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6月26日,瑞爾集團發布2024財年業績報告,顯示其在該財年集團總收入達到17.46億元,同比增長18.5%;凈利潤達到1341.6萬元,經調整EBITDA3.49億元,同比實現32.9%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2024財年是瑞爾集團近五年來業績最好的一年,凈利潤終于實現扭虧為盈。
瑞爾集團表示營收增長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后業務恢復以及接診人次增加。報告顯示,瑞爾集團2024年財年的接診人次為196.55萬人次,同比增長28.1%。
6月27日開盤,瑞爾集團跌超2%。截至收盤,瑞爾集團報5.08元/股,跌1.55%。目前,瑞爾集團的市值為29.47億港元,相較最高點已經跌去6成。
瑞爾集團成立于1999年,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主要提供各類口腔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牙科、正畸科和種植科等。其中,正畸科和種植科屬于口腔服務領域的高附加值服務,價格遠高于一般服務,但包括洗牙、軟組織檢查及篩查口腔疾病及其他潛在問題在內的普通牙科才是瑞爾集團的支柱業務。
2021至2024年財年,瑞爾集團的普通牙科的營收分別為8.28億元、8.73億元、7.9億元、9.6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在54.7%、53.7%、53.6%、55.5%。正畸科和種植科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是相較而言,種植科的營收占比大體呈上升趨勢,近四年分別占總營收的19.8%、21.7%、21.6%、20.5%。
總體而言,2024財年,瑞爾集團的三項主要業務均有所增長。其中,普通牙科服務收入為9.68億元,漲幅達22.5%;正畸牙業務收入為3.82億元,同比增長16.5%;種植牙業務的收入達到3.58億元,同比增長12.5%。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領域近年來兩次遭遇集采,矛頭對準的就是正畸和種植牙兩大高值耗材。2022年11月,陜西牽頭的16省聯盟正畸材料集采結果出爐,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幅43.23%,最高降幅88%。2023年1月11日,口腔種植體系統集中帶量采購在四川開標,擬中選產品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余元,與集采前中位采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5%。前者已經在2023年開始落地實施,后者今年4月才開始實施。
外界曾紛紛猜測集采將終結口腔行業的高毛利神話,但從瑞爾集團2024財年的表現來看,集采影響并不顯著。2021至2024財年,瑞爾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為24.05%、20.73%、16.77%、22.49%。
不過,若從口腔行業另一明星企業通策醫療的業績來看,情況就沒有那么樂觀。2023年,通策醫療的毛利率首次跌破40%,達到38.53%,雖然營收同比仍有小幅增長,但是凈利潤同比下降8.72%。
此外,瑞爾集團旗下有“瑞爾齒科”與“瑞泰口腔”兩大品牌,針對不同經濟和區域背景的客戶提供差異化的醫療服務。瑞爾齒科品牌走高端路線,專注于一線城市及新興一線城市的富裕消費者,而瑞泰口腔品牌走中端路線,服務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的中產階級客戶。
兩大品牌在營收方面,瑞泰口腔略勝一籌。2024財年,瑞爾齒科和瑞泰口腔的營收分別為7.85億元、9.6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5%、55%。
在業務擴張方面,瑞爾集團采取的是連鎖模式,結合外部并購與自建新設施。截至2024年3月31日,瑞爾集團共在中國15個城市經營123家門店,包括113家口腔診所及10家醫院。其中,已經實現盈利的門店達102家;運營超過6年的門店達81家,平均門店利潤率約為30%。
瑞爾集團披露,截至2024年3月31日,瑞爾集團匯聚了972名全職牙醫,其中超過48%的牙醫持有碩士或更高學位。這些醫生平均擁有11.1年的行業經驗,并且許多醫生擁有主治醫師或醫學科帶頭人的職稱和資質。在瑞爾集團服務超過五年、十年及十五年的牙醫分別占到了總數的40%、14%及6%。
事實上,口腔行業最核心的資產即牙科醫生,而牙科醫生資源稀缺,口腔機構只能出大價錢留住優秀人才,從而導致機構的人力成本過高,而成本控制不好就易導致公司虧損。瑞爾集團在招股書中就曾提到其常年虧損的主要原因即受員工福利開支(主要包括牙醫及其他員工的工資、薪金及花紅)增長的影響。2021至2024財年,瑞爾集團在雇員開支一項的支出分別為5.85億元、6.71億元、6.22億元、7.25億元,分別占總銷售成本的50.9%、52.1%、50.7%、53.6%。可以看出,瑞爾集團的雇員開支仍保持上升趨勢。
另一民營口腔連鎖機構通策醫療截至2023年共有84家醫療機構和2133名醫生,在人力成本一項上也支出不少。2022年和2023年的人力成本分別為9.14億元、9.74億元,占總成本的比例也高達50%以上。