!”
一年半的時間,杜國楹創下298萬的營業額,實現全國第一。
營銷,改變了銷售額,也徹底改變了杜國楹。
既然自己可以為公司創收這么多,為什么不能出來單干?
1996年,杜國楹帶著49萬元的獎金離職,因為杜國楹做過老師,他比常人更容易覺察父母的焦慮。父輩對孩子身體成長的擔心就是杜國楹嗅到的商機,于是他創立了背背佳。
用杜國楹自己的話講——這是一段人生從巔峰到谷底的過程。
這一次,杜國楹瞄準的不再是區域市場,他要吃下的是全國的蛋糕。第一次出手,杜國楹豪擲10萬,讓背背佳的廣告在報紙、電臺上全面鋪開,通過科普駝背對青少年身體發育的負面影響,極力鼓吹背背佳的神奇功效。
營銷手段讓杜國楹又一次大獲全勝。
1998年,在人均月工資只有175元,而背背佳定價高達300元的北京,產品一上市便遭到瘋搶,三個月創下3000萬的驚人業績,就在這一年,背背佳實現了全年4個多億的銷售額。
25歲,杜國楹一舉成為億萬富翁。
他坦言:“這時,我覺得營銷無所不能,成為一個典型的、徹頭徹尾的營銷主義者。”
年底,賬上趴著1.2億元現金,杜國楹決定乘勢而上,干票大的。利用賬上的錢做了一款矯姿內衣的產品,在全國各大平臺大肆打廣告,甚至把韓國最熱的女生組合Baby Vox請來做代言。
巨大的成功讓杜國楹在這條路上日漸癡迷、瘋狂。
還沒在生產端做測試,就備了好幾千萬的產品。“我想,我的水平還用測試嗎?不需要,我看準的,必成!”杜國楹信誓旦旦。
結果,巨額廣告直接打了水漂。
接踵而至是專家對背背佳的公開質疑:“背背佳對糾正駝背無效,可能延誤病情。”一時間,背背佳市場開拓也到了盡頭,杜國楹不甘心,繼續做其他產品,依舊沿用之前的營銷手段,而迎接杜國楹的是接連的失敗,儲蓄全部燒光,還欠下4600萬外債。
失敗比成功來得更快,只花了兩年。
很多人曾問杜國楹,現在怎么看這段經歷?他回答:“來得早!來得徹底!來得刻骨銘心!沒有這次經歷,就沒有我的今天。”
背背佳的成功,讓杜國楹切身感受到站在高處的巔峰體驗,那種俯視眾生的優越感也成了他后續不斷創業的驅動力。
而背背佳后續的失敗,也讓杜國楹明白了營銷該有的尺度,廣告是好產品的放大器,也是壞產品的加速器。
有人問德國男子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舒馬赫:“賽車最關鍵的技術是什么?”
舒馬赫回答:“及時剎車。”
從一窮二白到身家過億再到負債千萬,不到三十歲杜國楹就歷經了生命的大起大落。
“及時剎車”——這何嘗不是杜國楹疼痛的領悟。
02 一發不可收拾地連續創業
為了還債,杜國楹繼續創業。
這次杜國楹販賣的依舊是父母的焦慮。
中國加入WTO后,社會上出現了學習英語的狂熱風潮。據統計,當時國內有超過2.25億的英語學習者,而且還在以每年約2000萬人的速度在增長。
杜國楹那時候還欠著1000多萬元的外債沒有還清,憑借個人魅力,杜國楹又從債主手上借到60多萬,開啟他的第二次創業——做英語學習機。
他從市場競品“好譯通”、“記易寶”和“文曲星”中各取一字給產品取名“好記星”,為了提升檔次,杜國楹直接將其命名為“掌上電腦”。
曾經的教師身份又一次給杜國楹帶來利好,作為化學老師的他創立了英語學習的“五維記憶法”,不管對于孩子是否有用,但當時的家長很吃這一套。
沿襲以往營銷策略,杜國楹先在濟南試水,一炮打響后繼續南下武漢,包下150家報紙的整版廣告瘋狂轟炸,用孩子和家長口吻分享好記星的用戶體驗,溢出廣告頁面的高中夢、大學夢、求職夢、出國夢,無一例外深深吸引著望子成龍的武漢家長。
好記星在武漢當月銷售額高達400萬,緊接著杜國楹帶著好記星殺向全國,聘請當時風靡中國的外國友人“大山”作為代言人。2003年,好記星銷售額直接突破2億元;到2005年,累計銷售達32億元。
至此,杜國楹算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好景不長,全國各地接連爆出好記星的負面新聞,公眾指認好記星從未與相關教材出版機構取得合作、“五維記憶法”其實并沒有效果……《人民日報》甚至直接怒斥——《“好記星”,你在糊弄誰?》。
央媒點名批評,好記星自然沒有好下場。
2005年下半年,好記星首次出現負增長,杜國楹用大幅降價、砸錢做廣告都無濟于事。2006年1月,杜國楹把好記星連同自己一起“賣”給了橡果國際,出任橡果國際副總裁。
“從上學,到教書,到打工,到創業,幾乎無一例外,我必須是第一,沒有第二。”杜國楹表示,“第一是一種習慣。”“寄人籬下”給他人打工,當然是不可能的。2008年,杜國楹離開橡果國際,繼續創業。
使用背背佳和好記星的80后,此時步入社會成了商務人士。
于是,杜國楹收購名人堂電腦,推出“E人E本”電子記事本,主打商務領域的“原筆跡簽批”功能,還請來了當時紅得發燙的馮小剛、葛優做產品形象代言人,同時高調植入馮小剛執導的電影《私人訂制》,整個電影看上去像是E人E本的長篇廣告。
“E人E本”諧音一人一本,杜國楹吃透了商務人士的心理,其野心可見一斑。在那個年代似乎只有擁有這件商品才能匹配“商務精英”的完美人設。
投放的高額廣告費用沒有讓杜國楹失望,2010年,E人E本銷售額突破16億元;2011年,E人E本市場份額穩居中國市場第二位,利潤超過1.6億。
然而,當E人E本喜報頻傳的同時,很快被人指出問題。當時,主打的“個性簽名、親筆信、簽合同”等手寫簽名其實不符合《電子簽名法》,并不具備法律效應。
這無疑成為E人E本的致命七寸。
此時的杜國楹早就學會了見好就收,2013年1月,他火速將E人E本以14億元的價格賣給清華同方,凈賺7億!
E人E本成功脫手后,杜國楹的“高端”夢仍在繼續。
2015年,杜國楹宣布正式進入手機市場,推出“8848鈦金手機”,依然瞄準商務人士。
“頂峰的目標,鈦金的氣概,真皮的情懷,讓我們向成功的人生致敬,8848鈦金手機……”廣告語拿出了LV的氣勢,卻滿屏藍翔的味道。
土味營銷的視覺感受暫且不提,在當年,8848鈦金手機的用戶體驗極其糟糕:機身非常重、外觀非常土、系統非常卡、耗電非常快……最重要的是,這樣一款手機竟然定價在9999至25888元。
在那個年代萬元手機一般人望而卻步,但難以想象的是這手機還賣得好。
不得不說,杜國楹再一次精準拿捏了“成功人士”的消費心理。
數據顯示,8848第一年賣了10萬部,第二年銷售總額高達7億元,兩年累計銷量達24.8萬部。據媒體報道,當時杜國楹賣出的10萬部手機利潤與小米賣出1000萬臺手機的利潤相當。
8848銷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口碑卻不斷下滑,質疑聲也接踵而至……劇情發展似乎與當年的背背佳、E人E本出奇的一致。
機身鑲嵌的藍寶石只是人造玻璃;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沒有“5系鈦合金”概念;此外,王女士購買一部黑色8848,結果發現手機后蓋為公牛皮,并非宣傳中提到的“荷蘭進口小牛皮”,一紙訴訟將8848以欺詐罪告上法庭。
故事最后,縱使杜國楹背上罵名、黯然離場,但陪同他離開還有拴在褲腰帶上的真金白銀。
回望杜國楹的每一段創業史,都讓人望塵莫及。
輝煌的業績背后,杜國楹成功的邏輯也值得被我們破譯。
不難發現,“瞄準市場”+“販賣焦慮”+“解決方案”+“瘋狂營銷”=杜式成功學。
借用自身教師經驗,杜國楹抓住家長的焦慮,創立背背佳;繼續挖掘學生潛在市場,回應學習焦慮,推出好記星;延續好記星電子化市場,割韭菜的刀揮向了商務人士,開發E人E本;發現還是有錢人的錢最好掙,繼續深耕商務人士的細分領域,拿出8848鈦金手機滿足成功人士的優越感以及普通人對成功的渴望……
90年代末、20年代初的中國,并非人人面包豐盛,大家都在奮勇爭先,不甘落于人后,杜國楹準確捕捉特定人群的焦慮,給他們提供焦慮的解決方案,用可觸摸的產品,回應了圈層的不安。
杜國楹屢戰屢勝的核心并不是營銷,而是他對人性的精準洞察。
03 小罐茶,“大忽悠”?
就在外界都以為,撈完8848最后一桶金,杜國楹將金盆洗手時,他卻帶著一罐茶奔向“更高端”。
“這是我這一輩子最想做的事,七萬茶企不及一個立頓,中國最該出一個影響全世界的茶葉品牌。我的終極夢想是讓中國茶走向世界。”2014年推出“小罐茶”時杜國楹表示,作為一個70后,必須承前啟后。
酒有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煙有黃金葉、和天下、富春山居。杜國楹調研發現,茶行業不僅在上游端缺乏集約化,而且在中游端缺乏標準化,在下游端缺乏品牌化。
中國是禮尚往來的人情社會,送禮可是一門大學問,茶葉作為貴族寵兒,卻不存在具有公信力的品牌。“進入茶葉行業后,我發現,茶完全可以從0定義,目前整個行業的品牌和產業鏈布局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有無限的未來空間。”潛在市場巨大,杜國楹怎能不去分一杯羹。
決定做茶時,擺在杜國楹面前有兩種選擇:一是有機茶;二是大師炒。有機茶只是玩兒概念營銷,并不像“大師”這樣有深厚長遠的故事可講。
為了提升小罐茶的檔次,杜國楹邀請日本設計師神原秀夫引領茶界“罐裝革命”,邀請蘋果御用設計師Tim Kobe做線下體驗店設計。
但最大的賣點還是大師親自炒制。彼時,小罐茶對外宣稱,花了3年多的時間,找到了8位制茶大師,借助8位泰斗級制茶大師的智慧和技藝,化繁為簡。
“炒制雖繁絕不敢省人工,人工雖貴斷不敢減工序,即便是在‘速食’的年代,小罐茶也懂得慢的意義,嚴格遵循古法制茶技藝,慢工細作。”在杜氏營銷下,小罐茶,代表的是大師手藝、是儒雅生活、是從容高級的人生姿態。
砸了大成本,小罐茶當然是為了掙大價錢。
本著“大師作”的“初心”,小罐茶一路過關斬將殺進茶葉市場,一躍成為業界網紅。一罐小罐茶4克,10罐裝賣500元,折合6250元一斤。
貴不是目的,能讓消費者恰到好處地炫耀,不露聲色地展現品味,才是核心。
杜國楹深諳此道,小罐茶最貴的其實是他營造出來的所謂文化價值,喝小罐茶,喝的是品位,是身份,是境界——小罐茶背后指向的是一個階層。
在中國市場,似乎沒有杜國楹收不了的智商稅。
“大師作”的廣告語不僅讓小罐茶賣出了高價,而且締造了銷售神話——2018年度零售額達20億元。
網友給小罐茶算了一筆賬,“一個大師一年炒制了2.5億的茶”“假設全年無休,平均下來,一個大師每天炒出220斤凈茶”、“頂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小罐茶大師累不累?”
更意味深長的是,大師們除了炒茶葉之外,還兼任各大公司的董事長。8位大師中,一個是云南海灣茶業創始人、董事長兼大股東;一個是西湖龍井的董事長兼大股東;一個是黃山光明茶業董事長,持股100%……
“大師”一方面是小罐茶原料的供應商,一方面是企業經營者。
又一次將國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小罐茶的行徑隨即引發了網友對“小罐茶,大師作”宣傳語真實性的質疑。
很快,小罐茶官方出來回應,“大師作”指的是代表大師技藝的作品,并非大師手工去炒茶。
小罐茶的解釋,網友分明是不接受。連官媒也看不下去了,在微博中評論:小罐茶里藏著多少秘密?“大師作而不是大師做”,文字游戲掩蓋了幾多“機巧”。無論做人還是做事,當銘記:少作,多做。
而后,小罐茶將“小罐茶,大師作”改為“8位制茶大師,敬你一杯中國好茶。”
小罐茶仍然沒有放棄品牌與大師的深度綁定,畢竟在大眾的認知里,大師,意味著高品質。
不難發現,小罐茶初期的成功,依舊得益于杜國楹對市場的精準洞察,高端茶葉產業鏈布局近于空白,吃下一個細分市場,創造自己在這個行業的不可替代性——社交價值。
比功能更稀缺的,是體驗;比體驗更稀缺的,是文化。
文化,則是送禮的王牌。
進軍茶行業,杜國楹打好了營銷牌,也打好了文化牌。恰如小罐茶曾被詬病“懂茶人不喝小罐茶”時,杜國楹直言“喝茶的懂茶人可能只有1%”。給小罐茶賦予天價,天價背后承載的是饋贈禮品雙方的社會地位、審美偏好以及文化內涵。
畢竟,消費者從來不是為商品的成本付費,而是為商品的價值感買單。
04 營銷大王“忽悠”不動了?
“茶葉是我后半輩子的事業。”杜國楹曾表示,用數字來量化,至少要到千億級;用地域來量化,要到世界級;用時間來量化,要大于30年。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杜國楹擺出做百年企業的心態,同時轉身又開始瞄準細分領域,畢竟商務領域的潛在市場終究還是有限,為了實現進一步開拓,小罐茶開始尋求增量,加速開掘大眾市場。
小罐茶從饋贈的高端禮品向自飲茶轉型;消費者也從商務人士轉向年輕人。
2019年7月,面向自飲人群的多泡裝上市,包含6款茶;2020年4月,天貓旗艦店低調上線青春版小罐茶,定價79元5罐,喝一杯15.8元,相當于一杯奶茶。
畢竟,離消費者越近,越有競爭優勢。
針對不同的潛在市場,小罐茶研發了不同的品類,在高端品牌的加持下不斷地下沉和試探,向消費力不強但體量巨大的民眾與年輕人傾斜。可杜國楹一手打造的高端品牌,在Z世代年輕人這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創業非常大的忌諱,就是愛上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愛上用戶的感受。作為80后殺手的杜國楹,忽略了目前市場消費主體90后與00后的真實需求。
以“小罐茶”為關鍵詞在B站上進行檢索發現,“小罐茶”被惡搞為“小罐猹”,廣告詞“好聽就好茶”甚至演變為B站梗,以“小罐茶,大師作”廣告為素材剪輯出來的鬼畜視頻也不在少數。
2017年上線的、播放量高達65萬的小罐茶廣告正片,彈幕及評論大部分都是負面內容——
“全民降智打擊?”
“我們請來了八位大師并把他們做成了小罐茶。”
“我們的茶,特別純,都是從村民手里——搶來的。”
“手持8848,用小罐茶具泡小罐茶,這才是胸懷天下,這才是成功人生。”
……
曾經玩轉80、90后的杜國楹,面對年輕客群,其高端戰略明顯后勁乏力。
反觀目前國內市場:
——中國規模最大的奶茶店卻是檸檬水4元一杯、冰淇淋2元一個的蜜雪冰城。同樣是營銷,蜜雪冰城“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一首神曲掀起全民狂歡,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全球門店數已超36000家,獲得了年入百億的驚人成績。
——同樣講故事賣情懷的茶顏悅色,從起家到巔峰,定價基本穩定在12-18元區間,因迎合新國潮趨勢從茶飲市場中脫穎而出。
——號稱“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瑞幸咖啡,自出生那天就給自己貼了“不貴”標簽,從燒錢圈地到巨額虧損;從敲鐘上市到財務造假……遭遇市場風起云涌但瑞幸的價格依舊雷打不動的親民,讓年輕人實現咖啡自由。
杜國楹應當更清醒的認知到,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環境下,如今Z世代消費者對營銷的識別和判斷力遠遠超出當初的80后。
自詡高端的小罐茶,即使以降價等低姿態降價迎合年輕人,但依舊無法收獲他們的認可。
從營銷策略上看,有用的營銷是觸達真實的消費群體,畢竟玩兒噱頭玩兒概念的時代已經過去,消費者更關心產品本質與品質,小罐茶借助名利雙收的八位大師過度營銷只會適得其反,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負面印象。
從杜國楹本人來看,他曾說“產品是道,營銷是術”,實際做法卻本末倒置,多次創業多次“賺大錢”讓他仍沉浸在“一招鮮吃遍天”的過去,讓他無法看清他所處的時代與他所面對的消費者,依舊躺在以往的功勞簿上自我欣賞,陶醉于小罐茶虛設的文化高階。
物美價廉、創意親民才能讓年輕人心甘情愿買單。
要知道,當下的年輕一代不在意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最在意的是感受到了什么,品牌的建立需要產品本身的貨真價實和長時間的價值沉淀,從而形成真實的人格體驗。
“小罐茶將會是我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個項目。”杜國楹曾說,這是他的決心和情懷。
伴隨著杜國楹為“大師炒茶”爭議致歉,早年的“杜氏成功學”也宣告失效。如果杜國楹無法真正理解眼下的中國市場,小罐茶或許也將成為其創業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